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特朗普科技戰的真正原因——8年前美國外交官的絕密報告

特朗普科技戰的真正原因——8年前美國外交官的絕密報告

8年前,一位美國外交官到合肥,參觀中科大與中科院幾項先進研究之後,大受震撼。而他交給華盛頓的絕密電報,向美國政府揭示了中國對於高科技的野心。

8年前,這份報告就預警:中國是繼蘇聯之後,硬撼美國的科技勁敵。如今,中國科技界的洶湧潮流,來勢洶洶。

近期中美貿易戰已經升級到了科技戰,8年前的報告讀起來,仍然具有震撼的力量。

由中國研發,在全球超級計算機排名奪下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

中國可以變成全球領跑者

8年前,美國外交官的電報中,提到中國正大力投資兩項「夢幻科技」——核融合與量子通訊。

那位外交官指出,位在合肥科學島,中科院轄下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院,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核融合實驗,研究經費連年倍增。

?

至於量子通訊,「儘管證據薄弱。但美國北京大使館似乎認為中國在量子通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美國《科技新時代》編輯,半信半疑地寫著。

幾年之後,謎底揭曉。隨著「墨子號」射上太空。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的領先地位,已是舉世皆知。

科技神器1:不能公開的「人造太陽」

目前到合肥的「科學島」參觀,更會確認那位美國外交官寫的都是真的——中國核融合技術,已達世界一流水平。

什麼是科學島?那是一個位在水庫中央,三面環水且戒備森嚴的小半島。

眼前高11米,直徑8米,像個大鍋爐的龐然大物,就是當前全世界最先進的核能發電技術——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裝置(EAST)。頂頭還插了一面象徵民族驕傲的五星紅旗。

? 歷經20多年發展,位在合肥科學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裝置(EAST),是當前全世界最先進的核能發電裝置。

裝置被閃閃發光的大鋼管密密包著。正式運作時,其產出的超強磁場,會緊緊將1億度的核融合電漿限制住。

其他國家團隊,最多只能維持這個狀態60秒左右。中科院團隊去年成功維持101.2秒,寫下世界紀錄。也讓人類用「人造太陽」發電的夢想,又更進一步。

托卡馬克裝置的技術源自前蘇聯,中科院團隊20年來不斷改良性能,才完成重大突破。

科技神器2:不怕美國監聽的「量子通訊」

中科大副校長潘建偉則是師承維也納大學的量子物理大師塞林格,並在德國海德堡大學任教至2008年,才回到中科大全職工作。

這兩個學校,正是全世界量子通訊基礎研究的重鎮。而且,過去也有歐洲團隊提出發射量子衛星的構想,但因歐盟經費拮据,始終未能實現。

其實早在10多年前,在香港一個學術研討會,潘建偉就提出「墨子號」的初步構想。

?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世界上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

在大家都認為量子通訊是天方夜譚時,他已經開始布局,他願景下得夠深、夠遠,而且還能堅持下來。

2013年,習近平上任國家主席不久,美國國安局前僱員斯諾登的維基解密,揭發了美國政府監聽全世界的「稜鏡計劃」。

理論上可做到絕對保密的量子通訊,對中國軍事與商業上的價值,此時更是突顯。

潘建偉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京滬幹線」計劃,迅速在兩個月後通過。這是從北京經合肥一路拉到上海,全長2000公里的量子保密通訊專線,已於去年啟用。「京滬幹線」並可透過「墨子號」衛星轉播,做到跨洲保密通訊。

中國科技大學在有中國「量子之父」之稱的副校長潘建偉帶領下,在量子通訊實驗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此時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已是隱隱「青出於藍」。

潘建偉便在一次演講時說,中國過去習慣扮演「追隨者和模仿者的角色」,「量子信息是一個全新的學科,我們必須學會和習慣做領跑者,」他說。

美國科技勁敵:科技巨人中國

在核融合、量子科學,以及最紅的AI領域,已經可以趕超歐美,但是中國還處於人均收入還不到美國的1/4,還不到台灣地區的1/4,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加入中國繼續進步,那還得了么?

其實,中國經濟和和中國科技,有多重屬性,你很難用一個字來完整定義。

一個是過去大家熟悉的做鞋、做傢具的廉價製造中國;

另一個是訊飛、華為以及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這些網路巨頭代表的中國,以消費科技和互聯網科技,震撼全球。

而在一般民眾的視線之外,還有第三個中國——繼承了舊蘇聯的計劃經濟,以舉國之力,打造出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量子通訊、核融合發電、天宮二號太空站的科技巨人——中國。

中國科技突飛猛進的利器——產學研一條龍

在全球超級計算機排名奪下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很多國外的科技工作者,都不認為是多了不起的成就。

國外科技工作者認為,只要模仿計劃經濟的模式,砸大錢、砸人海戰術,做出世界第一的超級計算機,並不是難事。全盛時期的蘇聯,也曾有多項與軍事相關的高科技勝過美國。但蘇聯最後還是步入經濟蕭條而解體。

因為除了外銷軍火,蘇聯其他科技傲人成就一直無法擴散到民生工業。蘇聯沒辦法將科技變成產業,後來就撐不住了。

而今天的中國,走的可能是另一個極端,甚至隱隱已有「產學研一條龍」的跡象出現。

習近平上台,喊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之後,2014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隨即宣布了「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改革試點」方案。

成為「試點」的中科大,與企業產學合作,從此享有完全自主權,甚至可以給予研究人員「合乎市場價值」的報酬。市場化程度,遠遠超過過去。

中科大的種種尖端科技,幾乎背後都有產學合作,甚至有具體的企業商品化日程。

中科大智慧機器人實驗室的博士生陳廣大說,我們在每一塊都有合作對象。

?中科大研發的居家服務型機器人「可佳」,曾在2014年榮獲第18屆機器人世界盃冠軍。

例如,與蕪湖的機器人大廠「埃夫特」合作開發機械手臂,與華為合作發展用於工廠的移動巡檢機器人。安徽最大民營企業、地產商國購集團,更在去年成立「智慧服務機器人」公司,打算將「可佳」、「佳佳」直接商品化。

就連商品化時程最遙遠的量子運算,合肥市都直接設立一百億人民幣的量子科學產業發展基金。

當「舉國體制」培養出來的科學精英,遇上全球最具有活力的市場經濟,會撞擊出什麼模樣的科技創新?

這才是當前的中國,最讓特朗普政府恐懼的。

編輯:Lee 格式:黃牛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

欄目設置:周一到周四為「歐洲政治經濟評論」,周五到周日為「周末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