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王朝擁有全世界一半白銀 為何沒能變得國富民強

大明王朝擁有全世界一半白銀 為何沒能變得國富民強

原標題:大明王朝擁有全世界一半白銀 為何沒能變得國富民強


1567年,明穆宗朱載垕(隆慶皇帝)幹了一件註定將載入史冊的事情:解除海禁,允許民間海外貿易,還主動開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這就是《明史》中所言「隆慶開關」。


「隆慶開關」後,明朝很快就成為當時世界上貿易往來最頻繁的國家。產自中國的生絲、棉織品、瓷器、香科、絲綢、白糖、小麥、沉香木、樟腦和陶瓷等,通過商船漂洋過海,運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商船回來時,則滿載著來自歐洲的白銀,白花花一片,甚是喜人。


據資料記載,萬曆年間,曾經有一艘葡萄牙商船在駛往中國澳門途中沉沒。1985年,人們將這艘商船打撈出來,發現船上裝載了20萬兩白銀。


官方數據顯示,從1567年到1644年,77年間,通過海外貿易流入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53 億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走私和其他渠道,可以說明朝擁有了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一半。


基於此,人們形象地將月港稱為「銀泵」。意思是說,明朝通過月港,將歐洲國家的白銀像水一樣「泵」進來。

一時間,中國東南沿海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場景經久不衰。明朝末期,在東南沿海靠向來往商船收保護費過日子的海盜鄭芝龍,每年光是保護費就可以收到數千萬兩銀子,可見這條航道的興旺。


毫無疑問,「隆慶開關」給正在衰落的大明王朝打了一劑強心針。一方面,為大明王朝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為其後的張居正全面改革和「萬曆三大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又讓工商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生長。



眾所周知,繁榮的海外貿易,讓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紛紛演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而明朝卻止步於資本主義萌芽,最終與國富民強擦肩而過。這是為什麼呢?


這與明朝統治者的追求有關。

我們知道,明朝一直很缺白銀,全國銀礦一年的總產量只有18萬兩。所以,明朝在發展海外貿易時,要求對方支付白銀。就如《劍橋中國明代史》所描述:「中國商人想從大多數外國商人那裡得到的是白銀,他們只關心自己能得到多少白銀而不關心其他西方貨物。」


然而,白銀雖然是一種稀有金屬,但本身並不是財富。數以億計的白銀從歐洲源源不斷地流到中國後,並沒有形成新的購買力,創造出新的價值,更沒有促進創新,而是被集中到少數官商手中,要麼被投資到土地、房地產上,要麼被窖藏在地下。前者會引起土地價格變得異常昂貴,普通百姓根本就買不起,使得土地進一步集中到權貴手裡;後者則會讓「隆慶開關」的成果變成一張白紙。



大量白銀的流入,還帶來了兩個新的問題。一是致使物貴銀賤,導致通貨膨脹。二是白銀成為了中國流通貨幣,使得明朝將貨幣控制權拱手讓與他人。要命的是,對於這兩個問題,明朝都沒有解決好。


反觀歐洲各國,他們在全球貿易中獲得了大量海外商品。這些商品刺激產生了新的市場,新的市場又帶來了新的生產能力,新的能力又創造了新的財富……因此,歐洲各國很容易通過全球貿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變得國富民強。

【參考資料:《明史》《劍橋中國明代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北洋鄙視鏈: 張作霖瞧不起吳佩孚 吳佩孚瞧不起誰
他讓當權太監吃閉門羹 當權太監向皇帝稱讚他不愛錢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