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衡水押題歷史試題
原標題:最新衡水押題歷史試題
【衡水金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壓軸卷
文綜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
24.在春秋末期,中原社會已經變得比較寬容柔和,崇尚優雅和尊嚴。但秦國長期與戎狄雜處,草原游牧文化中沒有「民貴君輕」觀念,更沒有「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絕對服從為天職,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段材料揭示出
A.中原文化已經喪失了進取意識 B.秦文化傳統具有專制集權色彩
C.中原文化傳統具有自身局限性 D.中原文化與草原文明難以融合
25.2018年1月18日新聞報道,成都天府新區發掘的崖墓群包含崖墓200余座,跨越東漢兩晉南北朝500余年,出土了高鼻樑大眼睛的「西域風」銅像(見下圖)。這從一個側面說明
A.四川地區已經融入了中原文明 B.成都青銅鑄造技術領先於世界
C.中國文化具有融通中外的特徵 D.四川是中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
26.宋人自稱「立國在乎台諫」「乃生民休戚之所歸,國家治亂之所系焉」。宋代台諫官「無所言,而人君不得不聞,有司不得不行者,莫先於台諫」。以至台諫系統的地位在宋代達到「百職之中,其任最重」的程度。這說明
A.宋代高度重視監察制度建設 B.台諫起到了制約皇權的作用
C.台諫屬於中央政府決策機構 D.台諫相對於君權具有獨立性
27.黃仁宇認為,明朝「整個稅收水平僅為農業產量的10%,……從不進行根本調整。……當稅收不能進行調節時,各地的土地所有、土地租佃以及利息率等情況合在一起就會將稅收限制在通行的範圍之內,稅收的任何增長都會讓最低層的納稅人感到不可忍受」。這說明明朝
A.高度重視農業生產 B.稅率體系比較穩定
C.土地私有不斷深化 D.財政體制潛藏危機
28.下表是《1873~1903年中國出口貨物分類統計表(%)》(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該表說明近代中國
年份 |
生產資料 |
半制品 |
製成品 |
||||
農林漁牧產品 |
手工開採 |
機器開採 |
手工生產 |
機器生產 |
手工生產 |
機器生產 |
|
1873 |
2.6 |
— |
— |
37.4 |
— |
58.3 |
1.7 |
1893 |
15.6 |
— |
— |
28.4 |
0.1 |
53.4 |
2.5 |
1903 |
26.8 |
0.2 |
0.2 |
17.2 |
14.7 |
32.9 |
8.0 |
A.出口貿易呈現下滑趨勢 B.經濟結構變化比較緩慢
C.喪失了對外貿易的優勢 D.出口貿易總值相對穩定
29.到1915年,中國人看外國擺脫了「夷狄」的局限,再也不會出現郭嵩燾說了一句「現在的夷狄和從前不同,他們也有2000年的文明」而鬧得滿朝激憤、日日參奏的景象了。這種現象表明
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廣泛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統治
C.國人對西方認識的加深 D.民主思想得到廣泛傳播
30.下表是美國《紐約時報》對盧溝橋事變的部分報道(據2018年1月14日北華大學東亞中心副研究員趙文鐸文章整理)。據該表可推知
記述 |
出處 |
「日軍發言人指出,南京政府將這場局部衝突擴大為全面戰爭,明顯為了惡化局勢。既然南京政府採取敵對手段,那麼中國中央政府就需要(對這場戰爭)負責任。」 |
1937年7月12日,《紐約時報》《日軍譴責南京政府》的報道 |
日本「政商界領袖支持內在中國的舉動。日本官員堅持認為,和平有賴於南京同意在華北地區達成和平協議」。 |
1937年7月13日, 《紐約時報》 |
日本人在廣播中說,中日之間的所有嘛煩的根本原因是由國民黨推行的反日政策和中國人民統一意下培育出的反日情緒。 |
11937年8月1日, 《紐約時報》 |
A.國民政府採取了對日抵抗的政策 B.美國政府支持中國抵抗日本侵略
C.日本侵華是為了保護華北的利益 D.美國《紐約時報》立場比較客觀
31.1965年,上海的鋼材、機床、棉紗產量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縫紉機產量佔三分之一,手錶產量占列十分之九。到19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後,上海這座計劃經濟的重鎮,經濟增長率卻處於全國平均速度以下的位次。這折射出
A.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難以突破 B.改革開放制初期總體布局的特徵
C.上海的經濟體制改革嚴重滯後 D.改革導致上海經濟地位的下降
32.羅馬法規定,善意和誠信是有效締結契約的前提。具有欺詐故意的行為,或者是因不講誠信而被法律認定為「不名譽」的人的行為,是無效的行為。這體現出羅馬法
A.道德意識的法律化 B.契約關係的道德化
C.通過法律塑造道德 D.以商品經濟為基礎
33.隨著歐洲大陸國家開始工業化,其國內的工業生產替代了進口,英國出口的商品在歐洲大陸的市場份額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國已經基本失去美國市場,當時美國佔英國商品出國市場中的份額僅為5%。這反映出
A.英國失去了世界經濟大國地位 B.工業革命開始向英國以外擴展
C.英國失去了歐洲和美洲的市場 D.工業革命推動經濟格局變遷
34.美國國際關係理論大師肯尼思?華爾茲指出,冷戰期間,「從利害關係的大小和鬥爭的力量來看,意識形態在美國和蘇聯的外交政策中都從屬於利益,這兩國的行為與其說是像救世主領導人的行為,不如說是傳統大國的行為」。這段材料反映出美蘇冷戰
A.充滿了意識形態色彩 B.實質是爭奪國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徵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現
35.1990年,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大國已經落到了滿世界乞討購糧款的地步。按戈爾巴喬夫的說法:「蘇維埃事業失敗在於奮鬥幾十年後才發現,我們僅僅是一個擁有很多原子彈的第三世界國家。」這揭示出蘇聯
A.經濟結構的嚴重畸形 B.國防建設的顯著成效
C.社會經濟的嚴重落後 D.重工業建設高度發達
此資料來源於:中學歷史教學園地(www.zxls.com/),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二、非選擇題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中國古典人文思想究天人之際,立意其高遠而又不偏不倚。……中國人特殊的思維方式,使他們往往會轉換不同的角度來綜合性地觀照同一種事物,以求更加完滿地把握其中的內蘊,不會將其中某個方面加以無限放大來擠占其他的方面。對於人性的開展與實現,他們給出的人性空間既有超凡出世的神聖維度,也有食色性這些與動物性接壤的維度;既有與眾人合作組成和睦家庭社會的內涵,也有與自然萬物達成一片的內涵;既有感性的層面,也有知性的層面,更有感知意識所不能及的玄妙的層面。這種上下左右都沒有封畛的全方位開放的人性,………對於生活在不同境地的人都有一種普適性。
材料二在文藝復興以來西方人文主義圖景中,人性與神性、人性與物性之間始終存在著一道填不平的鴻溝。……從人本出發,則會將神本、物本遮蔽;從神本出發,也會將人本遮蔽;從物本出發,就會反過來與人本、神本相衝。因其不能兼容,自然彼此間存在著排異反應,總是處於相衝相剋之中。……它對人存在的理解中,向上的一極沒有包含神聖的維度,向下的一極沒有包容自然萬物,因此勢必將人生神聖的維度讓渡於宗教,將自然的和諧割讓給科學。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孔見《從三點淺談中西方文化差異》
(1)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與西方近代人文主義思想的異同點。(12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與西方近代人文主義思想對各自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13分)
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下圖是21世紀以來中國各大區域人口遷移圖。
美國學者E.S.Lee提出了系統的人口遷移理論——「推拉理論」。他首次劃分了影響遷移的因素,並把它分為「推力」和「拉力」兩個方面,前者是消極因素,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後者是積極因素,吸引懷著改善生活願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居住地。
——《中國人口大遷移:一場你死我活的城市戰爭》
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並結合中國現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
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從中唐開始,藩鎮和一些勢力較大的州郡常常以種種借口和手段,截留應該上繳中央政府的賦稅,久而久之,形成了財政上的「留使"」「留州」制度。到了五代時,藩鎮節度使甚至直接派自己的親信武將管理場(徵收賦稅的場所)務,賦稅大權落入節度使手中。
趙匡胤發布詔令,要求各州除留下必要的經費外,其餘貢賦中屬於貨幣的部分要全部奉送到京,不得無故截留。同時,趙匡胤還以中央支付給大藩「公使錢」為條件,廢除了「留使」「留州」制度,收回了藩鎮所控制的部分財權。此後,趙匡胤還在中央設立了分管財政的三司,設三司使和三司副使,總管各地貢賦和中央財政,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這些措施對解決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穩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河洛稅史尋幽:北宋立國行新制中央「集財」國庫豐》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初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措施。(8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初財制度改革的影響。(7分)
4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
材料美國最初想按照德囯模式來處理日本的佔領問題,還提出了一個四國國佔領計劃,也就是美國佔領本州島中部地區,蘇聯佔領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地區,中國佔領四國島,英國佔領本州西部和九州島,東京和大阪兩城市則由各國分區佔領。最終,除小部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外,絕大部分的對日佔領任務都由美軍完成。
日本投降和美國單獨佔領可謂是外交史最富於戲劇性的轉折,日本在美國主導的改造下迅速完成了從美國的對手到美國的盟友的大轉身,而美蘇這對戰時盟友之間的矛盾卻在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的過程中徹底公開化。著名的日裔美籍歷史學家入江昭評價道,「從很多方面來說,日木投降的方式不僅使之成為戰後和平的開始,也成為冷戰的開端」。
——摘編自呂福海《日本二戰戰敗後,四國佔領日本計劃為何流產?》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最初提出四國分區佔領日本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的原因和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的影響。(9分)
47.【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馬相伯(1840~1939年),中國著名教育家、復旦大學創始人。1900年決定毀家興學,將祖遺己產青浦等地的熟田3000畝捐給教會,親立字據,規定誠產業供作中西大學建成後的學生助學金。1903年創辦震旦大學院,實行學生自治。1905年在江灣籌建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自任校長兼法文教授。辛亥草命前後,與英華(宇斂之,後為輔仁大學校長)創辦輔仁社(即後來的輔仁大學)和培根女校。
九一八事變時,馬相伯已屆91歲高齡。他發表《為日禍敬告國人書》,主張「立息內爭,共御外侮」。親自揮毫作榜書、對聯義賣,共得10萬元,全部支援抗日義勇軍。他先後發起組織多個愛國教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1939年11月4日在越南諒山溘然長逝。噩耗傳出,舉國哀悼。
——《近現代歷史人物介紹·馬相伯》
(1)根據材料,概括馬相伯的主要活動。(8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馬相伯活動的主要因素。(7分)
此資料來源於:中學歷史教學園地(www.zxls.com/),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衡水金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壓軸卷
文綜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題號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答案 |
B |
C |
A |
D |
B |
C |
A |
B |
A |
D |
B |
A |
41.(25分)
(1)同:強調人的價值和作用;重視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培養了探究精神。(6分)
異:中國強調天、人、社會、自然之間的貫通與和諧;西方將神、人、自然對立。中國重視縱橫的聯繫與包容;西方缺乏和諧包容精神。中國著眼於普適性;西方著眼於彼此之間的鬥爭性。(6分)
(2)中國:形成了天人合一,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培育了內在精神的圓融貫通;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為不同境遇的人群提供了適合自身的文化理念。(7分)
西方:形成了眾多流派的人文主義思想;使西方近代社會不斷出現思想發展的高峰;為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6分)
42.(12分)
示例一:
觀點:21世紀以來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面向東部地區。(3分)
論述:東部沿海地區由於自然條件優越,經濟基礎比較好;東部地區在對外開放上早於中西部地區,帶動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總體上比較平衡,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較大;東部地區生活條件好於中西部地區,吸引人口向東部地區遷移。(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觀點:21世紀以來東部地區區域內人口遷移低於中西部地位。(3分)
論述: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區域內平衡性高於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地域狹小,人口密度大,交通和生活條件好於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城鄉差距小於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自然條件比較接近,不像中西部地區差別較大。(9分,言之成理即可)
(以上示例任答其一即可。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題意,亦可同等得分)
45.(15分)
(1)背景:唐末五代時期,地方截留中央財賦,威脅中央政府;北宋建立後大力加強中央集權。(2分)
措施:地方除留下必要經費外,其餘財賦中的貨幣部分全部上交;通過中央支付大藩「公使錢」收回地方財權;中央設立專門機構總管全國財賦。(6分)
(2)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削弱了地方自主權。(7分)
46.(15分)
(1)原因:加強在對日作戰中的合作;減輕美國自身的負擔;促進戰後國際合作。(6分)
實質:德意志帝國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輿論工具。(2分)
(2)原因:美國對日作戰進程順利,迅速佔領日本本土;美蘇爭奪遠東勢力範圍;擴大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和影響。(4分,任答兩點即可)
影響:美日關係有戰時對手轉變為同盟;美蘇關係由合作走向對抗;國際關係開始走向冷戰;使東北亞地區長期處於戰爭威脅之中。(4分,答出其中三點,言之成理即可)
47.(15分)
(1)活動:毀家興學,捐獻土地為學生提供助學金;創辦大學和女校,專註近代教育的發展;九一八事變後呼籲團結禦侮;為抗日救亡提供援助,組織抗日救亡團體。(8分)
(2)因素:近代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民族復興意識的覺醒;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動。(7分)
此資料來源於:中學歷史教學園地(www.zxls.com/),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同步課件丨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教學思考丨岳飛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