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亞洲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坦克大戰

亞洲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坦克大戰

原標題:亞洲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坦克大戰


本文作者何立波,摘自《同舟共濟》,《網易博客叢書》,主編姚文廣、范國平,東方出版社出版。接上一篇《蘇聯肅反有機可乘?日本人為什麼敢於發動諾門坎戰役?》


亞洲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坦克大戰

1939年7月1日,集結到諾門罕的第23師團和安岡支隊,在飛機的掩護下渡過了哈拉哈河,向西岸蘇蒙軍陣地深入,發起第二次諾門罕戰役。7月4日,蘇蒙軍隊擊潰了日軍步兵主力,然後以坦克部隊尋殲日軍坦克部隊。亞洲戰爭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戰爆發。戰鬥中,日軍第1坦克師團參戰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幾乎全被擊毀。


7月23日起,關東軍發起第三次諾門罕戰役。日軍3個遠程重炮聯隊缺乏訓練和維修保養,不但打擊精確度差,重炮發射機還頻出故障。而蘇軍大口徑炮數量佔優,射程較遠,彈藥供應充足。在蘇軍炮群的打擊下,日軍炮群沒有還手之力。3天後,日軍炮戰以失敗告終。無奈,日軍只有發揮武士道精神,打肉搏戰。觀戰的德國武官在發給國內的報告中稱,日軍的戰術水平頂多處在「一戰」初期。



諾門坎戰役

8月20日,蘇軍總攻部隊分南、中、北三路發動進攻,步步壓倒日軍,形成大包圍圈。8月24日後,各守據點的日軍內外兩面反擊,試圖突破包圍圈,但均遭失敗。日軍完全被逐出蒙方所主張的國境線以外。關東軍第23師團在這次戰鬥中基本被殲滅——總兵力為15975人,損失達12220人,死傷率高達80%。就在日軍即將被全殲之際,蘇軍放鬆了攻勢。趁著蘇軍的疏忽,日軍第23師團僅存的2000餘官兵僥倖逃出包圍圈。


一向氣焰囂張的「無敵關東軍」「常勝關東軍」名譽掃地。


蘇聯制勝有何秘訣?


在剛剛經歷大規模肅反、軍隊精英幾乎全遭剔除的情況下,蘇聯為何能輕而易舉地完勝戰爭狂魔日本?答案有五:


其一,蘇軍精通草原上的大兵團作戰;而關東軍主要依靠步兵夜間襲擊。

蘇聯軍隊繼承了當年蒙古騎兵大兵團機動作戰傳統,坦克、裝甲車輛、飛機、火炮、後勤車隊、重化學工業的迅猛發展使這一傳統完成了現代化。這種機械化戰法在開闊的平坦地形上有明顯優勢。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東普魯士諸戰役就是證明。而日軍基本上仍系舊時代的舊戰法,主要依靠步兵夜間襲擊。這種戰法無力與蘇軍抗衡。後來在二戰期間,蘇軍攻入我國東北全殲日本關東軍,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其二,蘇軍在裝甲車和坦克方面佔有優勢;而日軍的技術裝備相對落後,陸軍裝備實力遠遜於蘇軍。


蘇聯軍事工業發達,武器裝備先進,數量龐大,品種齊全。諾門罕戰役雙方投入的作戰兵力大約均為5萬~6萬人,但雙方兵力的編成、結構和使用有差別。蘇軍側重機械化部隊,在坦克、裝甲車輛、後勤運輸上佔優勢。火炮數量上,雙方大體相當,但蘇軍大口徑炮數量佔優,射程較日方遠,彈藥供應充足,每門火炮發射的彈藥相當於日軍的3~4倍。


蘇軍坦克無論在功率、裝甲、重量、火炮口徑、火炮長度,還是在射程、車速等方面,均比日軍高出不止一個檔次。在戰鬥中,日軍第1坦克師團參戰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幾乎全被擊毀。日軍不僅坦克低劣,而且戰術單調,失敗是必然的。


朱可夫


其三,蘇軍最終掌握了戰場制空權,影響了諾門罕戰役的結局。


戰役初期,雙方航空兵實力大體相當。蘇軍飛機數量略佔優勢,一線配置作戰飛機250架(戰鬥機150架、轟炸機100架);日軍作戰飛機150架,由於已在中國戰場作戰兩年,侵略經驗豐富,特別是在6月27日偷襲轟炸塔木斯克機場(蒙古境內)的戰鬥中,擊毀擊傷近百架蘇軍戰機(日方資料稱124架),改變了空中力量對比。但蘇軍極為重視制空權的爭奪,蘇軍總參謀部很快調來最優秀的飛行員,並從內地轉到戰區大批新型伊—16戰機和海鷗式戰機。在激烈的爭奪制空權作戰中,蘇軍漸佔上風。戰爭後期,蘇聯空軍不僅在戰場上實施近距離對地面的空中支援,而且轟炸了日軍腹地的將軍廟機場及後勤設施。由於損失了大量最有經驗的飛行員,日軍在空中已處於弱勢,制空權易手。


其四,蘇軍能夠勝利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當時日軍陸、空軍主力被牽制在武漢、廣州戰役之中,對諾門罕地區的日軍無後繼增援實力。

1939年8月30日,諾門罕日軍被圍殲當日,日軍參謀總長向關東軍司令官下達命令:「大本營的意圖是在處理中國事變期間,以帝國軍隊的一部分在滿洲防備蘇聯,維持北方的平靜。為此,在諾門罕儘力不擴大作戰,籌劃迅速結束之。」


其五,指揮官朱可夫是蘇軍取得勝利的直接原因。朱可夫與關東軍統帥部PK,毫無疑問,朱可夫勝出。


朱可夫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爆發後的次年加入蘇聯紅軍,在與高爾察克白軍的戰鬥中從士兵升至連長,後升任騎兵團團長、坦克團團長、騎兵旅旅長、騎兵第四師師長、騎兵第三軍和第六軍軍長等職。朱可夫擔任騎兵團團長時,就主張建立坦克兵團,反對按傳統的辦法將坦克分散配屬給步兵,以發揮快速突擊的作用。蘇軍組建第一批坦克部隊時,總參謀部要選拔兩名傑出的騎兵團團長擔任坦克團團長。斯大林確定的最後人選是朱可夫和帕伏洛夫。朱可夫以極大的熱情和上進心投入工作,以罕見的耐心和剋制態度去做那些看來是細小的事情,並以講究方法和深思熟慮的態度要求別人完成任務,很快就把這支部隊治理得井井有條。上級每次組織軍事演習,朱可夫團的成績都名列前茅。


而朱可夫一舉成名,卻是在諾門罕戰役之後。1939年6月2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在莫斯科接見了朱可夫,派他到諾門罕前線指揮作戰。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派往中國擔任軍事顧問,對日軍的作戰特點比較了解。


一個日本軍醫的反思


松本草平,這位諾門罕戰役中的日本軍醫,戰後寫了一本回憶錄——《諾門罕,日本第一次戰敗》,較真實地記錄了這次戰爭的慘烈經過。他親身感受到日本關東軍的殘忍及底層官兵的厭戰、反戰情緒。他的深刻反思值得一讀。


1977年,松本草平在回憶錄的序言中說:「38年前的1939年,在戈壁大漠北端的諾門罕,我和許多年輕士兵咽下了悲憤的眼淚,滿腔的悔恨全部灑在了『滿』蒙邊疆盡頭的荒野上。」松本草平對日軍和蘇軍的準備情況有自己的分析:「(1)蘇軍是知己知彼,日軍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蘇軍早就通過諜報網搜集到了日軍的兵力、兵器、裝備等軍事情報,並進行了戰前準備。相反,日軍對蘇軍可以說是一無所知。(2)蘇軍居高臨下,日軍處處挨打。蘇軍利用哈拉哈河左岸蒙古高台的優勢,一直監視著日軍的一舉一動,依此來調兵布陣……(3)蘇軍張網以待,日軍是飛蛾撲火。蘇軍利用地形地勢上的優勢和合理的戰略戰術,在諾門罕早就布置了一張網,只等誘敵上鉤了。相反,日軍沒有戰略不說,在戰術上也是一塌糊塗。」



《諾門坎,日本第一次戰敗》


松本草平對戰爭的慘狀印象深刻,他對戰爭的性質產生了質疑:「到處都是燒焦的痕迹,彷彿是一群噴火的蟒蛇在這裡群斗過一樣,陣地上充滿了焦煳味和屍臭味……面對他們如此悲慘的命運,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這打的叫什麼仗啊?就因為關東軍高官們為了所謂的『帝國榮譽』,幾百人就白白送了命。這哪是什麼戰場啊,簡直就是搜索隊的墳墓。」松本草平對戰爭的目的一直抱著懷疑態度:「冷靜下來好好想一想,付出這麼大犧牲的這場諾門罕之戰,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這也是第一線全體士兵一直得不到解答的疑問和不滿。由軍部一部分強硬派操縱指揮的這場侵略戰爭,對一般的下級軍官來說是難以理解的,更不用說那些已經死去的亡靈了……」


編輯 |閆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兩次世界大戰的烽火中,中國銀行業該何去何從?
中國機械化部隊大公開 組圖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