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家文化與當下生活間無鴻溝

儒家文化與當下生活間無鴻溝

【一類文】

儒家文化與當下生活間無鴻溝

這位同學認為若踐行儒家文化,我們將在當今生活中寸步難行。但我認為運海摶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擊汰,必用飛雲之楫。儒家文化,也離不開日常生活。

正如同「聖人之道,無非百姓日用」。儒家文化傳承千年,離不開許多人的身體力行,而到了今天,人們卻把它看作煌煌道德律例,而棄之迤邐。實際上儒家文化教人謙遜知禮,使人聚魂凝魄,勸人奮發向上,而這些,不正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渴求的嗎?

行儒家之道卻擠不上公交,何解?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人人只注重自身利益,「哄搶熱」,「無人扶」等現象,也都說明了這個問題。然而,這樣就能說明儒家文化與當代生活之間存在著鴻溝天塹了嗎?非也。古人云「實倉廩而知禮節」,在人人都基本能維持飽暖的現代,正是「大道之行」的好時候。試想,若人人都能行儒家之道,又豈會有一哄而上式的排隊搶位,冷漠無情的見死不救呢?這正是我們要做的。

道金斯曾說「自從文化出現,人類的終極任務就從生存變為了傳承文化。」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之所以如今社會人人為己、禮崩樂壞,是因為人民為了求生而掙扎得太久,而將儒道棄置不顧,但當我們將儒家文化變為精神家園的沃土時,下一代長出的,必是君子之樹。這並非一日之功,一人所能為,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付出努力,身體力行,才能讓君子之風成為社會的底蘊,到了那時,則「振本而末存,行一而萬畢矣。」

回到當下,再看一人之力,若只有自己踐行儒道,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寸步難行嗎?亦非如此。「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是這廣袤大陸的一部分」,一人行儒道,便會感染他人行之,我愛君子之風,定有人如我。我行君子之道,定有人亦行之。久而久之,安知天下不行儒道耶?這便應了那句「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由此可知,儒家文化與現代生活並無鴻溝。因此,我們也不要因怕舉步維艱而不去踐行它,正如同魯迅所說「我覺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呢」,登高自卑,將儒家文化帶入生活之中是我們所要做的,人人行之,則儒家文化復興可計日而待矣。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儒家之風,山高水長,它來自生活,它也必將歸入生活。

【得分】19+19+19=57

【點評】本文段首運用文言句式,頗顯底蘊,先聲奪人。接著指出儒家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儒家文化是我們時代所必須的。三段作者指出「哄搶熱」等現象,儒家文化正是解決這些社會病的良藥。四五兩段從儒家文化如何踐行入手。六段總結踐行的方法,結尾指出踐行儒家文化的美好願景。

全文文脈暢通,長短句錯落有致,引用名言,隨手拈來,恰到好處,不著痕迹。能在考場上短時間寫出一篇這樣的文章,實在難得。

儒思在我心

——給提問的同學

親愛的同學,你說你也同樣贊同我所提倡的儒學文化,但卻在生活實踐中犯了難。生活中我們能否真正做到「約之以禮」,「以德服人」,亦或「推己及人」呢?我要告訴你的是,當然能,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踐行儒學,要義在心。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儒學能夠根源其中,流傳至今,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倘若我們不能踐行它,也就不能推動它發展至今。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行儒為」,其實也就是提煉了它的核心,從中選取合理因素來踐行。

客觀上說,產生至久的儒學,的確有一些在發展中難以適應而變成了一些「空道理」,但儒學珍貴在它仍能以核心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倘若沒有其中的禮文化思想,現在的社會也很可能混亂無序。為什麼這麼說呢,試想一下,人們「約之無禮」,不「以德報人」,社會是不是就難以形成良好、和諧的風氣?倘若人們都不「以禮待人」,不講究自身德行,那麼人與人之間也就難以和睦相處。

你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因為當今我們的社會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這也是你為什麼提出「難踐儒禮」的問題的根源。就拿你說「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的疑問來說,你是否看到了車上「尊老愛幼」「禮讓他行」的標語呢?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禮」的標語,其實也在告訴我們,踐行儒理是可行的,不過是你的心是否在此之上。生活中,我們為什麼「擠不上」公交車,其實也是一種不尊禮的行為所致。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要真正的踐行儒學義理,推動社會秩序的良好發展。

真正做到在生活中踐行儒禮,其實就是需要每個人都遵守社會禮儀,你行我讓,以德報人。而當大家都來踐行的時候,其實也就不會產生像「擠不上公交車」這種不良的現象。生活中,也正是仍有許多人遵守這樣的社會「規則」,我們才能更加和諧,可見儒學義理的推動作用不在表面,而是在社會根源,我們不僅要認同它,更要將它踐行在心中。

心中的「行儒禮」,才是真正的行儒禮,我們要由心向外的尊重它,踐行它,少不了一點一滴的實踐。當然我們是要在其基礎中提取適應現代的合理因素來實行。

哪怕是生活中的「禮讓行人」「幫助弱小」「遵守禮規」,都是踐行儒學義禮的積累,小行而大為,也正是我喜愛儒學,宣傳儒學的原因。

非常感謝你的提問,讓我們都對儒學有了更深的思考,請記住,儒思要義不在一板一眼的「守」,而在「心」!

【得分】19+18+18=55

【點評】一、強烈的對話意識和角色意識,以「子思」的身份回應同學的提問,語言親切得體,完成作文「任務」。

二、觀點鮮明,分析說理有層次的推進。三至五段從學理、現實原因、解決問題三個層次,具體回應「提問」,突出踐行儒學在「心」這個中心,合情合理,不枝不蔓。

三、書寫漂亮,結構勻稱,形式美觀。當然,第三段個別語句不準確,影響了表達。

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明二中容膝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三明二中容膝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