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天讀德魯克《德魯克論管理》組織與成員的新關係

天天讀德魯克《德魯克論管理》組織與成員的新關係

時至今日,所有組織都經常對外宣稱:「員工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可惜很少有組織落實執行,更不用說打心底相信這句話的意義了。也許它們沒有意識到,但是大多數組織至今仍相信19世紀時僱主的想法,:「員工需要我們,更甚於我們需要他們。」事實上,組織必須像推銷產品和服務那樣推銷自己——甚至還要更加努力。他們必須吸引人才,並且為人才提供令其滿意的服務。

知識工作者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組織之間的關係,將與我們過去的印象完全不同。我們至今仍找不到適當的辭彙來描述這種關係。例如:照字面意義來說,員工是受雇者,僱主付薪水給他們,當然有權要求他們做事。然而美國規模最大的一個「員工」團體,人數多達數百萬人。在這些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成員,每周僅工作幾小時,從未支領過薪水。他們當然是職員,也認為自己是所屬組織的職員,但實際上他們卻是不支薪的志願工作者。同理,許多人做的是員工的工作,然而從法律層面來看,他們卻不是員工,因為他們未受雇於任何人。如果是在五六十年前,我們可能稱呼這批已受過高等教育的許多專業人員為「獨立執業者」、如今我們稱呼他們為「自我僱傭者」。

幾乎所有語言都會產生這種困擾:現存的辭彙已無法表達新的意義,這意味著的確需要新辭彙。然而在新辭彙出現之前,對於那些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中,必須進入組織是才能一展所長的人來說,自我僱傭者可能是這類員工最好的定義了。

目前企業界仍僱傭不少員工從事聽命行事的下屬工作或做一些較低階的工作,如超級市場內負責結賬打包的店員、醫院清潔女工或送貨司機等。除非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否則上述新定義的影響層面仍然有限。從實踐面來看,這些人從事的工作,或限制的薪水階級員工,以及和他們的前身,也就是過去的工人所做的事情相比,其實並沒有多大差別。這正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

目前知識工作者的人數,至少已佔總就業人口的1/3,甚至快接近2/5了。和志願工作者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關係一樣,這些人和組織之間的關係是非常不同的。有組織時,他們才有工作做,因此他們相當依賴組織,但是在此同時,他們卻擁有生產工具:也就是他們的專業知識。從這一點看,他們又是一批流動性甚高的獨立工作者。

知識工作者本身也需要生產工具。事實上,社會投資在培養知識工作者學習熟練運用其生產工具的金額,可能已超過歷來在訓練製造工人使用生產工具方面的投資金額。但是這類投資很可能毫無生產力,除非知識工作者將其知識同工具相結合,成為不可分離的一體。工廠里的機器操作員聽命行事,但是機器本已經決定了他能做什麼以及如何做。知識工作者當然也需要機器,如一台計算機,一台超音波分析儀器或是一架望遠鏡。然而機器不會告訴知識工作者要做什麼,更不可能告訴他們如何做了。因此,專業知識乃附屬於知識工作者身上,沒有這些知識,機器將完全沒有生產力。

學習

到今天,絕大多數企業仍然是對外宣稱「員工是最大的資產」,但是仍然指望員工能夠聽命行事,仍然採取各種手段來指揮和控制他們。大多數人力資源開發部門的人還以為「學習」就是提供培訓課程,提高績效就是考核指標。

昨天,我參加發改委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組織的人本論壇,聽到關於創造人才生態環境的各種理論,也了解了智能化、機器人將造成各種「無人商店」、「無人工廠」等等,將來會取代大量重複性工作的可能,使很多職業將不復存在的趨勢。這些理論,或者把數字化作為創造人才生態環境的關鍵,或者把在企業推廣幸福學來滿足員工的各種作為發展人才的關鍵要素。一方面是智能化、數字化,另一方面是幸福學,需要唯獨沒有人探討這些表面現象背後的原因:一切皆因知識發生的變化。也沒有人探討企業如何通過創造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來使自己成功和長期生存。

什麼是「知識發生的變化」呢?知識不再是任何已經存在的東西,而是動態產生和變化的。不能認知知識的動態性,就不知道如何應對智能化和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智能化和機器人都建立在已經存在的知識基礎上,任何可以重複地產生預期結果的事情,也就是已知的、接收到一個信息就知道需要做什麼的事情,都將可以由智能化和機器人來實現。所以,未來人類能做的,只有那些需要創造力、需要隨機應變、需要從無到有的工作。

換句話說,未來,任何能夠聽命行事的工作,任何例行公事、例行規範的事情,都不知道那一天會被智能化和機器人所取代。要為這一天做準備,組織和個人唯一能夠依賴的,就是自己的願景、目標、優勢和能力,所能做的,就是發揮出創造力,不斷改進和創新創業。

為什麼員工需要有幸福感?因為幸福感是一種高能量狀態。人是能量體,高能量使人頭腦開放,行動有力,有意願突破障礙去實現夢想。同時,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對知識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幸福來自創造成就、自我實現的滿足,因為它能帶來對其他所有需求的滿足:收入、安全感、社會地位和尊重。而試圖滿足其他任何需求,都不可能產生同樣的結果。

因此,在知識社會裡,要創造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讓員工更加幸福,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企業有明確的目標吸引知識工作者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第二是要讓每個知識工作者能夠看到自己的貢獻,並且有充分的空間來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創造成就感和滿足感。換句話說,幸福感只能通過在工作上看到貢獻和成就來實現,通過不斷改進和提升來持續。而這就把員工個人的幸福,與組織的成果連接起來,讓員工在實現個人成就的同時,為組織的成果做貢獻。

要實現這一點,組織必須關注員工的工作安排是否能使他發揮,消除任何阻礙員工發揮知識的障礙,鼓勵員工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提升,創造良好的企業願景和氛圍來把員工凝聚在共同目標和價值觀上。

沒有人能夠阻止智能化和機器人的發展,但是當企業真正發揮出知識員工的生產力的時候,任何技術都只是提高生產力的工具,而不再是威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潔老師 的精彩文章:

天天讀德魯克《德魯克論管理》獲取創造財富的信息

TAG:李潔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