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願意孩子做一隻優秀的綿羊嗎?

你願意孩子做一隻優秀的綿羊嗎?

就算是那些曾經贏得無數獎項的最成功的學生,他們也會在某個時刻停住腳步思考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們三四十歲的時候,他們是社會公認的有成就的醫生、律師、學者、商人,但他們往往讓人感到,他們不過是一群在終生競爭的集中營里茫然的生還者。其中有些人說,他們最終從事的職業是出於他人的希望,或者他們隨波逐流並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從事的職業。經常有人會說,他們沒有去體會自己的青春,他們從沒有生活在當下,他們總是在追逐一些未經深思熟慮的目標。他們總會思索,曾經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哈佛大學資深的本科招生辦主任威廉.R費茨蒙斯

威廉.德雷謝維奇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耶魯大學擔任過10年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5年研究生導師。有這樣背景的一位學者,卻將美國常青藤名校畢業的學生稱為「優秀的綿羊」,因為他認為,這些在千軍萬馬中擠過獨木橋、有著優異成績與漂亮簡歷的年輕人,雖然稍後又成為政治、金融、法律、商業或者醫學領域「精英」,卻並沒有對自己的人生進行過獨立思考,他們的一切都是被父母安排好的,或者盲從於社會主流選擇的,就像一群綿羊,只能在同一條競爭的路上勝出,卻從不敢特立獨行地走出自己的道路。

這種情況不僅在美國,在中國也一樣。家長們費盡心思地給子女「最好的教育」,目標就是把他們送進「最好的大學」,然後找一份穩定可靠的工作,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如果運氣夠好,也許還能名利雙收、光宗耀祖。

誠然,我們的社會系統按照這種套路運轉的不差——名牌大學為大機構輸送著優秀而聽話的人力資源,大機構的入場券又為大學的培養能力提供信用背書,於是,很多家長便更加堅信,這條路就是孩子過好幸福人生的不二選擇。

然而這條路,就真的這麼好走嗎?我見過一些前輩,他們在體制里混得遊刃有餘。然而,在這種體制中,在大學裡學的那些專業知識多半不會派上用場,一個人只需要學會適應體制、廣交人脈就可以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必為原則承擔風險或者根本不需要原則。

我也見過一些年輕人,大概是沿著父母鋪墊好的路走過來的,他們沒有奮鬥的目標,也沒有努力的理由;他們從來沒有為自己生活過,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不到三十歲,生命之火就像已經要熄滅了,沒有什麼可以激起他們的興趣與熱情。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度過的。然而,大部分人從來都沒問過自己,到底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因為,要主動思考和實踐自己的人生,是一件異常辛苦的工作,還可能要經歷失敗的風險。與之相反,墨守成規的生活,既安全,又有可能帶來出人頭地的實際好處,萬一失敗了,也可以把責任推到環境或者別人身上。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給人知識,也不是教給人方法,而是教會人思考:學會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

作者說,為了幫助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真正追求,學校要做的是「不斷的向學生提問,而且問得最多的問題應該是,他們到底追求什麼」。

而我認為,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也許是不斷的向孩子提問,問他們在每個當下,是什麼感受、什麼想法、什麼需要、如何行動。在問題中啟發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賦予他們獨立行動的智慧與勇氣。

如作者所言,當你身邊的人並不在乎出賣自己的靈魂時,你卻要關注並滋養自己的靈魂,這幾乎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然而,我不願自己的孩子成為一隻優秀的綿羊,而寧可他做一隻清醒的貓頭鷹,永遠盯住並追逐屬於自己的目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前走向內看 的精彩文章:

再讀《瓦爾登湖》

TAG:向前走向內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