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勇敢地面對困難去實現夢想——《烏龜一家去看海》導讀

勇敢地面對困難去實現夢想——《烏龜一家去看海》導讀

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220號

勇敢地面對困難去實現夢想——《烏龜一家去看海》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一、內容簡介

春天來了,小烏龜殼殼一家從冬眠中醒來,他們想去看看大海。大海遠不遠呢?大海是什麼樣子的?聽說大海里有長翅膀的大魚、有漂來漂去的小傘兵,還有害羞的大海怪……

小烏龜殼殼勇敢地邁開腳步向前走,越過草地、渡過池塘、翻過大山……在爸爸媽媽和朋友們的陪伴下,一步一步實現自己去看大海的夢想。

二、繪本信息

書名:烏龜一家去看海

文圖:張寧

出版社:接力版

適讀年齡:2-6

獎項: 第五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解析:

三個小烏龜、三個不同的顏色,就像披著不同的校花被,並排列在一起,高昂著頭,看著遠方,在深藍色的背景襯托下,顯得不失靜雅和獨特的風采。

封面是一抹的深藍,沒有多餘的配色,這樣更突顯三個小烏龜的膚色和花紋,白色略帶稚嫩的書名很醒目。烏龜一家去看海,爬行嗎?有多遠?替它們捏著一把汗。

【前環】

解析:

環襯是山川、河流和大地,還有浮動的白雲。這是否是在暗示,烏龜一家要翻山越嶺、要涉水過河呢?

【扉頁】

解析:

扉頁和版權頁合成一個大跨頁,正扉頁圖畫是一個鯨魚的尾部。在封面圖畫是烏龜一家整裝待發,扉頁換成鯨魚尾。這顯然是烏龜一家夢想成真了。但看海的過程是否平坦就不可而知了。

本書的作者是這個梳著兩條大辮子的女士,從簡歷得知她從小就接觸到許多傳統的藝術形式,這本布藝繪本就不意外了。

【第1畫面】

原文:春天到了,小烏龜殼殼睡醒了。「爸爸媽媽,快起來,我們說好春天要去看大海的!」伸伸脖子,踢踢腿,烏龜一家出發去看大海。

解析:

春天到了,小烏龜一家冬眠也睡醒了。小烏龜殼殼記得先前的約定,待到來年一家去看海。和孩子約定好的事情一定要實現,這不殼殼一馬當先,爸爸媽媽跟著它開始了遠足。

大海在哪兒?它們也不清楚。距離有多遠?更是個無厘頭。那怎麼辦?先行動起來再說吧!車到山前必有路,這種無所畏懼的氣魄值得稱讚。

烏龜步行去看海,一步一步去丈量大地談何容易。為什麼選擇烏龜呢!作者說是根據孩子的喜好拿小烏龜做的主角。小男孩跟小女孩怎麼這麼不一樣,小女孩好像都喜歡小兔子、小貓、小狗之類的,小男孩怎麼喜歡那麼一個醜醜的玩意兒,以至又變成喜歡鯊魚又變成鯨,又變成恐龍。既然孩子們喜歡,你就得學會用他們的視覺去看待這個世界。

【第2畫面】

原文:喳喳喳....一隻小鳥站在樹枝上:「烏龜一家,你們要去哪裡呀?」殼殼抬起頭說:「我們要去看大海呀,你知道大海是什麼樣子的嗎?」小鳥說:「知道呀,大海里有彩色的樹林和好看的花朵,還有長翅膀的大魚在水裡面飛。我還和大魚隔著海水比賽,看誰飛得快呢!」殼殼又問:「那你知道大海有多遠嗎?」小鳥說:「大海不遠,飛上兩天就到了。」

解析:

我們可以看到,烏龜一家問小鳥,大海是什麼樣的呢?小鳥傾斜著身子蠻有興趣地說,大海里有彩色的樹林和好看的花朵,還有長翅膀的大魚在水裡面飛,我還和大魚隔著海水比賽,看誰飛得快呢!小鳥指的那彩色的樹林和好看的花朵,以及長翅膀的大魚是什麼呢!慢慢就會揭曉的。

春天枯萎的樹枝長出了兩片嫩芽,小鳥身後那是一塊蟲卵附著在樹杈上呢?小鳥的叫聲「喳喳喳....」不妨放點音頻或學叫幾聲都是不錯的選擇。

這本書是以布藝的形式來示現作者的構思的,怎麼會想到以布藝的形式進行創作呢?只因作者做過一段時間的美術編輯,接觸的工藝比較多,包括藍印花布、扎染、蠟染等。再加上作者從小就比較喜歡布,可能也是對某種材料有親近感吧!就創造出這本特使風格的作品了。

【第3畫面】

原文:可是烏龜不會這個樣子飛呀!已經過了好幾個兩天了,還是沒有見到小鳥說的大海。

解析:

小鳥和烏龜最大的區別,一個是飛行動物,另一個是爬行動物中最慢的。小鳥說:「大海不遠,飛上兩天就到了。」烏龜就信以為真,可過了幾個兩天,哪有大海的蹤跡呢!參照物不同,即使路徑相同,結果是迥異的。

這個環節採用俯瞰鏡頭,星空、月夜、浮雲凈收眼底。匍匐在地全方位的烏龜,第一次給小讀者一個清晰照。是不是三色的帶有花紋的烏龜張開臂膀也是很美的。

該書最大的藝術特點是採用了布藝的表現手法,綜合運用傳統工藝中貼布綉和剪布繡的剪裁與縫製手法,精心選用傳統蠟染、扎染、纈染等工藝編織和印染的布料,將兒童畫的稚拙、童趣和中國山水畫的悠遠意境相結合,既體現了對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與熱愛,也吸收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特色,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這種傳統技藝與現代理念相融合的風格,正是《烏龜一家去看海》能夠入選「2018年IBBY榮譽名單」的重要原因。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英文簡稱IBBY,是目前國際上最有權威和影響力的兒童閱讀推廣組織之一,擁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安徒生獎」就是由該組織發起並負責評選的。

【第4畫面】

原文:嗨喲,嗨喲....一隊小螞蟻從前方走過來:「烏龜一家,你們要去哪裡呀?」殼殼搶著說:「我們要去看大海呀,你知道大海有多遠嗎?」領頭的小螞蟻回答:「哦,大海呀,走過那片草地就到了。」

解析:

殼殼一家經過一個小黃土堆,看到幾個小螞蟻在出出進進搬運東西,一個小螞蟻迎面問候。相同的問題也甩給了小螞蟻,顯然小螞蟻的回答卻是直截了當,顯得很輕鬆「哦,大海呀,走過那片草地就到了。」果真是這樣嗎?

此時,殼殼坐在爸爸的背上,看著一個個頂著比自己身體大幾倍的物體「嗨喲,嗨喲....」負重前行,很感興趣。

【第5畫面】

原文:可是,那片草地的盡頭是——一個池塘。原來,這就是小螞蟻的「大海」。烏龜一家又走過了好幾片草地和還幾個池塘,還是沒有看到大海。

解析:

小螞蟻的回答則讓他們感到意外,因為對於小螞蟻來說,池塘就是它們的大海了。儘管很失望,但來到一個新鮮的地方,烏龜一家還是很興奮。殼殼來到池塘邊和躍起的青蛙蝌蚪打著招呼,爸爸媽媽則爬到草葉尖上瞭望前行的道路。

作者用三個小烏龜的不同形象來展示各具形態的心理表現,累了爬到爸爸背上,面對困難,孩子有孩子的辦法,爸爸媽媽有包容的手段。體力和耐力的不支,我們不也是經常看到背著孩子出行的父母。

【第6畫面】

原文:嗒嗒嗒...一頭毛驢從後面追了上來:「烏龜一家,你們要去哪裡呀?」殼殼說:「我們要去看大海呀,你知道大海是什麼樣子嗎?」毛驢豎起兩隻長耳朵說:「知道呀,大海有害羞的大海怪,他會用長耳朵一樣的尾巴拍打海水。」殼殼又問:「那你知道大海有多遠嗎?」毛驢說:「大海可不近,要跑上幾天幾夜才能到呢!」

解析:

毛驢說,大海里有害羞的大海怪,他會用長耳朵一樣的尾巴拍打海水。毛驢眼中的大海怪是什麼呢!看來這些動物們各自自己眼中的大海,是多麼的不一樣!

一頭毛驢從後面追了上來,聲音是嗒嗒嗒...很形象地把毛驢大步穩健的步伐展露出來。小毛驢也畫的很萌,長耳朵、高細腿、厚嘴唇,形象地抓住了毛驢的特徵,只是畫風更接近孩子的塗鴉作,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

殼殼是否又走累了,又趴伏在爸爸身上。當他們聽到後面傳來毛驢的聲音都不約而同地轉過身來。問話的總是殼殼,這也凸顯孩子伶俐的話語和迫不及待的心態。爸爸驚訝地張著大嘴,因為在去大海爬行的路上,先後遇見了小鳥、螞蟻,他們都發表了自己對大海的看法,雖然他們沒有看到大海的模樣,但不一樣的看法已經讓爸爸心裡惴惴不安了。

在圖畫書中,插圖與文字是以「一個故事,兩種表述」的方式共生的,它們共同傳遞著人類審美精神的火炬。因此,圖畫書的文字需要體現一種結構上的智慧、一種語言的美和一種新鮮的思想;而插圖則應該體現一種隱約可見的歷史印痕、一種善意的技巧和一種匠師的慧心。

因此,這本書的插圖就不只是「一種隱約可見的歷史印痕」,它更是創造了一種既現代又傳統的插圖新樣式,讓我們的目光直接徜徉於民族風的典雅里,並將文化的歷史記憶刻入了為孩子而作的圖畫中。

若我們仔細看去,這布藝插圖的針腳十分精細,如果把針腳當作繪畫筆觸去評論,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是平穩、細緻、辛勞的筆觸。

罕見、獨特的布藝拼貼。採用傳統工藝中極富表現力的貼布綉與剪布綉技法,配合變化多樣的布料選擇及多層次的布染效果,令畫面極富立體感,別緻大方、意境悠遠。

呆萌可愛的動物形象與傳統水墨畫意境相結合,呈現出既稚拙童趣,又靈動唯美的獨特的東方意蘊。讓孩子充分感受體驗到中國傳統藝術之美。

【第7畫面】

原文:可是烏龜沒有毛驢那麼長的腿呀!他們已經走了好幾個幾天幾夜,又翻過了幾座高山,還是沒看到毛驢說的大海。

解析:

烏龜步伐很小,速度也很慢,但他們不慌不忙一個節奏不停地前行。一連走了數天,但翻過幾座高山,顯然是拔苗助長了,這只是說明他們行走的路徑和距離而已,也顯示出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所在。

畫面給出的一個在山路上行走的鏡頭,爸爸開路,媽媽殿後,殼殼夾在中間,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殼殼的安危啊!

他們行走在山腰間,浮雲攔腰而過,遠處群山峰巒疊嶂。這是他們精神的體現。

我覺得孩子應該對圖畫書的認識有各種各樣的形式,不應該只局限於畫,包括剪紙、拓印的。這些形式都可以豐富孩子的想像空間。因此,小時候的經歷是挺重要的,我們小時候那會沒有圖畫書,僅有的連環畫還是畫給大人看的,而且形式都是相同的。現在的孩子接觸這些東西都很早,他們是很幸運的。

【第8畫面】

原文:殼殼走的有些累了:「爸爸媽媽,我好想早點看到大海呀,可是大海還有多遠呀?」烏龜爸爸走在最前面說:「大海有多遠,只有去過了才知道啊。」

解析:

殼殼一家行走在大地上,爸爸巨大的體量佔據了一頁,而媽媽和殼殼合二為一頁。爸爸的龜殼是由四層組成,而殼殼和媽媽均為三層,可見爸爸的歲月與經歷更深遠些。同時他們的殼背就像蒙著一層小花布。

殼殼一家魚貫行走在路上,低垂著頭,一聲不語。這是烏雲已經籠罩著天空,有烏雲壓城城欲催的感覺,他們急切的趕路,以防突發事件的到來。

這個溫暖又充滿堅毅精神的遠行故事,不僅向讀者展示了大海的宏大與瑰麗,還引入了認識論的一些啟蒙觀念。

古典認識論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每個主體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觀察並解釋世界。烏龜一家在遠行途中遇到了許多動物,它們都用自己的經驗為烏龜一家解說了路途的遠近與大海的景色。它們的說法五花八門,但又和它們自身的經驗與認識相契合。

殼殼走累了,但它很想知道到底離大海還有多遠。烏龜爸爸的經驗告訴它:「大海有多遠,只有去過了才知道啊。」闡述了以自身「行」「知」合一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感性經驗與理性經驗結合起來,完成了對大海的新認識。

這種觀念在圖畫書中是不多見的,傳達出了一種新鮮的思想。這種結構出現在本書中,顯然不是「童心」所能為之,也不是作者刻意為之,而是作者長期積累的學養之不經意間的流露。

【第9畫面】

原文:嘩啦啦...天上下起了大雨,道路變得又濕又滑。烏龜一家躲進了自己的「小房子」里。

解析:

陰雲密布,天地都沉了下來,大雨磅礴而下。烏龜殼不怕,每天都頂著房子已被出現不測,這不把身體都縮到殼裡去了,地上只留下三座帳篷。可是帳篷好像沒固定好,在又濕又滑的地上打開了轉悠。殼殼好久沒體驗到下雨了,就像我們的孩子下雨天,一定要跑到雨中撒歡。這個殼殼就是這樣,整個身體都騰在空中,好像在跳著空中芭蕾。這也是難得的愉悅,走了很多天,也沒有看到朝思夢想的大海,心情一定很鬱悶,大雨來的真好。

關於追求夢想藝術的辛勞,有一首詩中這樣寫道:只要出自美的念頭,辛勞本身就是開花,就是舞蹈,就是乍現輕盈的遠航風帆。

這種平穩、細緻、辛勞的繪畫風範,也暗合了把圖畫書與住宅、汽車一起作為標配的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的審美消費傾向。這個群體對藝術作品有形式典雅、製作精緻、具有雅文化特徵的要求。

自然,這種暗合也不是泛泛的一句「童心童趣」能解釋的,作者曾提到,自兒子出生後,她便開始關注並創作童書。

【第10畫面】

原文:夏天到了,夜晚變得越來越熱。殼殼爬到爸爸媽媽的身上,對著月亮說:「月亮婆婆,你站得最高,你能告訴我大海還有多遠嗎?」殼殼不知道,月亮婆婆比大海還要遠得多,她怎麼能聽到殼殼的問話呢?

解析:

走過春天,來到夏天。儘管他們每時每刻頂著房子出行,但還是很熱。殼殼有些不耐煩了。在一個月夜,殼殼一家爬到山頂,殼殼又爬到爸爸媽媽身上,對著月亮問大海還有多遠。可是月亮站的很高,怎麼能聽到殼殼的聲音呢!但孩子們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月亮登高望遠一定能告訴自己到底有多遠。我們不要戳穿這個美好的希冀,就像皇帝的新衣,就像聖誕老人的禮物。

這裡也可以看出,作為殼殼的爸爸媽媽是順應了孩子的心愿,成全了這個美好的願望。可見殼殼的爸爸媽媽是深知孩子的心理需求的,也在不出現意外的情況下,讓孩子充分舒展內心的期待。如果把可可一家看做我們的普通一家人,那他們也是深諳教育之道的。

【第11畫面】

原文:路邊的蒲公英問:「烏龜一家,你們要去哪裡呀? 」殼殼說:「我們要去看大海呀。我們已經走了很久很久,你能告訴我大海還有多遠嗎?大海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呀?」蒲公英的種子輕輕地飛了起來:「大海不遠了,等你們聽到嘩嘩的海浪聲就快到了。大海里有許多快樂的小傘兵,自由地飄來飄去。」

解析:

殼殼一家遇到了蒲公英,齊刷刷並排站在一起來急迫地聆聽蒲公英的指引。因為他們已經走了很久很久,越過高山、穿過草原、趟過池塘,想盡了辦法,用盡了精力,從春天走到先天,可還是沒有看到大海在哪裡。

看到空中飛著的種子了嗎?種子輕輕地告訴他們已經不遠了,又一個不同的描述:大海里有許多快樂的小傘兵,自由地飄來飄去。

這本書講的故事說的是,烏龜一家決定去看海,在去看海的路上,烏龜一家遇到了各種各樣不一樣的動物,而這些不同的動物們,都講述著自己眼中的不一樣的大海。於是在這一個漫長的看海的旅程中,我們也隨著烏龜一家,認識到了大家眼中的大海。雖然大家說得都跟我們所認識的大不相同,但是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個體,從他們的視角,去看人家是怎麼詮釋大海的。這種感覺,還是蠻不錯的哦。

【第12畫面】

原文:嘩啦,嘩啦...是海浪聲嗎?奧,只是一條小河。殼殼有點失望:「小河,你跑得這麼快,是要去哪裡呀?」小河歡快地說:「我要去著大海媽媽呀。」殼殼好高興:「我們也要去看大海,我們能和你一起去嗎?」小河說:「那就一起出發吧!」

解析:

殼殼又聽到「嘩啦,嘩啦...」的流水聲,以為大海就在跟前。可還是不是,只是一條小河發出的流水的聲音。殼殼一家從初春到盛夏,走了好多日,已經非常疲倦,但他們遵循心中的目標,沒有放棄、沒有懈怠,而是奮力前行。

顯然他們並不知道到達目的地的遙遠,只是心中有一個夢想和約定就鍥而不捨。顯然經過不同小動物的指引,無形之中把目標分段降低了心理的難度。

作者筆下的群山用不同質地的布料,裁成不同的條狀,就形成了連綿不斷、峰巒疊嶂、氣勢雄偉的山脈。這些都是利用布料的顏色明暗、花紋來體現,而更小的布丁就充當了樹木和森林。河水呈現更多的紋路的變化以表現流動的狀態,把漂浮物也整的維妙維肖。

殼殼一家並排站在河邊,來凸顯殼殼幼小的身軀和可愛的好奇心。背對讀者和小河的對話,給內心非常期待的殼殼注入了原動力。情緒也變得異常激動,相約一起去看小河的大海媽媽。

【第13畫面】

原文:小河轉了好多彎,烏龜一家沿著小河走啊走...

解析:

河道十八彎在這裡自然得到體現,每一段隨著地勢和土質都用不同的面料得到體現。這樣,小讀者一定會好奇而興奮。

流動的小河從書頁的左上角流入,經過九曲十八彎從書頁的右下角流出,彙集到大海中。布料的拼接孩子們一定覺得好玩,不妨翻出舊布條讓孩子拼出他心中的山川河流。

殼殼一家沿著小河流動的路徑魚貫前行,爬行的姿勢和伸出的小腳舞動著即將勝利的節奏,開始殼殼落在爸爸媽媽的身後很遠,興緻來了追上了媽媽,領頭的爸爸似乎看到或聽到了什麼,來了一個衝刺把殼殼和媽媽拋在遠遠的身後。

【第14畫面】

原文:成群的小魚逆流而上。殼殼大聲問道:「小魚,小魚,你們見過大海嗎?你們知道大海還有多遠嗎?」小魚們齊聲說:「我們就是從大海里來的呀!大海不遠了,等你們聞到鹹鹹的味道,就能看到了。」

解析:

這頁沒有殼殼一家了,只有逆流而上的小魚。整個跨頁呈現十幾條相同造型、均勻排布的小魚,起到了陣列的效應。而自右至左的方向為停止或返回的方向。文字和圖畫形影相稱。

小魚回饋的信息讓殼殼一家真切看到了希望,小魚從大海里來,逆流而上到淡水中的出生地產卵,自然就離大海不遠了。到達大海的標誌是,在空中聞到鹹鹹的味道,就能看到大海了。

這也雖然沒有殼殼一家的身影,但你可以想像到他們喜笑顏開的尊容了。

【第15畫面】

原文:嘩——嘩——嘩——嘩——

解析:

殼殼一家站在高崗上,終於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了。一波一波的海浪和白色的浪花一定會讓這一家激動不已的。他們把身體捲縮在殼殼中,這又是為什麼?短暫的休息?風浪的不適應?

沙灘海浪、遠處的地平線和泛白的天空,把大海的雄姿和遼闊盡情展示出來。

大海的壯闊和烏龜的渺小,對比相得益彰。殼殼和爸爸媽媽身體缺少了原始的花紋和顏色,只能微微顯示出不同的顏色。

【第16畫面】

原文:「你們好,彩色的樹林和好看的花朵!」殼殼開心地打招呼。「我們不是樹林,我們是珊瑚。」「我們也不是花朵,我們是海葵。」殼殼悄悄地說:「珊瑚和海葵,讓我躲在你們的後面吧,我和爸爸媽媽在玩捉迷藏呢!」

解析:

休息片段,殼殼一家來到深海中,海底是一片五顏六色的另一番光景。小鳥眼中的彩色的樹林和好看的花朵!卻是珊瑚和海葵。是什麼都無所謂了,殼殼貓在紅色的珊瑚後面和爸爸媽媽玩起了藏貓貓。

殼殼爸爸媽媽像海龜一樣在大海中暢遊也很愜意的,他們四處尋找著殼殼的存在。

海龜和烏龜的區別在於,海龜不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烏龜卻可以。烏龜既能在陸地上生活,也能在水裡生活 ,而海龜整天只能在海底爬來爬去。要不殼殼一隻羨慕渴望見到大海呢!

【第17畫面】

原文:「快看!長翅膀的大魚在水裡面飛呢!」殼殼一邊游一遍歡呼。大魚說:『你們好!我是鰩魚,我扇動的不是翅膀,那是我的魚鰭。小烏龜,你要和我比賽游泳嗎?』

解析:

殼殼來到水面,突然又看到小鳥說的長翅膀的大魚而歡呼,其實那是一條鰩魚,并力邀殼殼一起游泳比賽呢!

畫面由上頁五彩的造型變成淡藍色的巨大花朵形狀,畫面的層次感油然而生,給人以靜美的體驗。

【第18畫面】

原文:殼殼伸手打招呼:「哇,好美呀!你們是會游泳的小傘兵嗎?」「小傘兵」趕忙回答:「小烏龜,我們不是小傘兵,我們是水母。別碰我們飄帶一樣的觸手,它們會蟄痛你的。」

解析:

殼殼在遼闊的水面看到了蒲公英所說的一個個小傘兵。蒲公英有像傘一樣飛行的種子,自然在他們眼中看到的也像傘狀的水母就是傘兵了。世界之大,生物品種繁多,認識的局限性就顯而易見了。

這個布藝繪本不但給予了小讀者一個全新的藝術形式,而且來了一個水中大環遊,自然認識了或重溫了一些生物的知識。

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的身體外形就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而鰩魚有扁平的身體,就像一條長翅膀的大魚。看來小鳥和蒲公英的描述也沒有大錯的。倒顯得更生動和形象。

水母的觸手是有毒的,殼殼聽後把頭扭向一邊,像是要逃走。

【第19畫面】

原文:嘩啦啦... 嘩啦啦...兩條大「魚」翻動起一大片海水。殼殼大聲問道:「請問你,你們是大海怪嗎?」大「魚」回答道:「我們不是還怪,我們是鯨。」殼殼問小鯨:「你們要去哪兒呀?」「媽媽要帶我去我出生的地方。」小鯨說完,用尾巴拍了拍海水,遊走了。

解析:

小毛驢說的大海怪就是鯨魚,小毛驢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水中龐然大物,當然就是大海怪了。烏龜一家在遠行途中遇到了許多動物,它們都用自己的經驗為烏龜一家解說了路途的遠近與大海的景色。它們的說法五花八門,但又和它們自身的經驗與認識相契合。而最終,烏龜一家還是以自身「行」「知」合一的旅行,使自己的感性經驗與理性經驗結合起來,完成了對大海的新認識,也使我們跟隨它們一起,進行了一場認識論意義上的啟蒙旅行。

最後得知鯨魚要「媽媽要帶我去我出生的地方。」於是讓殼殼想起了回家路。

【第20畫面】

原文:海水好咸呀,殼殼開始想念家鄉的味道了。一隻小螃蟹跟著殼殼上了海岸:「小烏龜,你們是從哪裡來的呀?」殼殼說:「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現在我要和爸爸媽媽回家了,小螃蟹,你要去看看我的家鄉嗎?」

解析:

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個夜晚和白天,烏龜殼殼一家終於到了大海了,小烏龜終於見到了動物們眼中的樹林、花朵和長翅膀的大魚等,這一路都沒有白走,看完了大海,小烏龜一家又準備啟程回家了。

烏龜是路上動物,和海龜不同,鹹鹹的海水讓他們不適應,這催發了他們想念家鄉的味道了。臨別是遇到的小螃蟹又重溫著殼殼的夢想,殼殼載著它一同走向了回家的路。

他們離開大海,又沿著來時的路爬山涉水,走向了遙遙無期的回家路。

註定這是一個溫暖而又充滿堅毅精神的遠行的故事。

【後環】

解析:

前後環襯畫面相同,只是色彩發生了根本變化。由開始的淡淡的藍色變成鮮紅的紅色,有一種勝利的味道在裡邊。吻合著故事的滄桑和變化。

《烏龜一家去看海》與眾不同,畫風不同、配色也有鮮明的對比,且中國的水墨畫的感覺比較濃重。

這和當下與作者同時代的部分創作群體有關,他們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未必與童書有關;他們搏過嚴酷的應試教育,對自己的孩子也將重蹈覆轍早有思想準備;但他們無論如何也要讓自己孩子在撲進考場、職場、市場的驚濤駭浪之前,為孩子留下一葉有愛棲息的方舟。

《烏龜一家去看海》講述了小烏龜殼殼一家從冬眠中醒來,想要去看看大海的故事。一路上,小烏龜殼殼遇到了許多困難,但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在路上遇到的動物朋友們的幫助和鼓勵下,他勇敢地邁開腳步向前走,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去看大海的夢想。

【封&底】

解析:

《烏龜一家去看海》利用傳統布藝拼貼的藝術創作方法,不僅僅講述了一個溫暖而又充滿堅毅精神的遠行故事,向讀者展示了大海的宏大與瑰麗。告訴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要學會與父母和朋友互相陪伴與支持,共同勇敢地面對困難,去實現夢想。

四、作者信息

張寧,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曾就職於中國石化某下屬單位,後在《漢聲》雜誌任美術編輯一職,參與編輯了《清明》《慈城·寧波年糕》《郭洞村》《俞源村》等書。其間,接觸到眾多民間工藝,並深深為之吸引。2009年辭職回家專心等待寶寶出生,並開始關注和創作兒童圖畫書。

該書出版後曾先後獲得包括2016年冰心兒童圖書獎、2017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第五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第二屆沙迦童書展插畫獎等,該書還入選「2018年IBBY榮譽名單」。2016年九兒的新作《不要和青蛙跳繩》首次入選該名單。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英文簡稱IBBY,是目前國際上最有權威和影響力的兒童閱讀推廣組織之一,擁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安徒生獎」就是由該組織發起並負責評選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頭問路 的精彩文章:

學會機靈和勇敢——《三隻山羊嘎啦嘎啦》導讀

TAG:石頭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