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繼國防授權法後,美參議員又要搞「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

繼國防授權法後,美參議員又要搞「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

【觀察者網 綜合報道】上周四,美國眾議院剛剛表決通過「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鼓勵「美台軍事往來」。今日(28日),台媒又發現,共和黨眾議院議員唐·培根(Don Bacon)本月初又提出所謂的「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法」,要求美國國防部長必須成立「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

設置這個「委員會」的目的可想而知,不過就是要更堂而皇之地對台軍售。台媒報道稱,這已是美國國會近兩個月內提出的第4項涉及台灣防務的法案。

5月7日,美國共和黨眾議院議員培根提案設「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圖片截自美國國會網站)

根據美國國會網站,5月7日,美共和黨眾議院議員、退役空軍准將唐·培根(Don Bacon)在眾議院提出「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法」(Taiwan Defense Assessment Commission Act of 2018)。

法案聲稱,根據「台灣關係法」及「對台六項保證」,「美國要加強對台灣的承諾,雙方攜手努力加強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

美共和黨眾議院議員、退役空軍准將唐·培根(Don Bacon)

法案對美方提出4項要求,分別為:

美國政府須加強與台灣之間的合作與夥伴關係;

根據台灣的需求,定期轉移國防用品與服務,讓台灣能有效維持自我防衛能力;

根據「2017年度國防授權法」第1284條,持續與台灣舉行聯合軍演,並鼓勵高級軍官與官員互相交流,以改善台美軍事關係;

為改善台灣防務機構的效率、效力、準備程度、復原力,定期提供諮詢與建議。

法案還規定,在「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法」頒布的90天內,美國國防部長必須成立「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Taiwan Defense Assessment Commission),全面評估台灣的防務建設狀況,並針對戰略計劃、資源管理、聯合行動計劃、軍力發展等多個領域提供建議,以改善台灣防務機構的能力。

法案稱,美國國防部長須在該委員會成立一年內,向台當局「國防部」與國會國防委員會提交建議報告。

2017年5月13日,台灣向美國購買的護衛艦銘傳艦(前)與逢甲艦(後)駛入高雄左營軍港。(資料圖,圖源:台媒)

據台灣「東森新聞雲」報道,這項法案在5月7日低調出現在美國國會網站,台灣網民發現後轉貼至論壇引發熱烈討論。不過,大多數網友目前仍抱持觀望的態度並留言表示,「如果過了,美軍就成了變相的顧問團」、「要美國收編就別做夢了,是好是壞還要再觀察,就怕台灣會變成第二個敘利亞,到最後得幫美國打代理人戰爭」、「台灣的防務已經變成美國在要求,背後意義不言而喻啊」。

台媒也指出,類似這樣「針對性」較高的法案,要在美國國會推動並不容易,假如無法在這次的會期內通過,等到下次會期想再闖關,則必須重新提案。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3月簽署「台灣旅行法」之後,美國國會已在近2個月內相繼提出四項涉及台灣防務方面的法案,分別為「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2018年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法案」以及「2018台灣國際參與法案」。

除了「2018年台灣防務評估委員會法案」外,據美媒報道,4月24日,包括賈德納(Cory Gardner)在內的多名共和黨、民主党參議員提出「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 of 2018)」,內容包含支持對台灣軍售常態化,及增進美台外事、防務接觸等。

5月25日,美國國會共和党參議員賈德納和民主党參議員馬基(Ed Markey)跨黨派推出「2018年台灣國際參與法」(Taiwan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Act of 2018),法案規定稱,「支持台灣參與適當的國際組織是美國的政策」。

其中「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已在當地時間24日於美國眾議院表決通過,法案草案第1253條寫道,「應與台灣相對部門協商,全面評估台灣軍力,特別是後備軍力,並評估加強雙邊合作與提高台灣自我防衛能力,幫助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法案生效後一年內,美國國防部長在與國務卿協商後,應向美國國會相關委員會遞交報告,說明評估結果、建議清單與計劃採取的方案。」

對此,國台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表示,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堅決反對美台之間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堅決反對美對台售武,這一立場是一貫的,也是非常明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731部隊「幫凶」京都大學宣布:不從事軍事研究
俄防長:北約在俄西線邊境部署上萬進攻性部隊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