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然而,有的蛙再也無法回家了

然而,有的蛙再也無法回家了


當你的蛙兒子或者蛙女兒四處旅行時,你可能會擔心這孩子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這麼久還沒個音信是不是坐了黑出租。然而在眾多風險里,一隻小青蛙最需要注意的可能是一種

微小卻致命

的生物——

蛙壺菌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如果被這種真菌感染,小青蛙和它的朋友小蠑螈便可能患上

壺菌病

(Chytridiomycosis)而小命不保。


日本雨蛙和日本大鯢都可能被蛙壺菌感染。圖片:旅行青蛙


值得一提的是,

兩棲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全球貿易中

,而這也為蛙壺菌提供了更為廣泛傳播的機會。


目前已檢測過的一千多種兩棲類中,超過50%的物種已被蛙壺菌感染。

這種真菌對於某些敏感物種的致死率可達100%,堪稱兩棲類的「滅霸」。


去往另一個世界旅行的蛙們


自1970年開始,科學家們就注意到了在美洲、非洲、澳洲等地兩棲類數量異常下降的現象。直到1998年,蛙壺菌才被命名並被證實為引起蛙類異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截止目前,壺菌病瘋狂肆虐,許多兩棲類已經因它滅絕或處於滅絕的邊緣。


巴拿馬樹蛙


學名:Ecnomiohyla rabborum


分布地:巴拿馬


保護狀態:

絕滅(EX)


2005年,蛙壺菌已經開始在巴拿馬蔓延。一群保護生物學家前往巴拿馬解救、保存當地蛙類時才發現巴拿馬樹蛙。這個灰頭土腦的小傢伙看起來其貌不揚,但

它們的雄蛙個個都是好父親

,會在儲滿水的樹洞中守衛蝌蚪,並以自己背部的皮膚餵養蝌蚪。


然而,好景不長。2006年,野外巴拿馬樹蛙的數量驟降80%。2007年,人類最後一次在野外聽見巴拿馬樹蛙的蛙鳴。

2009年和2016年,最後一隻雌蛙和雄蛙在亞特蘭大植物園相繼死去。


非洲胎生蟾蜍


學名:Nectophrynoides asperginis


分布地:坦尚尼亞


保護狀態:

野外絕滅(EW)


這種蟾蜍體型微小,成體只有2厘米長。它們的棲息地狹小,只生存於坦尚尼亞奇漢西河瀑布區域,因此又被稱奇漢西噴霧蟾蜍(Kihansi spray toad)。


奇漢西瀑布水量巨大,造成的噴濺營造了一片溫度恆定、濕度高達100%的濕地。

1999年,奇漢西河上游建起了大壩,瀑布水量驟減至10%,蟾蜍棲息地範圍也隨之急劇縮小。


為了模擬瀑布自然噴濺,人們在原棲息地架設了人工噴淋系統,但2003年的一場乾旱使得噴淋系統失靈。

乾旱造成的壓力使得蟾蜍更易被蛙壺菌感染

;同年大壩開閘放水,帶來了上游種植玉米使用的

殺蟲劑

,對這些細小的蟾蜍造成了額外的傷害。


在棲息地縮減、蛙壺菌、殺蟲劑的三重打擊之下,2004年,非洲胎生蟾蜍被宣告野外絕滅。


智利達爾文蛙


學名:Rhinoderma rufum


分布地:智利


保護狀態:

極危(CR)

,可能已經絕滅


智利達爾文蛙的雌性個體通常聚集在一起在水中產卵,

雄性則是非常無私的父親,它們會將自己周圍的卵存入聲囊中,無論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孵化出的小蝌蚪會在父親的聲囊中生活幾個星期,直至被釋放入合適的水體中。


雖然智利達爾文蛙的棲息地也比較狹小,但它們在當地一度非常常見。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它們的數量銳減。1981年,人們最後一次在野外發現這種蛙類。



人們一度對這種蛙類的無故消失感到費解。2013年,研究者分析了采自1970年~1978年的智利達爾文蛙標本,他們從標本皮膚上發現了兇手蛙壺菌的蹤影。


此時此刻,蛙壺菌還在威脅著同棲息地的另一物種,南部達爾文蛙(Rhinoderma darwinii)的生存。


澤氏斑蟾


學名:Atelopus zeteki


分布地:巴拿馬


保護狀態:

極危(CR)


澤氏斑蟾十分美麗,皮膚為黃綠色至亮黃色,背部和腿部有黑斑,分泌的毒素曾被巴拿馬土著用於製作箭毒。在當地傳說中,這種蟾蜍死後會變成純金,會給看見的人帶來好運,因此它又被稱為巴拿馬金蟾。


1993年~1996年間,人們開始注意到澤氏斑蟾數量銳減,壺菌病被認為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首要原因;而自2009起,人們再也沒有在野外發現澤氏斑蟾。


事實證明,死去的金蟾並不會給人類帶來好運,反而是通過人類貿易傳播的壺菌病給金蟾帶來了災難。


壺菌病是什麼?


回頭來看「元兇」。簡單地說,

壺菌病是一種由蛙壺菌引起的兩棲類皮膚病


蛙類皮膚承擔著與外界交換電解質的重要任務,並執行部分呼吸功能。

蝌蚪感染病菌後會導致口部皮膚角質增生;染病的蛙類成體則會出現皮膚角質增生、大量脫皮、後肢抽搐、食慾減退、反射作用失常等癥狀。

這些皮膚嚴重受損的蛙類最終會失去正常行動的能力,無法尋求掩蔽,心臟停搏,直至死亡。


因感染壺菌病死亡的馬略卡產婆蟾。(Alytes muletensis

圖片:

 J. Bosch /

fgcsic.es


在真菌界的演化史中,壺菌門(Chytridiomycota)是較早分出的一支。在一些高等真菌中,鞭毛這一結構已經在演化中丟失,而壺菌在無性繁殖的過程中卻會產生帶有鞭毛的

遊動孢子

(zoospore),它們能在水中自由運動。


真菌界系統發育樹和壺菌顯微結構。

圖片:biologicalexceptions.blogspot.se;漢化:物種日曆


這種遊動的孢子在水中可自行運動達……2厘米之遠。先別急著笑。遊動孢子還有另一項技能:

趨化性

,即趨向某些化學物質運動的性質。

對於蛙壺菌遊動孢子,這些化學物質被設定為蛙類皮膚上特有的糖類、蛋白質和氨基酸。

因此,有時這2厘米的距離已經足以使它們精準地找到受害者。


當遊動孢子接觸到蛙類皮膚後,便能在表皮下方形成一個包囊,從周圍的皮膚細胞中吸取營養物質,發育為遊動孢子囊。遊動孢子囊能產生並向周圍水體中釋放更多的遊動孢子。

這些新遊動孢子可重複感染宿主蛙,或者繼續尋找下一個受害者。


蛙壺菌生活史。

圖片:Brian Gratwicke / researchgate.net;漢化:物種日曆


壺菌病從哪兒來?


目前,壺菌病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分布,人們一度認為這一傳染病來源於

非洲爪蟾

Xenopus laevis)。研究者們從採集於1938年的非洲爪蟾標本上發現了最早的蛙壺菌感染。


由於非洲爪蟾在發育生物學研究中是優良的模式生物,而且可被應用於霍格本驗孕法,因此

爪蟾貿易一度變得十分火熱

,大量來自非洲的爪蟾開始投身於世界各地的科學實驗

。研究者們猜測正是貿易中的爪蟾將壺菌病帶往世界各地,但是後來的研究推翻了這一假設。


非洲爪蟾。圖片:H. Krisp / wikimedia


在亞洲,

壺菌病在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發現

。2010年,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李義明研究組檢測了雲南地區的滇蛙、昭覺林蛙、雲南花臭蛙和大蹼鈴蟾,結果表明四種蛙類均感染了蛙壺菌。

但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

蛙壺菌在亞洲並未引起大量蛙類死亡

,它的分布和表現也有所不同。


壺菌病在東亞的分布。

圖片:bd-maps.net


在亞洲以外的地方,蛙壺菌的分布和擴散多表現為一種

線性、攻擊波式的傳播方式

,當蛙群感染率達某一閾值時便會導致種群崩潰

。例如在中美洲,蛙壺菌以每年20公里左右的速率向南蠶食兩棲類的棲息地。


但2011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蛙壺菌在亞洲的分布和傳播並不遵循這一特點,而是

以較低的感染率廣泛地、零散地分布於亞洲地區

。研究者猜測,蛙壺菌可能起源於亞洲。


蛙壺菌在中美洲的擴張示意圖。

圖片:wordpress.com


最新的蛙壺菌群體遺傳學研究成果證實了這一點。O』Hanlon等比較了來源於世界各地的234株蛙壺菌的基因組,他們發現

來源於朝鮮半島的菌株多樣性最高,推測蛙壺菌可能起源於東亞

,後續需要對亞洲地區的蛙壺菌進行更廣泛的採樣研究。


等等,科學家們的思維好像有些跳躍。為什麼通過多樣性就可以推斷出蛙壺菌的起源地?


在演化過程中,生物的DNA會以一定速率發生突變,一些有害突變可能致死,一些並不影響個體生存的突變則會被保存在種群的基因庫中。

如果一個種群越古老,經歷了越長的演化史,那麼種群基因庫中積累的突變也就越多,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也就越高。

所以,物種的多樣性中心常常也是起源中心。而找到病原的起源中心,對蛙壺菌及其宿主之間的致病和抗性機制研究非常重要。


為什麼如此致病?


那麼,為什麼在亞洲鮮見蛙壺菌引起蛙群大量死亡的報道,而它在其他地方又如此厲害?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作為蛙壺菌的起源中心,這一病原和兩棲類宿主

在亞洲具有更長的宿主—病原協同進化史

。我們可以將這種協同進化比喻為一場「道高一尺魔高兩尺,道高三尺魔高四尺」的軍備競賽——

病原和宿主互相適應,慢慢演化出互相對抗的進攻和防禦機制


Leigh Van Valen提出了共進化的「紅皇后假說」:在演化系統中,物種需不斷地變化,以維持自己與其它參與共演化生物之間的相對適存度。

此假說名字來源於《愛麗絲夢遊仙境》里紅皇后對愛麗絲說的一句話:「

你必須儘力地不停地跑,才能使自己保持在原地。」

圖片:wordpress.com


所以,

當蛙壺菌被突然引入一個對它完全陌生的兩棲類種群時,宿主蛙類顯然缺乏應對的防禦措施

,再加上棲息地縮減、殺蟲劑污染等幫凶,蛙壺菌便能對這些毫無防備的被害者大殺特殺。


人類是難以逃脫的一環


蛙壺菌可被認為是一種

新興傳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EID),即最近二十年間發病率顯著上升,並可能在未來繼續上升的傳染病。其他新興傳染病的例子還有感染人類和靈長類的埃博拉出血熱,導致歐洲龍蝦大量死亡的龍蝦瘟疫真菌病,摧毀了北美栗樹的栗樹疫病等。這些新興傳染病嚴重地危害著人類的身體健康、農業生產以及自然界的物種多樣性。


事實上,造成新興傳染病流行的首要原因正是人類自己:

全球貿易為病原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氣候變化為某些病原菌創造了良好的生存條件。


紅色為全球範圍內能夠感染人的新興傳染病,包括各型流感、大腸桿菌病、尼帕病毒病、萊姆病等;藍色則是重新爆發的傳染病,如霍亂、埃博拉病毒病、耐葯型瘧疾等。數據截至2013年9月。圖片:clarkspicks.com


顯然,人類無法放棄貿易活動,然而我們也不能對這些新興傳染病視而不見。為了保護岌岌可危的兩棲類、其他動植物以及人類自己,在繼續推進科學研究的同時,我們應該

拒絕未經檢疫的非法動植物貿易

,在跨國旅行時也萬萬不可夾帶動植物出入境


其實,我們只需要和旅行的小青蛙一樣,在欣賞人文美景之餘,帶些點心就好啦。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Vincentheo


日曆娘の推薦


讓萌物陪伴你左右


 物歷貼貼 之 蛙子鵝子 


隨手寫,貼心提醒每一天


搭配手賬和文具,更能作書籤


識別圖中二維碼或

閱讀原文


看看蛙鵝子的夥伴都有誰~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有話想說?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日曆娘今日頭像


雨蛙科 歐洲樹蛙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閱讀原文,還有更多萌物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天氣逐漸變熱,只想,去北冰洋觀鯨
少年,你所見的「牽牛花」,會是真的嗎?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