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比特幣挖礦費電?製造法幣的真相可能更加讓人失望
最近很多人都在拿比特幣和法幣作比較,認為比特幣的生成過程會浪費大量電力,不如紙幣更划算。然而他們卻忽略了法幣的製造過程同樣價格不菲,像人工、能源、以及分發和傳輸紙幣所需要的電力等加起來並不比特幣少。
紙幣從製造到最後發放,中間要涉及大量資源,比如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自動取款機、運鈔車以及多達數千名的員工等等。拿美聯儲為例,央行不會像變戲法似的把美元自動發送到每個人手中,它需要先將美元輸送到其它銀行及合作機構,然後由它們將美元輸送到其它地方,以此類推,最終經過一層層的輸送後,美元才會一點點流入經濟的底部。
在現實世界裡,現金要想發揮作用,沒有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單就美國而言,負責處理現金交易的銀行就高達6000家。現在多數用戶已經不再使用紙質版的貨幣交易了。他們依靠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以及類似摩根大通這樣的銀行來處理交易。在回答「到底是比特幣消耗的資源多還是紙幣小消耗的資源多」這一問題時,這些公司以及他們僱傭的大量員工所消耗的資源都應該算在內。
比特幣是一種點對點金融網路,由於其去中心化的性質,交易過程完全不需要第三方。比如愛麗絲向鮑勃轉賬100美元,她將這個消息廣播出去後,就會有礦工對交易進行處理。作為勞動的回報,系統會給礦工一定的獎勵。因此,說挖礦耗費的電力多於紙幣生產這話沒錯,但如果說前者消耗的資源多於後者的話就有失妥當。畢竟,礦工們挖礦是為了驗證交易,而這項業務全世界的銀行都在做。
John Lilic是區塊鏈初創公司ConsenSys的成員之一,在他看來,目前使用加密貨幣進行支付所耗費的成本確實要更高一些。像摩根大通這樣的大型銀行每天可以處理上百億美元的交易,以太坊現在還無法做到這麼高效。區塊鏈項目需要發現更好的方式來處理交易及信息,讓一切變得更加高效。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