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沒人喜歡的 500 歐元紙幣要停發了,它的設計故事也是歐盟失敗的一個縮影

沒人喜歡的 500 歐元紙幣要停發了,它的設計故事也是歐盟失敗的一個縮影

每年約有 1500 億張紙幣印在各種紙張或塑料上新鮮出爐,主要為了代替破損的舊幣。當中會有幾十種新設計首次出現,一般為了領先於偽造者。

但也有消失的,比如今年要永久停發的「本拉登幣」——500 面值歐元。

一張 500 歐元紙鈔實在太值錢,抵得上 582 美元 / 3723 人民幣,普通人極少用到、正經公司之間的交易也不會是現金。歐洲中央銀行 2016 年作出停發決定的時候用的理由就是它助長了犯罪和恐怖活動的地下現金交易,這也是「本拉登幣」的由來。

將要停止流通的是很大一筆錢,確切的說價值 3000 億歐元,在流通總量中只佔 2.3%,卻在總金額佔到 1/3。關於大額紙幣是不是應該取消,各國央行還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懷戀歐元設計的人不會太多。

世界上有太多美妙的紙幣設計,其中不少在歐洲:充滿自然氣息的荷蘭盾、印著鋼琴師和細菌學家的德國馬克、或是紙張極薄兩面對印的法郎。

而歐元的設計最常收到的評價大概就是「無聊」,正面是簡單線條繪製、沒人認得的建築,象徵歐盟「開放與合作」的核心精神;背面是沒人認得的橋樑,象徵著「歐洲人民和世界其他地區人民的交流」。另外,紙幣上的 12 顆星星代表了「當代歐洲的活力與和諧」。不能說難看,但實在難以讓人留下什麼印象。

德國馬克,從左至右分別是數學家高斯、巴洛克建築代表人物巴爾塔薩·諾伊曼、浪漫主義鋼琴師克拉拉·舒曼、細菌學家保羅·埃爾利希

奧克斯納設計的荷蘭盾

紙幣用的紙本身沒什麼價值,它的價值在於人們對於貨幣背後的銀行和政府的信任,人們相信這張紙未來也能如數兌換成其它東西。從這點上來看,或許一張紙幣的設計可以就只是一張標有面值的白紙,附上安全條或全息圖,在國際慣例的 8-10 年周期內輪替著更新換代。

但現實中,受雇於政府的設計師們賦予了紙幣性感得多的外形。鈔票上的名人、建築、動物、旗幟、色彩……紙幣設計背後有太多寓意,是各國政府傳遞價值觀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看,全球每年發行的新鈔都是國家為鞏固這種信任作出的努力。極少數時候,人們設計新的鈔票是因為信任的崩壞——政權變更(例如從英鎊變成美元),或者應對通脹。民國時期四大行發行的紙幣中,中國銀行的共和紀念壹圓兌換券用了醒獅的圖案,象徵民主與社會的覺醒,交通銀行的紙幣基本選用輪船、火車、飛機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另一個例子是 2009 年春季,美國經濟衰退的高峰期,設計師理查德·史密斯開始了 Dollar ReDe$ign(美元再設計)項目,歡迎任何人提交他們的想法「重塑美國經濟」。

至於歐元,在全球的貨幣體系中都是特殊的存在,從沒有這樣一種貨幣能在 11 個主權國家(2015 年拓展至 19 個歐盟成員國)作為法定貨幣通行。這也是羅馬帝國之後歐洲第一次有通用貨幣。

這樣一個特殊的貨幣背負著一個特殊的使命——拉近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關係、推動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

可以說,歐元的誕生本身就是歐盟夢想具現化的產物,它在各個歐洲國家不同的文化、經濟、政治背景下要求大家信賴同一個體系,歐元的設計過程則是賦予該組織權威的過程。

於是歐元最重要的設計原則就變成了迎合所有人。但迎合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它最後就成了「不得罪任何人」,一個各種妥協的產物。

歐洲央行 1999 年委託 15 家印刷廠生產歐元時,G+D 是其中印刷量最大的公司,它們如今在官網上寫道:「研究表明,人們通常不信任抽象的、不熟悉的形狀。」

歐元上的圖案並非設計師的初衷。它的設計師 Robert Kalina 最初的方案是展示真實的建築設計,例如 50 歐元上畫的是威尼斯的里亞托橋、100 歐元描繪了巴黎塞納河畔的訥伊橋、500 歐元上的原型是法國諾曼底大橋。

甚至,設計師們並沒有將歐元圖案局限在建築上。1995 年設計之初的 18 個備選主題包括歐洲的動植物,常見傳說和神話,歐洲的偉人、詩歌、地圖、神話等等。

但這些都不是歐盟想要的。最終歐洲央行的前身,歐洲貨幣研究所理事會(EMI)選擇了建築這一母題,且在設計過程中要求 Kalina 避免紙幣上的建築對應現實世界的任何一座,以免引起紛爭。

EMI 1996 年時審查設計方案

這也讓歐元設計過程變得極其複雜,可能是有史以來投入最大的設計項目。調研的方向多達數百項,譬如各國「錢包的大小」。根據荷蘭中央銀行在歐元發行第三年的 2004 年進行的調查,94% 的受訪者稱 20 歐元紙幣的高度(72毫米)「完全正確」。

歐元的 15 種幣值也是考慮歐盟各國貧富差距後妥協的結果。

在歐盟國家統一轉換為歐元之前,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盧森堡和荷蘭等 6 個歐元區國家的國民紙幣價值在 200 至 500 美元之間。2000 年時,對 1000 德國馬克的需求是 1975 年的 15 倍,佔德國馬克流通總值的 34%。

對德國人來說,德國馬克象徵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經濟的復甦。人們對於馬克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自豪感和留戀。德國聯邦銀行行長延斯魏德曼在歐元發行十周年的一次活動上指出,2012 年時仍有超過 80 億美元的馬克在流通,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囤積儲蓄。

另外三個歐盟國家——希臘、義大利和奧地利,在轉化至歐元前則使用著價值低於 2 歐元的鈔票。

為了照顧所有人,設計者把歐元的最高面額紙幣定在了 500 歐元,最低為 5 歐元,共 7 種幣值。硬幣最高 2 歐元,最低 1 歐分,共 8 種幣值。2015 年希臘的人均月收入為 600 歐元,很多人甚至從來沒有見過 500 歐元紙幣。

歐洲貨幣研究所理事會(EMI)1994 年 11 月決定了歐元體系的面值,並計劃在 2002 年起正式流通。接下來就是設計。

各國鈔票最常見的設計還是人物肖像。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肖像出現在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每個大陸的鈔票上,從她 1952 年登基後,她年輕至年老一共 31 張不同的照片在全世界的鈔票上出現。

而如果排除政治人物,出現在最多種紙幣上的人是哥倫布,一共有 9 個國家把他的頭像印在紙幣上,包括 1874 年美國第一銀行所發行的一美元紙鈔。有評論稱,這彷彿是美國想要把哥倫布據為己有,宣告對中南美洲的企圖。

七種幣值上的七個肖像位置不可能覆蓋歐盟所有國家,所以最初歐元設計工作組——由歷史(藝術)家、心理學家、設計師等構成——提出的 18 個命題方向大都不可行:「歐洲的集體記憶和文化」太抽象,「歐洲的成就」不可避免的會用到人,動植物和自然環境也隨各國而異。EMI 理事會把這些方案篩選到了 2 個:「歐洲的建築時代與風格」、「抽象-現代設計」。

前一種主題還額外規定了不同面值對應的建築風格,分別是:

5 歐元:古典

10 歐元:羅馬式

20 歐元:哥特式

50 歐元:文藝復興

100 歐元:巴洛克和洛可可式

200 歐元:19 世紀的鐵和玻璃建築

500 歐元:20 世紀現代建築

這基本就是歐洲史。

理事會還規定了鈔票的顏色、尺寸、上面出現的文字(歐洲不同央行的縮寫)、旗幟。只有歐盟各國央行行長挑選的設計師才能參加這場競標,他們可以自行選擇兩個主題中的一種。截至 1996 年 9 月 13 日,29 位設計師或團隊提交了共 44 份歐元設計方案,其中「歐洲的建築時代與風格」 27 份,「抽象-現代設計」 17份。

在民意調查中,比利時設計師 Maryke Degryse 繪製的系列獲得了最高的贊成票數(35%),而儘管只有 23% 的受訪者表示喜歡奧地利設計師 Robert Kalina 的傳統繪畫風格,但其中大多數人(76%)認為他的鈔票更好地表達了「歐洲」的想法,這也是理事會最後選擇的方案。

Maryke Degryse 設計的歐元方案

Robert Kalina 的最終方案

所有設計方案都在後來公開展示,可以看到,沒選上的設計幾乎都有歐洲名人的肖像或動植物的繪圖,要麼就是在民調中被認定為過於抽象、更像是藝術品的 Roger Pfund 和 Jünger 團隊的設計。

其他設計師的歐元方案

Roger Pfund 的方案

相比之下,歐元硬幣就沒有那麼多批評,因為它保留了歐洲的多元化本質——一面是歐盟統一圖案,一面用自己國家的設計,如荷蘭女王比阿特麗克斯側面像、法國 10 分歐元背面是法郎上永恆的「播種者」、奧地利的 1 歐元背面是凝視著你的莫扎特。類似的設計也出現在美國各州的 25 美分之上。

但歐元紙幣的面額巨大,為了讓更多人知道紙幣的樣子、降低偽鈔風險,EMI 沒有考慮各國用自己圖案的方法。

最終,歐元成了政治正確的極致。

拋開防偽技術的迭代,紙幣設計的精髓在於總結並鞏固即將使用它的人民的共識。在這一點上歐元並沒能很好地做到。巴黎的貨幣學家 Michel Prieur評論稱,歐元上充斥著「無菌的建築設計圖」,「如果你不以身份認同出發去設計,你將無法創造一種能夠進入人們心靈和精神的貨幣。法郎的歷史有趣一百萬倍。他們應該選擇一些歐洲天才(印到鈔票上),比如達芬奇或莫扎特。」

歐元的設計恰好折射出歐洲身份的致命缺點,正如倫敦經濟學院社會學安東尼·史密斯所說:「對現代歐洲大陸的居民而言,似乎不存在有意義、有效力的,能夠將他們聯合起來的共同的歐洲神話與象徵符號。」

歐元發行十周年時,《紐約時報》撰寫的一篇報道指出,歐洲央行官員對這個紀念日表現出了不同於十年前的沉默和冷靜,在布魯塞爾既沒有儀式,也沒有發布會。歐元在世紀初發行時,歐盟各國都出現了大量寫著 「the EURO,OUR money」的廣告,並教會民眾如何用辨別歐元的真偽——「觸摸、觀察、傾斜」。時任法國財長洛朗·法比尤斯曾這樣稱讚歐元的使用:「多虧了歐元,這下,我們的荷包很快就會裝滿歐洲身份的切實證據了。」

更重要的是,歐元成了歐盟本身發展不順利的一個縮影。諾獎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之前就撰文說,「歐洲的問題是歐元」。

歐元在誕生之初就是一個政治項目,考慮的不僅僅是貨幣流通問題。它承擔著增進歐盟成員國之間交流與合作、刺激規模經濟、強化歐洲政治經濟穩定性的巨大任務。

歐元是歐盟這個理想設計落地的主要一環,它理論上可以增進歐洲政治一體化、讓這片歷史上充滿戰亂的大陸緊密結合起來。

但統一貨幣統一匯率背後,是一個缺乏控制力且效率低下的金融監管體系。增長放緩、就業問題、恐怖主義、移民危機、極右翼抬頭……相比歐盟成立之時,今天的歐洲反倒更為分裂。

歐盟的問題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現在英國也要離開。但歐元的無聊設計還是有挽回的希望。

2017 年 4 月,歐盟推出了新版設計的 50 歐元紙幣,除了一些防偽特徵的更新,最重要的變化是在紙幣上增加了一張臉:希臘神話中的腓尼基公主「歐羅巴」。

幫助推動了這項設計的是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David Eagleman,不過找到他幫忙的歐洲央行人士的出發點並非增加歐洲的身份認同,還是為了解決假幣問題。

歐元發行後,歐盟每年繳獲成千上萬的假幣,大多數為 20 歐元和 50 歐元。儘管歐元上已經添加了諸多防偽特徵——將鈔票傾斜到稍微不同的角度,墨水會改變顏色;暴露在燈光下,能看到中間一個建築的水印,以及更多肉眼不可見只能依靠銀行機器識別的設計,但核心問題是,沒人在意它們。日常交易中的民眾不會那麼仔細檢查,假幣往往最後只在銀行被發現。

Eagleman 給到的建議是應當在歐元紙幣的水印中使用人臉而不是建築物。「人類的大腦專門用於人臉,但沒有專門用於建築物的神經空間。由於偽造的水印通常是手繪,比起虛構的建築物,人們更容易發現人臉的瑕疵。」

當然,關於誰能夠代表 19 個國家、3.38 億歐盟公民的爭論再次開啟,獲得該殊榮的是宙斯的情人歐羅巴,希臘神話中的虛構形象,是歐洲最初的人類,「歐羅巴」也成為歐洲央行發行的第二套歐元的名字。

這個保守的選則規避了對現實社會價值層面的任何影響。

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是今年 3 月加拿大中央銀行公布的新版本 10 元加幣,正面印著非裔加拿大民權活動家維奧拉·戴斯蒙德( Viola Desmond )的頭像,背面則是加拿大人權博物館,彰顯出政府的支持態度。

歐元取代的是歐洲許多精美絕倫的鈔票,比如荷蘭 1977 年到 1986 年發行的一套三張紙幣「荷蘭盾」,由荷蘭紙幣設計大師奧克斯納設計,這套紙幣被許多收藏者視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紙鈔,上面是向日葵、沙錐和燈塔。

奧克斯納(Robert Deodaat Emile Oxenaar)是少數在那個年代以獨立設計師身份受邀設計紙鈔的設計師。即便沒有歐元誕生時的那麼一個龐大的專家團隊,他在接受Creative Review 採訪時說道,這仍然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每種面額的紙幣設計周期需要 3 年,當最後一種面額投入流通,距離他剛剛接到這份工作已經相隔整整 30 周年,「動筆設計前,我收到了一本和電話薄一般厚的書籍,上面詳細登錄了關於防偽方面的介紹:鈔紙、水印、所有和防偽相關的方方面面。當你讀完這本書,會覺得你根本無法達到上面的要求。」

奧克斯納和歐洲央行行長保持電話聯繫,通過轉賬支付酬勞。他甚至在紙幣設計中加入了很多個人元素,這些彩蛋等到荷蘭盾大量印發之後才被發現。奧克斯納在 1000 荷蘭盾(相當於里藏進了自己的指紋、在 250 印有燈塔的荷蘭盾上寫上了自己生命中 「3 個重要女士」的名字……這些令荷蘭央行行長感到無奈的設計日夜不停印刷了 30 年,直到歐元誕生。

500 歐元即將停發的新聞傳出後,引發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討論。首先是媒體報道中將鈔票重量與犯罪掛鉤的直觀表述,BBC 寫道:「一百萬英鎊重超過 50 公斤,但換成等值的 500 歐元紙鈔,只有 2 公斤。」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隨即發表文章呼籲美國也應該追隨歐盟腳步,取消 100 美元鈔票用來打擊依賴現金交易的犯罪及恐怖活動。

另一方面,《金融時報》指出,大額現金具有基礎的儲備功能,可以抵禦政府無節制的負利率政策;而發行世界上最高面額紙幣 1000 瑞郎的瑞士銀行則立即發言稱,瑞士將保留印有 19 世紀文化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肖像的 1000 瑞士法郎。

瑞士人愛現金。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2015 年每名瑞士居民持有的現金價值為 9214 美元,美國人的這項數據是 4433 美元,歐元區的平均值為 3571 美元。根據當下的匯率,1000 瑞士法郎相當於 866 歐元、1010 美元,僅次於新加坡 2014 年宣布停發的 1 萬面額新加坡元。

「瑞士人認為使用紙幣非常實用,另外瑞士人對隱私的期望也一直很高。」瑞士國家銀行的發言人 Slivia Oppliger 說,「用現金支付就是(認真對待隱私)的其中一個表現,它的流行不代表非法使用。」

瑞士對紙幣的熱愛也把美包含在內。2016、2017 兩屆的世界紙幣協會(IBNS)評出的年度紙幣獲勝者分別是新版 50 瑞郎、新版 10 瑞郎,上面繪製著由瑞士藝術家 Manuela Pfrunder 創作的蒲公英、滑翔傘,以及隧道、鐘錶、地球,對應著「風」和「時間」的浪漫主題。

世界紙幣協會組織在 50 多年前成立,由一群狂熱的紙幣收藏愛好者組成,如今的成員已經擴展到 2000 多人,遍及 90 多個國家。在這些人眼中,利用現代科技達到高超的防偽效果只是基礎要求,他們更關心紙幣是否「具有藝術美感和設計上的想像力」。

「銀行希望鈔票儘可能安全和可靠,但公眾將關注整體的設計、顏色和獨特的特徵。」世界紙幣協會的英國主管Jonathan Callaway說,「如果你問什麼是成功的鈔票設計,你會從公眾、錢幣收藏家、央行、印刷公司那裡得到非常不同的答案。」至於對收藏家而言,紙幣的故事越特別越好。

新版瑞郎滿足了一切的想像。設計師 Pfrunder 打破了過去兩版瑞郎的人物設計,用動作、圖形、地標來展現瑞士的方方面面。那兩隻柔和細膩的手呈現逼真的紋理,細看則會發現它們由無數個具有防偽功能的「田」字形構成;激光薄片上的文字代表了瑞士的二十幾條隧道的名稱和公里數。

新版瑞郎的材料不是通常使用的純棉纖維,而是更清潔的混合聚合物(可以簡單理解為塑料鈔票)。這種材質意味著設計師更寬廣的色彩創作空間,更持久的耐用性,據稱永遠不會褪色。

目前澳大利亞、英國、香港、新加坡都發行了塑料鈔票,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紙幣本身是否需要繼續存在也成了一個不確定的問題。

凱捷諮詢、巴黎銀行 2017 年 10 月發布的《全球支付報告》指出,非現金交易在 2014-2015 年增長了 11.2%,創下過去十年最高增幅;波士頓諮詢公司 2018 年發布的報告認為,預計到 2020 年以電子支付為代表的非現金支付方式將佔到全球交易總規模的 20%。

即使是最愛現金的瑞士,自 1990 年以來的現金使用率也在下降,從 90% 變成了 2015 年的 60%。信用卡、移動支付,這些新東西都在讓現金變得越來越少。

政府迎上這個趨勢,減少現金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偽鈔問題,可以更高效地收稅、監控資金流動,打擊犯罪和恐怖活動。

但當現金被各種銀行或者互聯網公司的賬戶所取代之後,每一筆交易都可以被經手公司分析,你本來就不多的隱私也更少了一些。

曾經被寄望於數字時代隱私救星的比特幣已經成了投機者的工具。比特幣想顛覆的金融機構正成為它的投資者,在它過山車一般的漲跌中獲利。

「設計」在這個失去媒介的體系中已沒那麼重要,當萬事達卡開始推出自己的數字支付 APP,它們更新了自己的視覺標識系統,logo 被簡化成了兩個重疊的圓。

在貴金屬貨幣向紙幣的過渡中,人類用現代銀行體系與金融監管機構、精美的藝術設計和嚴密的防偽技術構建了紙幣交易的信任。現在這些貨幣越來越多被簡化成 $、€、¥ 之類的符號通過無線網路流通。我們得到了便利,但失去的卻不只是精美的設計。

題圖來自 pixabay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Virgil Abloh 與宜家合作款曝光,「在傳統中加了點藝術氣質」
海底撈年收入做到 100 億,一個以市場擴張為戰略的火鍋店會有什麼風險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