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薩提亞模式對強戒人員家庭關係的研究

薩提亞模式對強戒人員家庭關係的研究

內容摘要

吸毒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給社會和吸毒者的家庭帶來了莫大的災難,而且戒毒人員在戒毒康復的過程中,不僅缺乏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也經常受到社會大眾的歧視與排斥,心理上較為脆弱,產生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現象,不能正視吸毒給自己、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的危害。

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從薩提亞模式出發,運用文獻法,個案研究以及觀察法等方法開展研究。對服務對象進行深層次的訪談,了解其自身心理狀態與家庭關係現狀,通過家庭雕塑,讓服務對象明白自己所處的家庭位置,應對姿態以及如何通過家庭雕塑的方法重整家庭關係,修復不良的家庭關係。並在此過程中,能夠改變自我,減少在與家人的相處過程中的不良互動模式。

關鍵詞: 家庭雕塑 戒毒人員 家庭關係

Abstract

Drug abuse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 and to the society and drug addicts family brought a great disaster, and in the process of drug rehabilitation addicts, not only the lack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of family, often also discrimination and exclusion by the society, mentally fragile, produce a kind of self-destructiv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can"t face up to for yourself, family and social harm of drug use.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atya mode,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ase study and observation. Deep interviews to the service object, understand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family relations, sculpture by family, let the service object to understand their own family location, deal with attitude and how family sculpture method of reforming family relations, repair bad relationships. In the process, it can change the self and reduce the bad interaction pattern i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Key words: Family sculpture drug addicts family relationship.

一、研究的背景

吸毒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不僅吸食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而且對世界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2008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以下簡稱《禁毒法》)正式實行,從此,我國的禁毒體系主要由自願戒毒、社區戒毒和強制隔離戒毒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第3條規定:「禁毒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和公民,應當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履行禁毒職責或者義務。」同時第4條規定:「禁毒工作實行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1] 這一新規定,使社會工作以其獨特的優勢,在禁毒工作中脫穎而出。社會工作以其「助人自助」的觀念,獨特的干預手法以及日臻完善的理論,得到政府和社會大眾的認可以及大力支持。藉由強制隔離戒毒所這個平台,社會工作在戒毒工作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強制隔離戒毒所的戒毒人員身份複雜,特別是在家庭關係這一塊,離婚、分居、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糾纏、疏遠等等情況對於戒毒人員的家庭來說是常態。吸毒這一原因導致他們的家庭關係更加的複雜。筆者在專業實習期間,跟隨實習機構對X男子強制隔離戒毒所進行了一年多的幫教服務並在查閱相關信息的前提下,發現良好的家庭關係、家庭支持與家庭陪伴能夠給戒毒人員強大的動力,促使他們為了能夠回歸家庭而努力戒掉毒癮。

但是,筆者在介入本文的案主過程中,發現案主內在的想法與外在的表現極其不一致,這導致案主在與家人的相處過程中,常常出現脫節的狀況。在家庭溝通當中,案主內在的感受表達不出來,常常以逃避與打岔來回應家人,而案主妻子面對他這樣的表現時,總是以指責的姿態來反抗案主,兒子則是對案主越來越疏遠。所以,在介入本文案主的過程中,以薩提亞模式作為切入點,激發案主家庭能量的涌動,能夠使案主內在需求真實地表達出來,讓案主做到內在的感受與外在的表現能夠一致,以此促進案主家庭內部溝通更為流暢與和諧。通過家庭雕塑讓案主明白家庭癥結所在,使案主能夠自覺主動的去修復家庭關係。

二、文獻綜述

家庭對於人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在戒人員在戒毒與康復的過程中,家人的支持對於他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家庭良好的環境以及家人的積極期待對在戒人員來說都是很強大的支持。

為了使在戒人員能夠擺脫「心癮」,我國的研究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且取得了很不錯的成果。鄧時坤等人在對1880名戒毒人員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 所有的戒毒人員都肯定戒毒的成功與否與家庭的關係很大。李思賢在2010年的研究中認為, 在戒毒人員防復吸過程中家人的支持與幫助將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2]

一些研究發現戒毒人員的家庭關係以及家庭功能與普通家庭相比更差, 家庭關係較好的成癮人員復吸率更低。陳鵬在其2013年碩士論文的研究中認為戒毒人員的家庭功能有所欠缺, 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是影響家庭功能的主要原因, 這些主要體現在, 戒毒人員希望能得到家人更多的關心、幫助以及陪伴, 家庭成員之間也贊成能有更多的家庭集體活動, 但實際上他們的家庭很少 有集體時間, 即使在一起進行娛樂活動, 也不會進行的很順利。[3]因此,陳鵬認為應該對戒毒人員的家庭關係進行干預, 改善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聯繫。

綜上所述,家庭成員之間良好的關係有利於家庭的正向發展。因此,本文主要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對在戒人員進行干預。在治療中,能夠使案主看清自己的家庭互動模式以及家人之間的關係是何種狀態。當然,也希望在介入案主的家人時,能夠積極喚起案主家人對他的期待,改善家庭關係,使案主獲得家人的接納與支持。

三、研究方法

(一)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某一組織或事物在較長時間裡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研究方法也稱為個案歷史法。它通過調查、訪談或觀察得出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從而針對研究對象的某項具體問題,與研究對象共同制定干預計劃與措施。個案研究是把行為、態度以及研究對象的感受結為在一起的,這要求社會工作在介入過程中要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對象,且要具備較強的同理心。本文作者在接觸戒毒所的個案時,訪談內容中涉及了很多案主的家庭隱私,作為一個社會工作者,牢記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觀和倫理準則,在接接觸中,做到非批判、包容、接納以及尊重案主自決權的原則,打消了案主的顧慮,與案主建立較好的信任關係。

(二)文獻研究法

文獻法也稱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本文在查找各種文獻的基礎上,整理分析了有關家庭治療的發展情況,理論知識以及在現實中的應用情況,做一個客觀的論述。

(三)觀察法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觀察法在使用時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的,需要研究者在觀察中通過切身感受來解釋被研究者的情況。就如同「人在情景中」,觀察者不僅要觀察被研究者,而且還要觀察案主身邊的情況,如案主的家人、同事、工作場所等等。在家庭治療案主研究中,本人採用觀察法可以切身體會到案主前後的心態以及行為的變化,使本文的成效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四、薩提亞模式在戒毒個案中的過程分析

(一)前期準備

1. 收集案主以及案主的家庭資料

資料的收集主要是從案主與案主的家人處收集而來。基本信息描述一下。

曾XX,男,33歲,廣州市xx強制隔離戒毒所在戒人員。廣州XXX青年會社工站在XX強制隔離戒毒所第六大隊開展「家庭工作坊」招募人員時,案主主動跟社工接觸並要求服務的,希望參加「家庭工作坊」,與自己的家人見面。經過初步會談得知案主06年開始接觸吸毒。據案主所說,他所住的村子是販賣毒品的,且在朋友的影響下,自己整日無所事事以及心裡空虛的情況下開始吸食毒品的,案主當時沒有工作,主要依靠父母為生,父母當時是做房屋裝修中介,每月收入可觀。案主09年到14年在中山生活打工,遠離了老家的朋友圈,所以長達5年的時間裡沒有碰過毒品。15年回到廣州白雲區家裡時,在朋友的影響下,又開始了復吸。15年時,案主妻子在旁人的指導下,把案主送入廣州市白雲區XXX自願戒毒醫院,在醫院花了將近12000元,接受半個月的治療後,案主的情況仍然沒有的改變。16年1月左右在妻子的報警下被抓送入XX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案主04年結婚,同一年妻子生了一個兒子,2016年小女兒出生。在進入戒毒所之前,以包小工地為主要職業,收入不多,但是能夠養活一家人。案主進所之後,案主的妻子在社會上一些義工的幫助下,為自己的兩個孩子申請了低保,現在主要靠低保為生。

2. 案主的需求評估

與案主的初次接觸,是社工團隊在戒毒所宣傳要開展家庭工作坊時,服務對象主動報名參加的。在與案主的初步接觸中,了解到那段時間案主的父親剛剛過世,所以在第一次面談時,主要是舒緩案主的情緒,減輕父親的去世給案主造成的打擊。以及了解案主參加家庭工作坊的主要目的,得知案主參加家庭工作坊,是期待與自己的小女兒、妻子以及兒子見面。在家庭工作坊開展期間,案主如願見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但是在社工的跟進服務中,當詢問案主在家庭工作坊現場都跟自己的妻子聊了一些什麼時,案主表示大部分時間都在抱著自己兩歲的小女兒,跟妻子很少有話題聊。家庭工作坊的兩個小時中,案主妻子都在描述家裡面的情況,希望案主在戒毒所好好改造,爭取把毒戒了回家。在社工詢問案主與兒子的關係時,案主表示很少與孩子接觸,且也不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所以社工意識到案主的家庭關係有待修復和重整。所以初步預估了案主的需求。

第一,與案主探討家庭中的互動模式以及自己與家人的關係。

第二,探討案主在家庭中的應對姿態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第三,解構案主與家人錯誤的相處模式,建立新的良好的溝通模式,增強家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

(二)、干預方式與策略

(三)個案過程分析

1. 家庭關係中案主自身存在的問題

在與案主的面談過程中,社工發現,不管是在家庭關係中還是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案主自身存在以下的問題。

第一,案主有時候在與社工的交流中或與其他人交流時,常常不明白一些句子的意思以及對方要表達情感是什麼,案主也觸摸不到,這常常導致他跟妻子吵架,跟兒子很少交流。

(案主與社工的第三次面談部分內容)

案主坐下來的時候,他的精神狀態不太好,我詢問道:「你看起色不太好啊,生病了嗎?」

案主有點木訥,說道:「每到冬天,我都是這樣的。」

我體貼道:「哦,是這樣啊,要保重身體啊!」

案主說:「習慣了這樣。」

( 一般這個時候,對待別人的關心體貼,我們的反應應該是說聲「謝謝,我會的。」之類的話。)

我(社工):「你上次跟我說,你兒子來看你時,對你說過這句話『爸爸還是沒什麼改變』,當時你的感受是什麼來著。」

案主思考了一會,說:「我感覺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有點管不了了。」

我看著案主的眼睛,質疑道:「這句話的本身的含義真的是這樣的嗎?好好想一下你孩子在跟你說這句話時候的語氣與表情,答案可能在上面哦。」

案主思考了一會,沒說話。

我耐心的對案主說:「是我的表述方式不清楚還是你真的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案主的狀態不太好,但是還是重複回答了我:「感覺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我沒有反駁他的話,說道:「是的,你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過度階段,是有點叛逆。但是,我對這句話的解讀是這樣的『爸爸還沒什麼改變』,他在表示對你的不信任,失望,因為他看到你沒什麼變化,但是又期待你有什麼改變的的矛盾心理。你覺得是這樣的嗎?」

案主沉思了,彷彿明白又彷彿不明白。然後跟我說:「我承認,我在溝通的時候,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有態度不太好。」

案主又陷入的循環,還沒明白其實自己的主要矛盾是理解方面導致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但是能看到自己次要矛盾,也是一個進步。我沒有反駁案主的話,而是追問:「在哪些時候你這樣覺得呢?」

案主陳述:「在我兒子打遊戲的時候,我讓他幫我辦事情,他打得入迷,沒聽見,我就會發火。然後他不爽,也會對我發火。可能是我的態度不對吧。」

第二,案主缺少耐心與自己的家人溝通,也不善於向家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常常以打岔,逃避或沉默的方式來應對自己的家人。得不到案主的回應,這導致案主妻子的脾氣更加火爆,常常以爭吵的方式希望獲得案主的回應。

(社工與案主妻子的部分面談內容)

社工:不管哪方面的事情,你們在家裡會經常交流嗎?

案主的妻子:跟他交流,別說了,每次你跟他說十句話,他都不回答你一句話,能回答你一句話就算不錯了。每次都氣的我想罵他。這種人,這種性格真是太氣人了。

社工:比如家裡決定重大的事情的時候,像孩子讀哪所中學啊?你們也不商量嗎?

案主的妻子:他,我兒子上中學還能指望他啥,你可以幫我問他送過幾次兒子上下學,照顧卧病在床的家母(案主的母親)幾次。

社工:既然這樣,你們當初是怎麼認識的呢?你又怎麼會選擇他呢?

案主的妻子:哎,我也後悔呀!可是兒子都這麼大了,女兒還這麼小,要是沒有小女兒的話,我帶著兒子在他進所前就走了。可是當初他死活不答應我打掉孩子,堅持要我把孩子生下來。你說這人雖然內向,也還挺聰明的,知道用孩子綁住我。

第三,案主的情感湧現找不到突破口,需要社工以拋答案的選擇方式替案主回答。每當案主想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或內心感受時,總是很難說出口。在很多次的面談中,案主總是欲言又止,遲遲說不出口,每次社工都給足案主思考的時間,但是社工等待之後,案主常常用一句「怎麼說呢」來打發社工。

(社工與案主的第8次部分面談內容)

社工:你不好奇上次我去見你家人都談了些什麼嗎?

案主:說什麼了?

(我沒有接著這個話題聊下去,案主在所內其實非常想念家人,所以我先跟案主說見到了他的兩個孩子,兒子特別懂事,在家裡幫助媽媽照顧妹妹,而女兒特別可愛、活潑,精力滿滿,案主認真的聽著。本來想測一下案主會不會順著就聊起他的兒女,但是案主沒有說一句,社工只要接著話題聊。)

社工:「你的妻子跟我聊了很多關於你們之間的事,你想知道她跟我是怎麼評價你的嗎?」

案主:「吸毒唄。」

社工:「還有的!」

案主沒說話了。

我:「說實話,可能接下來的這些話你妻子甚至其他人跟你說了無數遍了,但是你妻子還是要我原封不動的復訴給你。」

(案主問什麼話,我把案主妻子心裡對他的怨恨,還有一些質問復訴給他聽。案主聽完之後表示妻子之前沒這樣說過。當我提到那句「盡到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時,案主的臉色很難看,嘴唇發抖,想說卻又說不出,手一直在抓自己的下巴並且抓出了血。這之後,就沒再說過一句話,社工不能判斷案主內心的真實想法。)

總之,在整個的面談過程中,社工感覺到很吃力,因為案主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且很多時候都迴避社工的話題,總用一些「我就是這樣了。」「沒辦法呀。」「我能怎麼辦啊」、「不知道怎麼溝通啊」、「出去之後在想吧」等等話語來逃避問題。當以家庭力量作為支撐的時候,案主認為自己也不能下定決心戒掉毒癮,回到家人的身邊去。

2. 案主的家庭關係分析

在家庭治療的理論中,有很多形容家庭結構的理論,像家庭聯結對抗,糾纏,脫鉤等家庭結構,本文個案的家庭也有出現。在8次的面談當中發現,案主在與妻子的關係中,總會出現糾纏的現象,當然力量最大的一方是案主的妻子,案主會有意無意的回應妻子。但是,面對整個家庭系統,案主有時是脫鉤的,案主不關注自己妻子的情感與情緒狀況,忽略妻子的感受,而且不太積极參与孩子的成長,在與案主兒子的面談中,發現案主兒子對他的感情很淡薄。案主兒子用一種很平淡又不太確定的語氣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恨意,「恨吧」。「從小到大,父親對我都是不管不問的。」案主對他的兒子已經疏離到了這個地步。但是從小在媽媽的影響下,案主兒子選擇站在媽媽的陣營里,與案主妻子一起對抗案主,所以,當案主在家裡的時候,兒子和妻子總是呆在一起的,而自己是孤零零的。與妻子之間不斷的衝突,與兒子的疏離陌生,這更加讓案主變得沉默寡言,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了。在家庭之中,案主融不進去妻子的和兒子的陣營。

案主一直強調是自己不爭氣,吸毒才導致自己家庭這樣的。一直把原因歸咎在吸毒這件事情上。社工在了解到他的看法之後也並沒有否定。只是詢問案主,在清醒的時候呢?這樣的家庭關係有過改變嗎?案主搖頭表示沒有,說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社工用薩提亞的人生4大應對姿態對案主家庭關係作分析時,發現在案主的家庭關係當中,案主的妻子和孩子對案主的態度都是指責型的,而案主對妻子的態度是打岔型以及逃避的,對孩子則是討好型與打岔型。面對妻子的指責,案主經常性選著逃避或者打岔,不能給妻子想要的溝通方式,往往導致案主妻子對案主的埋怨與對案主的大聲責罵。對兒子在物質上盡量滿足他,但是精神上缺失的溝通,不能阻止孩子對他的疏離與為了母親而選擇與母親一起指責他。

案主現在唯一的機會便是自己的女兒了。在說道家庭的開心果時,案主妻子表示,如果案主出所之後,能夠不再吸毒,並且好好地陪伴女兒長大,盡到家庭責任時,她還是會選著原諒他。「我們都希望他能夠改變啊,雖然對他有很多怨恨,對他一再一再失望,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期待他的改變,做夢都想啊」。案主妻子這樣對家訪的社工說道。

案主的兒子真的很懂事,如果案主能夠改變的話,能夠好好的照顧媽媽與妹妹,也會選擇原諒他這麼多年的不陪伴。

雖然案主一直強調自己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對妻子的回應就是坐在那裡沉默的聽她的嘮叨與指責。但是不知道就是這樣的態度反而惹怒了妻子。

因此,社工在經過幾次的面談之後,得出結論,案主的家庭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修復的,其中,最大的因素在於案主,只要案主能夠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改變自己在家庭中回應姿態,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重整家庭結構的。希望通過家庭圖的描述,能夠更加的清楚看清案主的家庭狀況。

(四)家庭雕塑

1.家庭雕塑的目的

經過長達半年以上的跟進服務,與案主以及案主家人深度訪談之後,案主雖然對自己的家庭關係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在對待家人的情感問題上,案主還是不能表達,每當想要把自己對家人的關心和訴求向社工表述時,案主卻退縮了,又回到了自我打岔與逃避的世界裡。認為家人對他的指責是應該的,他自己活該。案主內在的力量與情感湧現得不到釋放,只能逃避一切,回到自己的世界裡,那裡是比較安全的。因此社工想通過家庭雕塑達到以下的目的。

第一,在家庭雕塑過程中,引導案主尋找一個情感宣洩的突破口,釋放自己的壓抑。

第二,重現案主的家庭環境,身臨其境讓案主能夠更加的看清家庭中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以及應對姿態。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給家庭造成的困擾。

第三,把對家人想說卻不能說,想表達的愛全部通過行動展現出來,讓案主邁出第一步。心理上感到放鬆後,之後在與家人的相處中,更能融入進去,減少家庭爭吵。

第四,通過家庭雕塑過程,讓案主明白,改變的機會很大,讓案主能夠自覺的為家庭而改變自己。

2.選擇角色演員

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戒毒所的在戒人員沒有自由,限於戒毒所的規章制度,在戒人員的家人也不能順便探望,社工不能邀請到案主的家人參與家庭雕塑。所以,在徵得案主的同意後,安排兩名熟悉案主家庭情況的社工擔當角色扮演。

楊社工:扮演案主的妻子。楊社工是此案的主要負責人,對案主的家庭情況以及家庭成員非常的了解。

陳社工:扮演案主的14的兒子。

夏社工:引導者。由於案主對家庭雕塑不了解,在過程當中,難免不知道怎麼做,所以需要一個社工的指導。來保證整個家庭雕塑能夠完整的呈現。

水杯:擔當案主2歲的女兒。

3.家庭雕塑過程

在一個不大的空間里,案主的「妻子」抱著「女兒」和「兒子」在房間的中間沙發上坐在一起,案主在不遠處的角落裡觀望著。這時督導詢問案主:「在整個的空間里,你該站在哪裡?」案主表示自己想跟家人在一起。於是案主走近了自己的家人。但是當他走近時,案主的「妻子」和「兒子」卻用手指著他,阻止了案主的靠近。(指導者對案主表示這是一種指責的姿態)

案主不知所措的站在她們的不遠處,這時指導者說:「在你的家庭里,你的妻子和兒子是指責你的態度。當你看到這種情況時,你想轉身離開嗎?」

案主點了點頭轉身離開了,又站去了剛才他所站的角落。

指導者:「現在你看不見他們的姿態了,感覺怎麼樣了呢?」

案主表示頓時感到清凈了,但是又莫名的感到孤單。

當案主走近她們時,指導者對案主說道:「面對他們的指責,你想把他們的手放下來嗎?」案主點點了頭,然後輕輕地把她們的手放下,大家頓時都輕鬆了。

指導者對案主的妻子說:「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嗎?」

案主的「妻子」對他說道:「你每天與我們相處時,話很少,也不愛回應家人的問題,這樣的你很可恨啊!」

案主沉默了一會,說道:「我會改!」

案主的「妻子」:「其實你不吸毒的時候,你工作也是很勤快的,我們家也還過得去。但是你吸毒之後,完全不管家裡,整天只顧自己的死活。你知道我是在多絕望的情況下才會選擇報警抓你進來的嗎?」

案主的眼眶泛紅,嘴唇發抖,沉默一會說道:「有一次(妻子報警抓他)我就已經怕了,求你原諒我,我慢慢改。」

案主的「妻子」:「只要你改,我會原諒你的,但是請別讓我又一次失望。」案主點了點頭。

當案主面對「兒子」的時候,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是反覆的道歉,祈求兒子的原諒。在兒子的14年的人生中,他的參與屈指可數。但是「兒子」表示只要好好對母親和妹妹好,他會選擇原諒他。

但是,指導者表示,他的女兒才2歲,這是一個機會,希望在她未來的生命當中,案主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彌補對兒子的虧欠,獲得妻子的溫暖。

最後,家庭雕塑在擁抱「兒子」與「女兒」中結束。

4.評估

此次家庭雕塑過程耗時一個多小時,這次的家庭雕塑結合了角色扮演的技巧, 在整個家庭雕塑的過程中,案主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現了他在家庭當中,與家人的相處模式以及回應方式。逃避、不做回應的這種扭曲的溝通方式,使得案主把自己的兒子隔絕在外,兒子也把案主隔離在心裡之外。對兒子缺失的陪伴與互動,案主沒有辦法彌補,但是當案主向兒子連連說對不起時,案主兒子表示會原諒他,只要在接下來的生活當中他能夠好好的陪伴媽媽與妹妹,會原諒他所做的一切,

通過整個雕塑過程讓案主看清了家庭中每個成員所處的位置及應對姿態,讓案主明白了為什麼自己會處於家庭中勢單力薄的一方。案主內在的感受與外在的行為在家庭互動當中往往是不一致的,在家庭壓力之下,會選擇沉默或逃避家庭壓力。妻子與兒子的聯盟,一同的指責,令他十分難受,案主在家庭雕塑過程中,嘗試著融入到她們當中去,不想背對著她們。雖然案主的妻子與兒子總是在指責案主,但是這背後,卻還是對案主存在期待與愛,希望這種指責能夠使案主改變和回歸家庭。

在此次家庭雕塑過程中,案主盡量表達自己的內在感受,靠近自己的家人,向他們表達自己的愧疚與反思,祈求她們的原諒。儘管過程艱難,但是案主還是做到了。當做完之後,案主表示很輕鬆,也明白了自己在與家人相處中自己的行為和回應方式對家人造成的困擾,表示自己會改變,避免此模式的再出現。

(五) 結論

1. 通過前面幾次的面談,一次家庭工作坊以及一次家庭雕塑,可以發現薩提亞模式對戒毒人員的家庭關係的介入是比較有成效的。能夠通過家庭雕塑重現戒毒人員的家庭結構,從而使戒毒人員自覺地有目標地為了家人而改變自己。

2. 家庭雕塑能夠很好地使戒毒人員釋放自我的情緒,找到情感宣洩的突破口,家庭雕塑之後,案主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3. 家庭雕塑使案主看到了真實的自己,能夠嘗試著自覺地改變自己。而不是在社工或家庭的壓力下選擇逃避面對現實,會勇敢的面對自己以及家人。

4.在內外一致性方面,家庭雕塑能夠很好地通過引導呈現案主的內在需求,從而協助案主如何達到內外一致。

五、反思

社工對案主的跟進服務,受到了以下的限制。

第一,在面談方面,由於戒毒所場所的限制,社工只能分別面見案主以及案主的家人,少了讓案主與家人對峙之後的和解或其他情況。在家庭雕塑中,缺失家人的參與,儘管社工對案主的家庭情況多麼了解,但是人性是複雜,不可能完全重現案主複雜的家庭關係。在雕塑過程中,扮演案主家人的兩名社工可能存在扮演的情況,不能夠真實地展現案主妻子和孩子的情感。

第二,在雕塑過程中,不能充分展示案主妻子和孩子對案主的指責和糾纏的複雜心理情況,可能會出現失真的情況,且哪部分是失真的,哪部分是案主情緒以及回應的真實表達,社工不能決斷。

第三,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服務,案主在所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出所後,這些變化能不能保持,案主不敢肯定。但是社工會持續跟進的。

注釋

[1]余悅.我國強制隔離戒毒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1(02):76-81.

[2]賀嵐.論結構式家庭治療在社區戒毒中的應用[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7,29(03):66-71.

[3]付亞壘.家庭治療模式介入本土家庭社會工作的個案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17.55-64.

[4]呂玉文.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介入親子關係的研究[D].廣州大學,2017.22-30.

[5] Howard A.liddle and Craig E.Henderson. Family-Based Treatments for Adoleceent Substance Abuse:Advances Yield New Denelopment Challenges[D].40-46.

參考文獻

賀嵐.家庭治療在社區戒毒中應用的理論探討[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6,28(05).

趙潤平. 家庭治療對自閉症兒童的個案干預研究[D].西南大學,2013.

劉學蘭,李麗珍,黃雪梅.家庭治療在青少年網路成癮干預中的應用[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陳晶羽.我國社區戒毒研究文獻綜述[J].法制與社會,2014(05).

致謝

本課題在選題及研究過程中得到夏老師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她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夏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夏老師不僅在學業上給我以精心指導,同時還在思想、生活上給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此謹向夏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楊喬芳2018年4月12日

原文作者:楊喬芳

指導老師:夏少瓊老師

編輯:橙子

廣財大社工

專業價值、社工情懷、幸福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財大社工 的精彩文章:

TAG:廣財大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