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終於爆發!蔡英文「亂來」後,台灣島內「炸鍋」了

終於爆發!蔡英文「亂來」後,台灣島內「炸鍋」了

在一個月內經歷兩個「邦交國」與之「斷交」後,台灣當局又有「麻煩」了。

據境外媒體報道,台灣各大網路論壇瘋傳宏都拉斯或將成為下一個與台灣「斷交」的「友邦」。而除宏都拉斯外,台灣與另一「邦交國」海地的關係亦岌岌可危。消息一出,台灣外事機構27日急忙否認:「一切盡在掌握」

不過,台當局的這句話顯然過於單薄。輿論觀察到,由於台當局不認同「九二共識」而引發的連續「斷交事件」正呈現「內導效應」:島內從政界人士到普通百姓,質疑台當局兩岸政策的聲音正日漸強烈。

台灣外事機構負責人吳釗燮

「猛嗆」來得並不突然

境外媒體注意到,在這場關於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的反思中,國民黨充當了「急先鋒」。

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藍營智庫指稱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更放任賴清德的「『台獨』工作者」的言論。報道稱,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諷刺道,蔡英文作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在被宣布「斷交」後,不好好檢討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周延、什麼原因造成不斷的「斷交」,居然還說這是大陸沒自信的表示,實在是很奇怪的邏輯。報道更直指,台當局正撕裂台灣。

在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看來,國民黨對民進黨方面關於兩岸政策的指責並不突然。談及具體原因,他在接受參考消息網採訪時稱,一方面,最近一段時間國民黨一些動作,例如申請「登陸」參加海峽論壇等,連續遭到來自民進黨方面的打壓,引發國民黨在兩岸政策方面對蔡英文當局的強烈不滿;另一方面,事實證明,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已經徹底失敗,因此,國民黨方面在此時明確表達出自身的兩岸政策,並與民進黨政策形成明顯區別,不僅可以順應民意,還能在年底即將舉行的「九合一」選舉中,給台灣民眾提供另一種選擇與希望;此外,國民黨也意圖對大陸方面釋放出一種明確信號,即其對於兩岸政策的傾向性。

吳敦義

有輿論注意到,早在此次藍營「猛嗆」前,反思當局兩岸政策的民意在台灣已早有醞釀。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稱,台民意基金會近期公布的民調顯示,對於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過半受訪台灣民眾感到失望。具體而言,有高達五成六的受訪民眾表示不滿意,且強烈不滿的人更多達兩成七。

對此,朱松嶺分析,對蔡英文當局而言,在對外關係方面,或許與美日的交往最為重要,只要與美日交往不出大問題,「外交」便稱不上崩塌。不過,台灣民眾卻不這樣看待。一個月內兩個「邦交國」與之「斷交」,這在島內確實會引發震動,進而促使民眾反思蔡英文當局當前的兩岸政策。最近一段時間,島內民眾對於兩岸政策的反思,實際上是「骨牌效應」中的一環。

蔡英文近期民調(台灣《聯合報》)

改善兩岸關係是台灣通往世界的不二途徑

有境外媒體梳理髮現,這場日漸清晰的反思與質疑,實際上早有伏筆。輿論認為,早在去年9月份,台當局的所作所為似乎就已預示著,本輪反思與質疑註定將會發生。

對於台灣當局不當言行導致的兩岸關係緊張,香港中評社28日刊文稱,嚴格講是2017年9月賴清德出任行政機構負責人後開始的,賴清德9月26日首次赴立法機構報告施政方針並備詢,公開宣示他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再加上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對台軍售等打「台灣牌」動作不斷。隨之大陸軍機、軍艦繞台,震撼動作一件件來。

資料圖片:2017年9月5日,蔡英文宣布行政機構負責人由賴清德(右)接替林全。

文章稱,蔡英文日前提到「統一不是唯一選項」,對兩岸改稱「台灣」、「中國」;美國聯邦眾議院也在5月24日通過《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法案要求強化台灣軍事實力,並呼籲依循所謂「台灣關係法」,「美國應派遣高階軍事官員訪台」。這是繼賴清德的「『台獨』工作者」之說後,兩岸現狀的大改變。

這家境外媒體稱,對大陸而言,統一是不可能妥協的立場。以目前情勢,蔡英文當局疏離大陸的動作走得越快越急,大陸的反應也就越強烈。輿論認為,蔡英文當局在兩岸關係上的所作所為 ,早已破壞了其口口聲聲所說的「維持現狀」,終將害台,犧牲台灣福祉民生。

輿論認為,無論是爭取「國際空間」,還是發展民生,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良好發展,都應是台灣地區領導人的唯一選項。

蔡英文

台灣《中央日報》網路報就刊文稱,歷史清楚地告訴了台灣各界,改善兩岸關係才是台灣通往世界的不二途徑;「兩岸牌」比什麼「悲情牌」、「憤怒牌」都來得務實有效。民進黨政府不尋此途徑,只會使台灣到處碰壁,而這是以民眾的權益和福祉為代價的。

有輿論警告稱,如果蔡英文當局仍不顧民意,執迷不悟,更糟的情況也許還在後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外媒稱中俄展示緊密軍事外交關係
「投毒門」事件持續發酵:英擬減少進口俄天然氣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