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該忍讓還是還擊?

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該忍讓還是還擊?

編者按:孩子們的社交矛盾大多集中在能不能分享一個喜歡的玩具,能不能玩遊戲時學會排隊等待,在別人攻擊自己的時候是躲避還是回擊?這些社交矛盾其實都跟界線感有關。了解了界線感,解決這些問題也沒那麼難。

文/趙倩

--BEGIN--

對於界線這個詞,可能有的人覺得陌生,有的人覺得不陌生,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覺得界線等於地盤,這是我的地盤,那是你的地盤,是的,這是界線的一個方面,叫做地理上的界線。還有很多其他方面,比如心理界線、情感界線、行為界線、關係界線,等等。

什麼是界線

界線簡單來說就是定義「什麼是我?什麼是我的?什麼是我該負責任的?」

在《過猶不及》這本書中提到:界線可以支持我們自我定位,定義什麼是我?什麼不是我?界線可以標示我到哪裡為止,別人從哪裡開始?讓我有一種「所有權」的感受,會讓我們知道:我可以擁有什麼,不可以擁有什麼,什麼是我的責任,而什麼不是我的責任,我正在為誰承擔責任,明確這些將會給我們很大的自由。

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開始,哪裡結束,我們的生活就變得自由,而不是束縛。我們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什麼範圍是他們的,如何去保護他們自己的領地,無論是情感、心理、事情、關係、行為、責任、地理位置,等等,這些對孩子而言都至關重要。無論說「是」還是說「不」,他們都擁有權利。

如何培養孩子在社交生活中的界線

1.敢於 Say NO!

經常有家長問我,我怎麼做才能讓我的孩子懂得分享?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把他自己的玩具主動分享給別的小朋友呢?每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們家孩子就是沒有辦法和小朋友分享TA的玩具……

我們都知道分享是一種美德。那麼我想邀請各位,回歸初心,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我們希望孩子懂得分享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希望孩子要懂得分享,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期望呢?我們是否想過,孩子,其實擁有不分享的權利。

在一本書中提到,阻擋一個小孩說不,將使那個小孩一生殘缺不全。孩子擁有說 YES 的權利,也擁有說NO的權利,這對孩子而言,是建立內在的安全感和自信的必要階段。所以允許孩子 Say NO,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選擇來決定,這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孩子們會覺得自己有能力做選擇,有能力做決定,他們並不需要依賴外界的肯定來評價自己,也不需要依賴他人來為自己做出選擇。他們可以做出選擇的能力是在一點一滴的日常積累和培養中形成的。他們擁有機會去學習和練習這樣的能力,作為父母,我們的支持、陪伴、鼓勵,這些對孩子而言都至關重要。我們提供安全的空間給孩子Say No的權利,也提供安全的空間讓孩子自己為自己做出選擇。

2.學會接受拒絕,學會等待

給大家分享一個我遇到的故事,上個月,我帶孩子去一個公共場所參觀,有一個地方是兒童多媒體的互動區,孩子可以在那裡的LED互動屏幕上玩遊戲,當時有一個女孩,大約5歲,正在 LED屏幕上壘磚頭,有一個大約4歲左右的男孩兒走過來直接撲向了LED 屏幕,5歲女孩說:「我正在玩呢,你不可以這樣。」

接下來的一幕就是這個男孩在遭到拒絕之後的反應,開始他像沒聽到一樣無動於衷,繼續玩,5歲女孩開始動手推開他,護住屏幕強調說:「我在玩呢,你離我遠一點。」男孩坐在地上開始打滾,這時家長才過來干預,男孩的家長說:「人家在玩呢,你去搗亂,活該!」女孩的家長說:「你看弟弟還小,你讓著點弟弟,看他哭得多傷心,還在地上打滾,多鬧啊,那邊還有一個,媽媽和你去玩另一個吧。」這時女孩也開始嚎啕大哭……然後兩個家長就開始了各自哄孩子的過程。

LED屏的事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這個故事就變成了家長與孩子之間——你是否要哭,你是否不要哭,你是否要鬧,你是否不要鬧,這樣的互動。這也是經常會發生在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事,對嗎?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4歲的男孩試圖用哭鬧解決自己想玩的問題,5歲的女孩說了「NO」,卻被家長認為不可以。如果我們用社交中的界線來解決這個問題,故事會如何發展呢?如果男孩在沖向 LED 屏幕之前,就問了這個女孩:「姐姐,我可以玩一會嗎?」你覺得這個女孩會說什麼呢?

如果男孩的家長能夠在男孩被拒絕之後,明確地告訴孩子:「姐姐現在拒絕你了,姐姐在玩,這個叫做拒絕,接受拒絕之後你該怎麼做?」你覺得這個男孩會怎麼樣呢?如果5歲女孩的媽媽允許女孩說「不」,結果又會有什麼不同呢?

孩子在拒絕別人,或者被別人拒絕時會有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作為家長,我們在各種社交互動中不斷地重複教導孩子他們該做什麼,就像,我們可以等待,這個叫做被拒絕,在你想和他人互動時請你先問問:我是不是可以?在獲得允許之後你才可以去做,每一次我們都能夠非常明確地和孩子溝通,每一次我們都能夠非常明確地和孩子講述他正在經歷什麼,這一點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孩子也會在不斷的練習中學習和建立自己的方法。

保護自己的界線,尊重他人的界線

當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的界線,他們就會尊重他人的界線。這一點同樣從父母開始,父母是孩子建立界線的榜樣,家庭是孩子練習建立界線的空間,他們具備了能力才能走入更為廣闊的世界。也就是說孩子需要在家庭中不斷練習、學習,他們才能知道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尊重別人,這也是他們在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沒有在家庭當中有足夠的練習和學習,當他們走入社會,走入更廣闊的社交場所的時候,他們就會怯生生,會擔心,會不知所措,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就像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天生就具備所有的社交能力或其他的能力是一樣的。

家庭是孩子們學習,包括他們學習如何和這個社會建立聯繫,和他人建立關係的空間,他們在家庭中學習如何樹立界線,如何與人相處並做好自己。

父母懂得在家庭中保護孩子的界線,就為孩子贏得了在社交關係當中,孩子能夠保護自己界線的基礎。孩子能夠在安全的範圍內決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們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知道TA 們到哪裡結束,別人從哪裡開始。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界線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些清晰知道自己界線的孩子擁有內心的安定和安全感,擁有獨立和自信,能夠在和家長的互動中習得生活的智慧。

當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的界線,他們便可以尊重別人,他們也可以尊重別人的界線,也能夠接受別人的拒絕。他們會在關係中獲得自在,不再謹小慎微,也不再盲目跟從,不再不知方向。而這些都是在我們的生活細節上,不斷地教導孩子,不斷和孩子溝通,在我們的家庭中不斷給孩子非常多的練習的機會。這些點滴的積累就會讓孩子習得他們在生活中的標準、界線和原則。

尊重孩子做與不做的權利,我們能做的是支持和陪伴他們,知道他們是為了什麼做出這個選擇,而不再是單純的做或者不做。

比如,寫作業這件事,對於孩子上了小學的家長來說是一件特別頭痛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家長經常在微博、微信上問我,就是關於如何在我的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不抓狂,這兩天大家也在朋友圈轉一個爸爸關於寫作業的故事,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如何建立界線?其實很重要的是根據界線的定義,我們知道什麼是孩子的結束,什麼是我們的開始,所以我們就很清晰地能夠知道,孩子們要學習如何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他們要清楚地知道寫作業對他們自己意味著什麼,而不是對家長意味著什麼。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知道在點滴中學習,並且建立這樣的觀念和態度:他們要為自己的學習負什麼責任。他們不會與生俱來就知道,他們也不會一上小學就知道我應該為學習負什麼責任,也不會上了小學就知道寫作業對自己意味著什麼,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支持他們,讓他們學會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再比如,出門前的十分鐘,通常家長會告訴我簡直是「魔鬼十分鐘」,家長會在出門前十分鐘秒變小惡魔,不停地催促,快點穿衣服、快點穿鞋、快點拿好你所有的東西,每次到這個時候有些家長會變得非常焦慮,然後出門的十分鐘變成二十分鐘的母女大戰或者母子大戰,然後出門,這樣的情形會周而復始地出現。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是要教導孩子,什麼是他應該負的責任,他也應該人過程中學習如何不斷從他制到自製,從他控到自控,這是我們為他們的未來留下的最好的禮物。

孩子是未來的人才,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世界,解讀世界,他們的內心充滿無限的可能性,而我們,只是提供呈現這些可能的機會。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做父母,做更好的父母,這條路上沒有畢業證。

附:答疑Q&A

Q:幼兒園班級里調皮孩子找他玩,他不願意,但是調皮孩子繼續纏著他一起玩,他就同意了,是孩子不會處理界線問題嗎?有時候他先拿到玩具正玩著,其他孩子過來要,他表示自己先拿的而且還要玩一會,其他孩子伸手過來奪,說自己很想要玩,他就讓給其他孩子了,覺得那孩子挺可憐的。他好像自己沒啥情緒似的。這有問題嗎?時間長了,別的孩子會不會覺得他好欺負?

趙倩: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先回答第一個就是班級里調皮的孩子找他玩,如果他不願意,調皮孩子一直纏著他就會同意。

首先,家長要問一下他為什麼和這個調皮的孩子玩。

調皮的孩子在你的定義中和在孩子的定義中可能是不一樣的,通常我們會用自己的定義來定義孩子眼中的這個人,可能孩子不認為他是調皮的孩子,而是認為他就是有創意的孩子,或者有鬼點子的孩子。你要跟孩子溝通,先弄清楚調皮的孩子是你自己定義的還是孩子自己定義的。

其次,我們暫且叫做調皮的孩子吧,在我看來和不和調皮的孩子玩,是孩子自己的決定。當他決定的時候,你要關注的是,他為什麼做這個選擇,他是覺得無所謂,還是不想和他再吵了,還是調皮的孩子給他施加的壓力他不能承受呢?你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他自己不願意,可以Say No。

第二個:搶玩具的問題,當你看到孩子好像沒啥情緒,你要明確是他不會表達,還是他確實沒情緒。如果他不想把東西交給別人,可以說:「不好意思,我還在玩兒。」如果有小朋友來搶,可以告訴他:「不好意思,如果你想玩的話,等我不玩了你再玩。」要讓孩子有力量去說不。

有時候孩子的情緒不是在於玩具被搶了,而是在於沒有機會表達自己,沒有力量為自己做點什麼。

你要和孩子不斷溝通,如果不想給別人玩具可以說不。比如說:「哥哥/弟弟,請先問問我,如果我不玩了你可以玩。」這樣也可以幫助他人建立界線感。

有時候,家長的情緒比小孩的大很多,家長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要看到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是不會表達,還是不明確,都可以進一步溝通。

Q:我家寶貝三周歲,女孩,喜歡摸別人的臉,只要稍微熟悉點,就喜歡親別的小朋友。這正常嗎?

趙倩:我可能不會回答這個是正常或者不正常,如果這個問題已經造成困擾,我們可以探討解決這個問題。

家長先要和孩子溝通,你摸別人的臉代表什麼?是喜歡別人,還是想和別人說話,還是讓他看著你?還是為了別的什麼?

先弄清楚原因,然後再進一步溝通,我們不要輕易下定論、評價孩子的行為,或者給孩子貼標籤。

現在,我不知道孩子的回答是什麼,也希望家長能夠先去問孩子,到底摸臉和親小朋友對她意味著什麼,通常而言,孩子這樣做是表達喜歡別人。我建議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喜歡別人的話,身體的接觸是需要得到別人的允許的。在家庭中,如果家人親她的時候,先問一下,我可以親你嗎?這樣不斷地鍛煉孩子在界線中的自我認知和行為的模仿能力。

通常我會問家長,你們是不是在家裡跟孩子表達喜歡就是通過摸臉和親臉,如果是這樣的話,小孩就會認為這樣的動作就是表達愛和喜歡,這是她的認知範圍內,能學習到的喜歡別人的表達方式,建議家長看看《愛的五種語言》這本書,裡面說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言模式,比如說他可以接受禮物,還有讚美的語言也是表達愛的方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接受到我們對他的愛。

家長給孩子機會學習如何表達愛,他們就會知道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表達。如果孩子親別人臉的情況發生了,家長要告訴孩子,在和別人身體接觸前,要先問問別人可以不可以,就像爸爸媽媽和你的對話是一樣的。家庭是孩子學習和練習界線感的空間,給孩子正確的建議是非常重要的。

Q:感覺他不知道怎麼跟別人交流,總是跟別人鬧著玩,總是讓別人以為是打人。這種情況怎麼引導?

趙倩:家長要在肢體語言的界線上面和孩子溝通。告訴他如果和別人有身體上的接觸,前提是要得到允許。如果別人說「NO",要尊重別人的不喜歡,以及界線的建立。

有的時候孩子說我不是故意推倒的,家長就會去說他不是故意的。這是家長干預了孩子的界線。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他的行為影響了別人,即便不是故意的,這個孩子要付什麼責任。不論是不是故意的,他應該負什麼責任,在肢體接觸之前要如何去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知道了我應該為自己的身體語言和行為負什麼責任,下一次他就知道要把肢體語言收縮好。家長要告訴他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

Q:我的孩子3歲,在家人或者熟人面前活潑開朗,話很多,但是在陌生人或者不太熟的人面前會害怕,不敢講話,不敢接觸,嘗試鼓勵她也還是不敢。

趙倩:通常來說,在孩子的社交生活中有一個重要的指標——他能勇敢表達自己,也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表達。

首先要看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建立起了足夠的安全感,有的孩子會說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因為在家裡爸爸媽媽沒教過我怎麼做。當孩子在不太熟的人面前沒有很活潑,不敢講話的時候,家長的反應是什麼?如果家長的反應是:過去打招呼啊,你快去。

那麼我們就忽略了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有很重要的一個情緒叫做擔心、或者是害怕、或者是恐懼,就是不敢表達。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更多地關注了孩子是不是有所表達,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恐懼,那麼對孩子的界線感和安全感的建立是不利的。家長要先觀察孩子的情緒,你可以和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有一些擔心和害怕,沒關係,準備好了再去說。或者回家後再和媽媽說,你想怎麼說,可以說些什麼。好嗎?」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被看到,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自己為了這件事可以努力嘗試練習什麼的時候,他就知道什麼是我可以做的,什麼是我可以去表達的,這就是孩子自信和安全感的建立,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的。孩子在社交生活中去學習和別人溝通,不斷地完善自己,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練習的地方,家長要允許他們表達自己,允許他們說不,允許他們建立界線,做出自己的選擇。

所以,給孩子一點時間,也給自己一點時間,讓孩子在點滴中學習,不斷建立界線。在家庭中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說不的權利,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嘗試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

--END--

Q:在孩子社交的問題上你還有什麼困惑?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人都是蒙台梭利 的精彩文章:

最幸福的孩子,莫過於沒有比較心的媽

TAG:人人都是蒙台梭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