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第一奇人,比郭子儀還會做官,你知道他是誰嗎?

唐朝第一奇人,比郭子儀還會做官,你知道他是誰嗎?

此人可與諸葛亮媲美

古語有云:「功高震主者自危,名滿天下者不賞」,「弓滿則折,月滿則缺」,這些都說明了「知足常足,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生不恥」的道理。為官者要像范蠡、張良等人一樣懂得功成身退,否則難免會像李斯一樣發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得出」的哀鳴。

唐朝的一位奇人,非李泌莫屬,他既當過隱士,又做過宰相,在風雲激蕩、變幻莫測的唐朝中葉,他卻能夠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實孰難能可貴。

李泌原是肅宗兒時的朋友和老師。幼時他就以聰明有才略而聞名,深得玄宗的賞識和太子的尊敬。後遭奸相楊國忠忌恨,被貶出京城,後隱居穎陽,淡泊名利。

肅宗繼位後常常思念這位無話不談的朋友,不惜派人千里迢迢去迎接李泌。李泌當時已無意仕途,但卻礙不過皇帝的情面,便來到了唐軍之中(當時玄宗遠避四川、肅宗率軍與安史之亂的判臣作戰)。

肅宗見到李泌,大喜過望。多年的征戰使他有些身心疲憊,即帝位後更加感到身邊無人,大臣們雖然忠心,卻沒有當年姚崇、宋璟那樣決事如流,可以幫他的良臣,更缺少魏徵那樣忠言直諫、敢於觸犯龍威的人,他相信李泌能夠代替他們。

肅宗堅持和李泌同吃同行,對榻而眠,徹夜長談,他們就像兒時那樣互相信任,情義深厚。所有的軍國大事,包括戰爭決策,將相的升擢貶謫,肅宗都一一與李泌商量著行事。肅宗還欲封李泌為右丞相,讓他直接參与國家大事,李泌卻堅決推辭,說:「皇上這樣待我,已經很尊貴了,我寧願作您的朋友,何必一定要為相呢!」肅宗知道他的脾氣,也就罷了這個想法。

然而,當時的宦官李靜忠也就是後來大奸臣李輔國對李泌卻非常的嫉恨。因為,李泌的出現打破了他的日常生活,使他和肅宗於戰爭中結下的情誼在肅宗與李泌的朋友之誼面前顯得很單薄。肅宗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下朝後什麼事都要和他商量,徵求他的意見,然後滿意地點頭。有一天晚上肅宗垂手侍立在肅宗身邊,準備安排肅宗的晚寢,肅宗卻召來了李泌,揮手讓他退下。李靜忠心裡滿含著忌恨和委屈,陰沉著臉,出去時還回頭瞪了一眼李泌。他感到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地位岌岌可危,都是因為李泌,他代替了自己的位置。自己怎麼能這樣敗下陣來,夢想的富貴還沒有達到,一定要報復李泌。

肅宗的妻子張良娣也在恨著李泌。李泌的出現竟然讓一向敬重自己遷就自己的丈夫不再關心自己,一心只想著與李泌敘舊情,竟然晚上也不到自己寢宮休息。以前一向無所不談的,現在竟然來去匆匆,顧不上和她說一句話,她勸皇上休息,皇上卻說:「婦人家,以內宮為要,不必干預朕的大事。」張良娣又氣又恨,所有的失落與不滿都歸罪到了李泌頭上。

李泌心裡很明白自己的處境,為了明哲保身,他決定退隱山林。在隱退之前,他決心盡最後一次努力,保全自己愛護的皇太子廣平王李豫。

當天晚上,李泌對肅宗說:「臣已略報聖恩,請恩准我做個閑人。」

肅宗非常驚異,說:「我同先生憂患多年,應該與先生同樂,您為何要離去呢?」

李泌答道:「臣有五不可留,願陛下讓我離去,免於一死。」

唐肅宗問:「這五不可留指什麼呢?」

李泌答道:「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寵信我太深,我的功勞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慮。陛下若不認我走,就是殺了臣。」

肅宗不解地說:「先生為什麼懷疑我,朕不是瘋子,為什麼要殺先生呢?」

李泌道:「正是陛下不殺我,我才敢請求歸山,否則我怎麼敢說?並且我說被殺,不是指陛下,而是指那五點原因。我想,陛下對臣這麼信任,有些話尚且不敢說,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說什麼?」

肅宗說:「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聽從您的建議,先生您生氣了。」

李泌回答:「不是,我說的是建寧王一事。」原來,不久前,肅宗聽信李靜忠和張良娣誣告,建寧王李倓被賜死。

肅宗說:「建寧王聽小人的話,謀害長史,想奪儲位,我不得不賜他死,難道先生還不知道嗎?」

李泌又說:「建寧王倘若有此心,廣平王必定會怨恨他,可是廣平王每次與我談話,都說弟弟冤枉,淚如雨下。況且,以前陛下想用建寧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我請改任廣平王。建寧王要是想奪太子的地位,一定會恨臣,為什麼他認為我是忠心,對我更加親善呢?」

聽到這裡,肅宗也不禁流淚道:「我知道錯了,先生說得很對,但是事情既然已經過去了,我也不想再聽這件事。」

李泌說:「我不是要追究以前的責任,是為了讓陛下警戒將來。當年則天皇后有四個兒子,她錯殺了太子弘,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次子內心憂懼,作《黃台瓜》一詞,想感動則天皇后,但則天皇后不予理睬。李賢被廢之後,死在貶所黔中。《黃台瓜》一詞是這樣說的:『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更摘使瓜稀,三摘尤可為,四摘抱蔓歸。』陛下已經摘了一個大瓜了,千萬不要再摘了。」

肅宗驚奇地說:「怎麼會有這種事,我當把這首詩寫在紳帶上,時時警惕。」

李泌深沉地說:「陛下記在心中就行了。」

在這次談話過後,李泌就入衡山,歸隱泉林去了。

歷史證明,李泌的選擇是極其正確的,在平定安史之亂以後,李靜忠因為勞苦功高被委以忠任,更名李輔國以後更是權傾朝野,他剷除異己可謂是不擇手段,毫不留情,連曾經的同盟者張皇后(張良娣)都不放在眼裡,期下瞞上,無法無天,試想如果李泌還留在朝中,那又會有什麼好下場。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當你功不成名不就時,沒有人會注意你。而一旦你功成了、名就了,就會引來萬人的矚目,這當中自然會夾雜著一些妒忌,尤其是當你的存在嚴重的觸犯了某些人的利益時,你就一定要小心。為防萬一,拋下功名利祿,功成身退,也不失為明哲保身的好方法。

在唐朝,李泌先後侍奉過三個君主,多次在父子骨肉,奸臣賊子之間巧妙周旋,救危扶難,後世之人把他比做興漢四百年之張良張子房。事實上李泌比起張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張良所遇到的是豁達大度,知人善任的賢君劉邦,並且朝中也多有忠臣義士,而李泌則恰好相反,「安史之亂」以後的幾個唐朝皇帝大多都是些性情多疑,才智中庸的君主,就拿肅宗來說吧,他雖與李泌交情莫逆,對其極為信任,然而個性卻過於懦弱,原則性極不穩定,很容易被小人利用。李泌固然是才智超群,謀略出眾,能在一時一事上狠狠打擊奸臣賊子,卻終不能將其根除,何況這時的李靜忠和張良娣也都是肅宗的心腹之人,論鬥智,李泌自然穩操勝券,但若想長久性壓制這二人,卻幾乎沒有可能,更別說將其消滅了。所以明哲保身,適時退隱確實是他最好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他曾長相帥氣是唐劇專業戶,如今不溫不火無人識!
爭奪靈州之戰:大唐帝國與吐蕃王朝的世紀戰爭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