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艾灸後皮膚出現「灸花」、「水泡」,應如何處理?

艾灸後皮膚出現「灸花」、「水泡」,應如何處理?

上面

藍字

關注

美容師話術


商務合作QQ:102188213

9


《黃帝內經治未病》宗旨:未病先治,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得病晚,以預防為主,被稱為現代養生寶典。微信號:zzy08899


長按指紋掃描處識別圖中二維碼點關注


不少朋友在艾灸時,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的現象,因為不知道灸花產生的原理,以為是燙傷,對艾灸產生了疑問或者恐懼。今天為大家打破「灸花」的謎團,帶你深入了解灸花產生的原因。




事實上,艾灸時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 




灸花是灸法術語,也叫「灸瘡」。是指艾灸熏灼穴位局部後,該處皮膚起水泡後所致的

無菌性化膿狀態,是邪氣外排的表現

。由於濕氣、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泡,而邪氣排出體外需要一個通道,灸花就是這個通道。用同樣的火力艾灸的時候

,有病灶的地方會比其他的地方敏感,

會感覺更熱、更痛、更有刺激性。







灸得膿出,風寒乃出


 


古代的疤痕灸出現灸瘡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人一定要灸到流膿生瘡才認為能排除病邪達到效果。古代中醫應用疤痕灸養生保健治療疾病。《針灸易學》中有「灸瘡若發,去病似把抓」之說。還有「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說的都是疤痕灸。



灸瘡是將我們身體里的病邪祛除體外的一種表現,常表現為起泡甚至流膿。《小品方》說道:「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雖然灸花有礙觀瞻,但古人認為「能忍一頃之灸,便有再生之理。」此灸法最早記載於《針灸甲乙經》,盛行於唐宋時期。


請點擊? 黃帝內經


灸花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形態呢?




人體在寒氣重、濕氣重、經絡不通的時候,灸花出現的顏色是不一樣的。(經絡)越不通的人、濕氣越重的人(水泡)就會越大;初次艾灸的人,會出的多並容易出,經常艾灸的人,耐受力會增強,(水泡)出的相對來說會比較小和少。艾灸時間越長,也會出得越大,反之會小。起的(灸花)小,預示著這個部位下一次還可以再灸,如果(灸花)出現得太大,就不能再灸了,需要進行處理。




從水泡顏色辨體內濕氣:






  • 如果水泡是無色的,說明是寒濕;



  • 如果水泡是黃色的,說明有鬱熱的表現;



  • 如果水泡是血水樣,說明體內濕毒很盛;



  • 艾灸的地方發癢,是該部位是有風邪的表現。







灸花破了可咋辦?




日常生活中出現灸花後,難免會有這樣的問題需要解決——「水泡要怎麼處理?」「這要是破皮了會不會感染?」此時,你可以這樣做:




《中國灸法》中記載了灸花出現後的處理方式如下。


施灸後局部皮膚有紅暈灼熱感,不需要處理,經過數小時就會消失或有一些黃色的瘢痕;




若灸後皮膚起了水泡,小的水泡可以自行吸收;




灸後皮膚起的水泡較大,可以用消毒過的針頭刺破,放出液體,敷以消毒紗布固定,或用淡膏藥覆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美業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流產一次,卵巢衰老10年
養背=養命!定期做背的好處!

TAG:全球美業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