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細思極恐,《鯀伯治水》的兩個版本

細思極恐,《鯀伯治水》的兩個版本

在我們熟知的上古神話中,有關《鯀伯治水》的說法是這樣的:

上古時代,全世界都發生了一場大洪水。國外的是上帝叫世上唯一的好人諾亞造了一艘方舟,拯救萬物。但咱們這卻是出了一位英雄鯀,帶領人民築堤防水。只不過最初民間工藝不過關,建的堤壩擋不住洪水。於是鯀就聽從了貓頭鷹的建議,偷了天帝的息壤。——這息壤可以自行生長,不但長勢喜人而且牢不可破,實在是防水的神器。鯀用息壤築起了高高的大堤,洪水再也不能威脅到人類了!

可就在這時候,天帝發現了自己的寶貝被盜,於是派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鯀伯治水治水失敗。

鯀身死而志不滅,屍身不腐,三年後肚子裂開了,從裡面鑽出了他的兒子——大禹,繼承他的遺志,歷經十三年,終於治好水患。

但在屈原的《天問》中,卻存在另一個《鯀伯治水》的版本:

上古舜帝時期,發生了一次大洪災,人民流離失所,生活無著。英明神武的堯帝也沒有辦法,向天下發布招募令:「哎呀,這中原大地四處洪水滔天,浩浩蕩蕩把山峰都圍住了。我的子民們為此憂愁不已,有誰能治理這洪水啊?」(「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

經過廣泛的民意調查和選舉,大家一致推薦鯀來治水。這時候的鯀,可以說是眾望所歸。考慮到大家的意見,而且當時也找不出比鯀更合適的人選,帝舜勉強同意讓他去試試(「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鯀在治水時想了很多辦法,但都沒多大成效。但後面他突然看到一隻貓頭鷹咬著烏龜的尾巴在泥地上拖行,獲得了靈感,想到了建築堤壩的辦法。(「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堤壩確實是阻擋洪水的妙招。隨著堤壩不斷建成,洪水慢慢不再四處泛濫。眼看著堵水即將成功,舜帝坐不住了——要是讓鯀治好了水患,這可就是功高蓋主了,憑藉這個拯救萬民的功勞,賞無可賞怎麼辦?

事情就是這麼巧合,這時鯀築的大堤出現了潰口,洪水再次倒灌,於是舜帝就順理成章的把鯀抓起來,處以極刑。(「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上面的版本是屈原所知的,要知道屈原作為貴族世家,從小就看了很多秘藏書籍,甚至有些是歷史上再也找不到的版本,所以他說的,也不見得荒誕無稽。只不過他的這個《鯀伯治水》,裡面卻讓堯帝英明神武的形象大打折扣,還隱隱綽綽有種陰謀的影子。

那麼各位看官,你到底相信哪一個版本呢?

——————————————————————————————————

人文知識分享

掃描一下 飛刀一笑 求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刀一笑 的精彩文章:

他,開啟了中國詩歌的浪漫之門

TAG:飛刀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