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激戰費盧傑:美軍城市作戰經典戰例

激戰費盧傑:美軍城市作戰經典戰例

內容提要

代號「新黎明」行動的第二次費盧傑戰役是伊拉克戰爭中最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也是自1968年越南戰場順化戰役結束以來美軍進行的最大規模城市巷戰。美軍在付出沉重代價後艱難取勝。此役體現了美軍聯合部隊城市攻堅作戰的主要做法和特點,同時也暴露出各種問題與不足。反美武裝機動靈活,採用城市伏擊戰、地道戰等戰法有效殺傷美軍、遲滯其作戰行動。交戰雙方的各自特點從不同側面詮釋了現代城市作戰的制勝機理。

1

作戰背景

費盧傑位於伊拉克的安巴爾省,距首都巴格達約69公里,素有「清真寺之城」之稱。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該城暴力襲擊事件不斷。2004年3月底,美國黑水公司4名保安在費盧傑附近遇襲身亡。美軍迅即回應,於4月初發起代號「英勇決心」行動的第一次費盧傑戰役。受兵力、火力和交戰規則等因素限制,陸戰隊進展不順、傷亡嚴重,經過一周激戰被迫撤出費盧傑。美軍的撤出被反美武裝視為重大勝利加以宣傳,費盧傑一度成為反美運動象徵,吸引來自伊全國各地及周邊國家的反美武裝不斷湧入。為剷除反美武裝溫床並為即將舉行的伊拉克選舉鋪平道路,美軍於2004年11月發起代號「新黎明」行動的第二次費盧傑戰役。

2

戰前準備

根據美軍計劃,此次行動由陸戰1師統一指揮,該師主要作戰力量為第7和第1兩個團戰鬥隊。第一次費盧傑戰役失利的教訓讓陸戰隊認識到陸軍重型機械化部隊在城市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陸戰1師向上級申請並得到陸軍增援,將配屬的陸軍第2步兵團2營和第7騎兵團2營分別編入第7和第1團戰鬥隊,第1騎兵師第2旅戰鬥隊(綽號「黑傑克旅」)負責費盧傑外圍警戒封鎖。此外,伊安全部隊也編入特遣部隊,隨美軍一起行動。戰前,美軍切斷了費盧傑與外界的聯繫:「黑傑克」旅在城東、南兩個方向建立阻擊陣地,陸戰1師佔領了城西的費盧傑醫院和橫跨幼發拉底河的兩座橋樑,城北為美軍的進攻出發陣地。完成對費盧傑的包圍後,美軍通過散發傳單及擴音器宣傳等方式勸告城內平民撤離,並採取佯動、突襲和封鎖搜查等行動迷惑敵人。此外,美軍還對疑似簡易爆炸裝置和敵陣地等目標實施空地火力打擊,為地面進攻清除障礙。

3

作戰經過

11月8日,美軍兩個攻城集團由北向南對費盧傑發起並肩攻擊,西側第1團戰鬥隊擔任主攻,東側第7團戰鬥隊為助攻。

01

東攻城集團作戰經過

東攻城集團為陸戰隊第7團戰鬥隊及配屬的陸軍第2步兵團2營。

打開突破口。11月8日清晨,美軍偵察分隊從進攻出發陣地迅速轉移至城東北角的火力支援陣地,實施直瞄和間瞄射擊,擊斃30多名敵人,拔掉敵多處據點。8日19時,一個裝甲連進入火力進攻陣地,為打開突破口行動提供火力支援。該連指揮官召喚炮兵對前方重要目標實施火力打擊,與此同時坦克和步戰車進行三次齊射,使敵人陷入混亂並出現大量傷亡,削弱了突破口處敵人的防禦力量。19時15分,工兵分隊在事先選定的突破地段使用掃雷直列裝藥引爆了大量簡易爆炸裝置。10分鐘後,美軍一個機步連成功打開突破口並迅速突入。20時13分,一個裝甲連通過突破口,在向目標機動途中用120毫米主炮摧毀沿途路障。在遭敵持續火力打擊情況下,該連仍有效協同炮兵、坦克和步戰車火力,摧毀了大量車載簡易爆炸裝置和多個火力點,消滅大量敵人。當陸軍成功打開突破口並消滅城區東北部大量敵人之際,陸戰隊打開突破口行動受挫。危急時刻,陸戰隊借用陸軍的突破口入城。

進攻與清剿。11月9日清晨,美軍兩個機步連向「夫蘭」調整線(10號公路)發起進攻。美軍的攻勢迅速而猛烈,擊斃數十名敵人,自身也出現傷亡。14時10分,陸軍一線部隊接到命令,在「夫蘭」調整線停止進攻並折返向北清剿殘敵。10日,陸軍的一個機步連繼續向北清剿殘敵,另外一個連負責確保「夫蘭」調整線安全。11日,陸軍所有部隊回到「夫蘭」調整線,準備繼續向南進攻。在此期間,陸戰隊擅自更改通信安全措施,導致戰場通聯受阻,一度出現混亂。12日6時,美軍到達「珍娜」調整線,並接到通知到11時才能發起新的攻勢。等待期間,美軍遭敵重兵伏擊,傷亡較大。危急時刻,一線指揮官果斷決定率部向北機動,回到「伊莎貝拉」調整線。12日至13日,美軍在「伊莎貝拉」調整線與「卡倫」調整線之間實施搜剿。13日15時,美軍繼續向南進攻。14至20日的搜剿行動和城市巷戰十分激烈,美軍最終取得勝利,但是協同不順、通聯不暢、支援不利等問題導致行動遲緩、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20日,陸軍與陸戰隊完成任務交接後撤出費盧傑。

2

西攻城集團作戰進程

西攻城集團為陸戰隊第1團戰鬥隊及配屬的陸軍第7騎兵團2營。

打開突破口。11月8日14時,美軍開始實施打開突破口行動。美軍將突破口選在火車站西側,先使用空中力量投下8枚炸彈,隨後用推土機從鐵軌護道中間打開兩個缺口。19時,美軍佔領火車站,為正向突破地段機動的工兵提供火力掩護。工兵分隊到達突破地段後,使用掃雷直列裝葯從敵人設置的雷場中開闢了兩條通路。在打開突破口和開闢通路過程中形勢一度混亂。經過一番周折後突破口終於打開,美軍一個陸戰連率先通過突破口,並向南機動到達「亨利」調整線。在此期間,該連只遭到零星的火箭彈和輕武器襲擊。美軍用重機槍還擊並銷毀大量簡易爆炸裝置,消滅了沿途抵抗之敵。美軍一個騎兵連隨後通過突破口。到達城北公路後,騎兵連編為三路縱隊沿三條道路向重點目標戈蘭公園進攻,沿途只遇到輕微抵抗。

進攻與清剿。9日清晨,美軍騎兵連抵達作戰行動的重心戈蘭公園,搜剿出大量武器。隨後步兵下車作戰,折返向北清剿殘敵。期間,美軍遭敵火箭彈襲擊出現傷亡。12時30分,陸軍與趕來的陸戰隊完成換班,陸軍集中精力消滅敵有生力量,複雜的清剿行動由陸戰隊完成。9日夜,一個陸戰連越過「亨利」調整線向南機動,隨後沿「夫蘭」調整線(10號公路)向西卷擊,直奔目標「弗吉尼亞」。在此期間,陸軍一個騎兵連沿「亨利」調整線機動,確保交通線安全。此時,陸戰隊在戈蘭地區和城區西北角與敵人激戰。10日9時,一個騎兵連向橫跨幼發拉底河的橋樑推進,沿途清剿頑敵。11日清晨,該連完成任務後返回保障基地,為執行新任務做準備。同日上午,陸戰隊到達「夫蘭」調整線。11日至13日,陸軍與陸戰隊一起向南進攻,戰鬥十分激烈,戰場通信不暢導致美軍前後方、左右鄰部隊一度失聯,傷亡嚴重。14日至19日,為配合陸戰隊行動,陸軍繼續發起進攻,雙方共同執行搜剿任務,坦克、步戰車與步兵密切協同,取得了較好效果。戰鬥中,美軍的人員和裝備均遭受損失。20日陸軍撤出費盧傑,但零星戰鬥仍在持續,陸戰隊又用了幾周時間才肅清城內殘敵。

4

戰例評析

與第一次費盧傑戰役失利相比,美軍第二次費盧傑戰役取勝的關鍵在於聯合。時任美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軍司令薩特勒指出:「這是一次成功的聯軍聯合作戰……每一名官兵都親歷聯合、見證聯合,沒有聯合這一仗就打不贏。」此役充分展現了美軍聯合部隊城市攻堅作戰的主要做法和特點,同時也暴露出美軍聯合作戰存在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反美武裝準備充分、機動靈活,大量殺傷美軍並遲滯其行動,其戰法運用值得研究。

1

美軍聯合部隊城市攻堅作戰

主要做法和特點

聯合作戰編組延伸至戰術分隊,且實現即插即用。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主要作戰行動階段,美陸軍與陸戰隊能夠在較高層面順暢地制定聯合作戰計劃。然而,在師一級雙方還是作為獨立作戰實體各自為戰。直到2004年,雙方才在營級分隊實現相互之間戰術控制。在第二次費盧傑戰役中,美軍聯合作戰編組進一步延伸至連排級戰術分隊。「黑傑克旅」旅長回憶:「陸軍與陸戰隊的混合編組已延伸到排級,陸戰隊的一個班編入我的步兵排,我的坦克和步戰車排編入陸戰隊的偵察連,雙方協同非常順暢。」此外,陸戰隊工兵力量編組到陸軍的步兵排,在清剿戈蘭公園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延伸至戰術分隊的聯合作戰編組能夠「即插即用」。參戰部隊來自不同地域、擔負不同任務,在戰前臨時編組在一起,但是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例如,美軍第2步兵團2營到10月底才進行作戰編組,組建的營級特遣部隊轄:第2步兵團2營A連、第63裝甲團2營A連、第4騎兵團F連(旅偵察分隊)以及配有迫擊炮和偵察力量的特遣部隊指揮部(欠直屬連)。該營作戰官回憶:「各連來自旅作戰地域內的不同地點,首次作為一個團隊匯聚到一起。這次行動確實體現出『即插即用』特點,所用部隊僅在戰鬥打響前的幾天才集結到費盧傑。」 此外,伊拉克安全部隊也與美軍共同編組,一起行動。

戰前多措並舉,全面推進聯合。一是從制定作戰計劃之初就聚焦聯合。第一次費盧傑戰役的教訓讓美軍認識到只有聯合才能制勝,因此從制定作戰計劃之初就下決心打破軍種壁壘、聚焦聯合。陸戰隊主動提出把一個輕型裝甲連配屬給陸軍。陸軍接到上級預先號令後立即與陸戰隊建立聯繫,召開聯合作戰會議,會上各方以平等身份參與作戰計劃制定。陸軍一名作戰官回憶:「我們從制定計劃之初就融入其中,而且能夠影響陸戰隊的行動方案,使之與我們的能力相稱。」見證整個過程的嵌入式記者回憶:「陸戰隊與陸軍存在巨大文化差異。雙方能夠在費盧傑跨越文化鴻溝要得益於指揮官的齊心協力。」二是相互了解標準作業程序並遵守相同交戰規則。參戰各軍種認識到在聯合作戰中了解其他軍種標準作業程序、指揮流程並遵守相同交戰規則的重要性,並為此做了大量工作。第2步兵團2營作戰官雷諾茲指出:「對我們來說,了解陸戰隊的標準作業程序和指揮流程很重要。我們的原則是在誰的領域就遵守誰的作業程序。」三是各參戰力量共享相同的作戰地圖。得益於各軍種的共同努力,一線部隊能夠共享標繪有重要地形地物的費盧傑地形圖和電子地圖坐標網格系統。四是戰場情報準備充分,共享情報資源。陸戰隊在戰前搜集並整理了大量情報資料,並與陸軍共享。第7騎兵團2營指揮官雷尼回憶:「他們獲得了相當好的情報態勢感知。他們知道清真寺在哪兒、城內有多少平民、敵人的確切數量,並進行了大量情報分析,對此我很滿意。」五是設立聯絡組,互派聯絡官。為確保有效溝通,陸軍與陸戰隊建立了聯絡組,互派聯絡官。空軍成立聯合戰術空中控制組並派遣聯合戰術空中控制員嵌入地面部隊,可直接召喚各軍種空中武器平台。

憑藉先進技術,取得非對稱優勢。美軍憑藉先進技術取得夜戰、戰場態勢感知、目標獲取和精確打擊等非對稱優勢,在複雜城市環境中反客為主。一是先進的夜視器材使戰場「單向透明」。美軍憑藉先進夜視器材能夠在夜間先敵發現、先敵打擊,在城市夜戰中優勢明顯。反美武裝因不具備夜戰能力只能被動挨打。美軍裝甲部隊向目標機動途中,反美武裝不知道美軍具備夜視能力,試圖藉助夜幕掩護穿越街道,結果全部被擊斃。二是無人機提供了近實時的戰場態勢感知。美軍各型無人機為前線官兵提供了大量高價值戰場情報,尤其能夠及時提供並更新一線官兵前方一到兩公里的戰場情報信息,為官兵預測「下一刻將面臨的危險」提供支撐,在複雜城市環境中有效減少了戰場迷霧、取得先機之利。三是遠程目標獲取和精確打擊能力有效減少了附帶殺傷,並挫敗敵人利用敏感目標進行隱蔽和發動攻擊的企圖。對於藏匿在清真寺等敏感目標附近的敵人,美軍態度慎重,一般流程是先使用無人機獲取目標坐標,而後地面上的前方觀察員抵近偵察,通過遠程目標獲取系統定位、確認並修正目標參數,引導空地火力進行精確打擊。戰鬥中「阿帕奇」直升機發射激光制導「地獄火」導彈準確命中目標,將內部敵人全部消滅,而附近清真寺安然無恙。

以先進作戰理論為指導,戰法靈活。此次作戰美軍以快速決定性作戰和震懾論等作戰理論為指導,著眼于震懾並癱瘓敵人,強調進攻速度與節奏,令敵措不及防,取得較好效果。第63裝甲團2營A連指揮官福勒稱:「很多叛亂分子試圖通過陸戰隊的任務區到達我們翼側,但是他們的機動速度比我們慢得多……敵人沒有料到我們突破得這麼快,頓時束手無策。我們又一次實現了目標:癱瘓敵人的指揮控制能力,讓他們陷入混亂。」

在先進作戰理論指導下,美軍的戰法運用體現以下特點。一是快速癱瘓與穩步圍殲相結合,裝甲穿插與徒步清剿相配合。美軍先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力、火力和防護力在城區迅速穿插、直取目標,實現攻心奪要、癱瘓敵人的效果。然後折返向回穩步搜剿,此時充分發揮步兵下車作戰、狙擊手精確狙殺和空地聯合火力支援的優勢,體現出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的特點。二是輿論戰、心理戰和佯動欺騙相結合。戰前,為孤立敵人、減少附帶傷亡,美軍散發傳單和廣播宣傳等方式勸告城內平民撤離。戰鬥中,對於躲藏在建築內難以清剿之敵,美軍採取心理戰:反覆高聲播放重金屬音樂,令敵人心煩意亂、注意分散,美軍趁機發起精確打擊,一舉將敵消滅。此外,美軍還採取佯動欺騙迷惑敵人,誘使敵判斷失誤。戰前,美軍在費盧傑東、南方向示形造勢,製造從南向北進攻假象,成功誘騙敵人將防禦重點從城北轉向城南。美軍戰後清理戰場時發現城南防禦工事密集且全部朝向南方,證明欺騙行動奏效。戰鬥中美軍東西並進、聲東擊西,進一步分散了敵人在主攻方向上的防禦力量。第1團戰鬥隊指揮官沙普回憶:「敵人被第7團戰鬥隊在城市東北部和城西橋樑處的進攻所吸引,沒有料到我們從這裡攻進來。」

各軍兵種作戰力量密切配合,協同增效。參戰各軍兵種密切協同,取得實效。一是陸軍重型部隊與陸戰隊輕型部隊密切協同。城市攻堅作戰既需要破門而入、起到震懾作用的「重鎚」,也需要精確獵殺、定點清除的「手術刀」,更需要雙方密切配合、互補增效。此次作戰中,陸軍重型部隊重鎚猛擊、迅速穿插,集中力量消滅敵主力、癱瘓敵指控能力,精細複雜的搜剿任務則由陸戰隊完成,雙方相互支援、密切配合。陸戰隊在清剿過程中一度進展緩慢、傷亡嚴重,緊急時刻陸軍主動支援,運用火力摧毀敵火力點和重要據點,為陸戰隊清除障礙。二是戰場臨機協同務實高效。儘管陸軍與陸戰隊存在通信障礙,但雙方指揮官始終保持暢通高效的溝通,堅持每天進行戰地會晤,臨機調整協同方案,及時解決各種問題。三是在戰場救援和傷員撤離中相互支援。針對陸戰隊輕型裝甲車輛防護力弱且缺乏專業救援車輛的情況,陸軍主動提供裝甲救援力量幫助陸戰隊救治和撤送傷員,並全程提供安全警戒,有效減少了人員傷亡。四是有效協同空地火力支援。直接嵌入地面部隊的空軍聯合戰術空中控制員能夠召喚各軍種空中武器平台,形成高低空相搭配、遠近程相銜接的空中支援格局。五是共享無人機平台。戰術行動中心的參謀人員可同時使用陸軍和陸戰隊的無人機監控戰場態勢,並將不斷更新的戰場態勢圖及時傳送給一線作戰部隊。六是在打開突破口行動中密切協同。打開突破口是此次作戰的重難點。地面部隊發起進攻前,空中力量先進行對地攻擊,清除突破口附近的重要目標並消滅大量敵人,為地面部隊進攻創造條件。在陸戰隊打開突破口受挫情況下,陸軍主動向陸戰隊提供突破口並搶修陷在突破口的陸戰隊重裝備。

2

美軍在作戰過程中暴露出的主要問題

儘管美軍最終取得勝利,但為此付出巨大傷亡和代價,各軍種自身及各軍種在聯合過程中均出現問題,充分暴露出美軍戰鬥力建設中的短板弱項和聯合作戰中的薄弱環節。

各軍種自身出現的問題

陸戰隊的問題。在兩次費盧傑戰役中,陸戰隊傷亡人數遠超過陸軍,暴露出較多問題。一是作戰力量不足,沒有形成壓倒性優勢。首先,參戰兵力不足。第一次費盧傑戰役,面對擁有30萬平民和2千名武裝分子的費盧傑,只有兩個加強營的陸戰隊開局不順、舉步艱難,儘管成功封鎖了費盧傑,但是因兵力不足導致進攻乏力。海軍上校謝勒指出失利原因:「在一些重要方面,進攻費盧傑的行動違反了陸戰隊城市作戰手冊和作戰條令的指導原則,即目標與手段不匹配。用兩個營來封鎖並進攻一座中等規模城市,兵力明顯不夠。根據戰場態勢,兵力短缺問題應靠火力來彌補,而陸戰隊指揮官既不想也不能做到這一點。這次作戰進展非常緩慢,儘管陸戰隊攻入了市區,但是並沒有到達市中心,更沒有實現佔領。」 其次,火力和重裝備不足。第一次費盧傑戰役,交戰規則嚴重製約了陸戰隊的火力運用。同時陸戰隊缺乏重裝備,火力支援能力嚴重不足。第二次費盧傑戰役,陸戰隊放寬了交戰規則,加大了空地火力打擊強度,引入陸軍重型部隊,使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但自身火力和重裝備不足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導致作戰行動遲緩、傷亡嚴重。第三,戰場救援能力弱。陸戰隊只裝備有「悍馬」和兩棲突擊車等輕型裝甲車,且缺乏專業裝甲醫療救援車輛,戰場救護和傷員撤離不力。

戰術運用不當,戰法僵化呆板。首先,由於平時缺少針對性訓練,陸戰隊打開突破口行動戰術運用不當,未能有效使用各種重裝備,造成人員傷亡和行動遲緩,迫使陸軍在翼側暴露的情況下孤軍深入。其次,在城區搜排和清剿行動中,陸戰隊的戰法僵化呆板,不能夠隨機應變、因敵制勝,而是恪守下車作戰、徒步清剿的原則,沒有充分發揮裝甲車輛的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優勢,導致步坦協同不暢、進攻緩慢、傷亡陡增,給敵人提供了可乘之機,影響了整個作戰進程。第2步兵團2營指揮官紐厄爾回憶:「當我們到達調整線並確保安全後,我們已經遠遠領先於陸戰隊。如果繼續向南進攻,我們與陸戰隊之間就會出現空隙,叛亂分子就會通過空隙奪路逃走。因此我們被迫滯留在調整線,只有等陸戰隊趕上來才能繼續進攻。」第63裝甲團2營A連指揮官福勒指出:「陸戰隊的行動遠落後於計劃,我們不得不停止進攻等他們趕上來。結果敵人就可以趁機轉移並重新部署,滲透到陸戰隊的任務區,並那裡繞到我們背後。」

對其他軍種作戰能力和武器裝備性能缺乏了解,不能有效使用資源。在急需裝甲支援的重要時刻,陸戰隊卻誤認為陸軍的坦克和步戰車無法開到道路較為狹窄的主城區,多次對陸軍機械化部隊在城區的機動速度和作戰節奏表示驚訝,反映出對陸軍重型部隊的城市作戰能力和武器裝備性能缺乏了解。在清剿建築物行動中,陸戰隊沒有充分發揮飛機和裝甲車空地一體、聯合突擊優勢,而是採取徒步攻堅,導致進攻受阻、傷亡增加。第7騎兵團2營C連連長布魯克回憶:「我無法理解進入建築物前為何不先使用航空兵。我知道這事關榮譽與勇氣,但我也知道應該有效使用掌握的所有武器裝備這一戰術原則。因此,陸戰隊的做法讓人困惑。」

陸軍的問題

與陸戰隊相比,陸軍在行動中暴露出的問題較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攻軸線過於狹窄,沒有充分發揮火力和機動力優勢。第7騎兵團2營指揮官雷尼回憶:「進攻軸線過於狹窄,不能最大限度發揮機械化步兵營的威力。」 該營作戰官回憶:「敵人的機動性很強且沒有固定的指揮結構,我們不得不來來回回地反覆搜剿敵人,因此需要更寬的進攻正面才行。」二是空中偵察力量不足,無人機數量有限且在城市作戰中效果不好,影響了情報獲取和戰場態勢感知。陸軍營級作戰單位只配備有數量很少的「烏鴉」無人機,該型無人機在此次城市作戰中暴露出易受電磁干擾、覆蓋範圍小、不能提供目標精確坐標且無法在某一位置懸停等問題,而且在戰鬥中有兩架無人機墜毀。

各軍種聯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戰場通聯不暢。通信是美軍此次作戰中暴露出的最突出問題。信息通聯是聯合部隊城市作戰最重要、最基礎的能力。城市電磁環境複雜,信息通聯易受干擾、遭破壞,然而美軍各軍種卻使用不同的通信工具、通信系統不兼容,戰場上不能做到互聯互通,嚴重影響了作戰行動,處於聯合部隊末端的連級分隊通信問題最為嚴重。陸軍主要使用無線電台通信,而陸戰隊則使用微軟聊天工具,不同的通信手段導致戰場通聯受阻。美軍在戰後總結中指出:陸軍使用無線電台、旅及旅以下戰鬥指揮系統和藍軍跟蹤系統,而陸戰隊則使用戰術衛星、微軟網際網路聊天工具和用於指揮控制的攜帶型電腦。這些系統互不兼容,且沒有列裝所有部隊,從而造成摩擦和阻力。第2步兵團2營戰術行動中心代理作戰執行官科里夫達回憶:「陸戰隊的各營、團和師之間使用微軟聊天工具處理大量即時信息,而且能夠無線上網,可以帶走連接互聯網的筆記本電腦進行戰術指揮所轉移。我們卻不具備這種能力,我們主要使用無線電台。然而,陸戰隊基本不用電台,他們的電台常處於靜默狀態,即便我們更換了波段也無法與陸戰隊取得聯繫。」此外,各軍種之間的電話聯絡也不暢通。最初,陸戰隊與陸軍無法互通電話。經過多天努力才開通一路電話,嵌入陸戰隊的陸軍聯絡官可與營戰術行動中心通話,但是要聯繫旅部及陸軍其他單位則必須通過位於德國的交換機接入陸軍線路,極大限制了陸軍戰場通信能力。

通信不暢影響到戰場協同。戰鬥中,陸軍一線部隊無法與左右鄰的陸戰隊取得聯繫,只能通過後方的戰術行動中心獲知友鄰情況,嚴重影響了協同效果。第63裝甲團2營A連指揮官福勒回憶:「陸戰隊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通信系統。他們並不把無線電台作為主要通信平台,因此我們無法通過電台與他們聯繫,這給友鄰部隊之間協同和跨戰鬥分界線協同帶來極大困難。」通信不暢還影響到戰術行動中心轉移,進而影響到對一線部隊的指揮控制和戰場態勢感知。第2步兵團2營戰術行動中心代理作戰執行官科里夫達回憶:「我們本來想進行轉移,但是怕與陸戰隊失去聯繫,這是我們最擔心的……導致我們的機動能力受限。」

戰場協同不順。首先,陸戰隊在戰鬥中單方面更改通信安全措施導致協同受阻。陸戰隊在戰鬥中仍嚴守本軍種標準作業程序,在沒有通知陸軍的情況下獨自更改通信密鑰,導致前線各軍種部隊之間通聯受阻,無法有效協同,令激戰中的陸軍部隊陷入困境。第2步兵團2營火力支援官科布稱:「當時的形勢是我經歷過的最瘋狂、最愚蠢的。」 第2步兵團2營指揮官紐厄爾指出:「在戰鬥中更改通信密鑰絕對是個糟糕的主意。」其次,近距離空中支援協同不暢。在戰役的前幾天,陸軍無法得到陸戰隊及時有效的空中支援。戰前陸軍戰術行動中心曾向陸戰隊申請派遣空中支援聯絡官,但沒有得到陸戰隊支持。第2步兵團2營火力支援官助理拉庫爾回憶:「最大的問題是缺少陸戰隊的空中支援……我們沒有人嵌入陸戰隊的系統,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系統如何運作,導致我們無法使用陸戰隊的空中力量,陸戰隊的空中力量也從來沒有及時響應。」第三,協同無人機支援不順。陸軍曾多次向陸戰隊申請無人機支援卻沒有成功,陸戰隊的無人機80%-90%的時間在為本軍種提供支援。第四,戰場電磁頻譜管理混亂。陸戰隊與陸軍之間發生電磁干擾,導致兩架無人機失控墜毀。第五,缺少通用作戰態勢圖,導致戰場誤傷。陸戰8團3營C連連長格拉斯回憶:「由於陸軍與陸戰隊缺少通用作戰態勢圖,導致戰場上幾次發生誤傷事件。如果今後要繼續採取此類行動,就要讓每名官兵使用相同的裝備、擁有相同的作戰態勢圖、旅及旅以下戰鬥指揮系統和藍軍跟蹤系統。」

軍種文化差異和軍種本位主義給行動造成負面影響。首先,軍種文化差異仍有所體現,聯合文化尚未完全形成。戰後美軍各級指揮官均指出,儘管各軍種在制定作戰計劃時使用相同的術語,但是含義卻不盡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從而導致在打開突破口和開闢通路等關鍵任務中出現理解偏差,造成戰場上行動步調不一致,甚至出現分歧和混亂。軍種文化差異還體現為各軍種技戰術程序和標準作業流程不匹配,情報處理、分發和共享程序複雜、速度緩慢,嚴重影響了前線部隊的情報獲取和戰場態勢感知。

其次,軍種本位主義仍有顯露,各方在戰鬥中心存芥蒂,未能充分實現優勢互補。戰鬥中陸戰隊曾多次拒絕陸軍支援,沒有充分利用陸軍機械化部隊的機動、火力和防護力優勢。第7騎兵團2營A連指揮官特沃德爾指出:「我們成了一支坐等不動的機械化部隊,與此同時我們聽到陸戰隊傷亡嚴重的消息,並不是因為他們行動失誤,而是因為缺乏裝甲車輛的防護能力。陸戰隊並沒有使用各種可利用資源完成任務,這令我困惑。」 第7騎兵團2營C連連長布魯克表達了相似看法:「我曾告訴陸戰隊的一個連長可以給他提供一個步戰車排。但是他只是讓我確保調整線安全,戰鬥任務則由他們完成,這令我感到困惑。我不了解他們當時的戰場態勢,但是讓這麼多可以使用的裝甲力量坐等觀望確實讓人費解。」戰後,各軍種高級將領將出現爭功現象。時任陸戰隊司令哈吉指出:「我認為,費盧傑為未來作戰提供了範例:手持輕武器的單個陸戰隊員逐家逐戶搜排、清剿和獵殺。我們不想這麼說,但是事實如此。」

3

反美武裝在作戰行動中的特點

美軍在此次戰役中的傷亡和代價既是自身失誤釀成的,也是狡黠的對手造成的。反美武裝準備充分、戰法靈活,大量殺傷美軍並有效遲滯其作戰行動。

準備充分,決心堅定。美軍發起進攻前,費盧傑城內的反美武裝已進行六個月的充分準備,構建起完備的防禦體系,在城區安置了大量路邊炸彈、車載簡易爆炸裝置和地雷,在地下挖設了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反美武裝尤其是一些來自國外的極端武裝分子反美決心堅定,抱著必死的信念。而且反美武裝曾在第一次費盧傑戰役挫敗美軍,因此對勝利充滿自信。《大失敗》一書作者里克斯寫道:「敵人的準備要比美軍的預想充分得多」。

運用地道戰與美軍周旋。反美武裝依託縱橫交錯、呈網路狀分布的城市地道系統,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策略,靈活機動地與美軍周旋。縱橫交錯的地道深藏於城市地下,無論是動用無人機等先進技術手段還是靠人力抵近偵察,都難以準確獲知地道分布情況。當美軍抵近或入室清剿時,反美武裝通過地道秘密轉移至其他地點,甚至突然從美軍背後鑽出發起襲擊,令美軍防不勝防。等美軍撤離後,反美武裝再通過地道返回原處繼續戰鬥,令美軍搜剿效果大打折扣。

採用伏擊戰殺傷美軍。在這次作戰中,反美武裝利用建築密集的城市地形多次成功伏擊美軍。12日清晨,反美武裝趁美軍分兵之機,設重兵伏擊了美軍第2步兵團2營,該營A連執行官受重傷。同日反美武裝還伏擊了美軍第7騎兵團2營A連,一枚反坦克炮彈擊中該連指揮官乘坐的戰車,車內一名伊拉克翻譯當場死亡,幾名美軍士兵受傷。次日,該連的一個班又遭遇伏擊,幾乎全部受傷,一人陣亡。此外,陸戰隊也在伏擊中傷亡嚴重。美軍戰後總結和傷亡人數均反映出,反美武裝的伏擊行動隱蔽突然、出乎美軍意料,成效明顯。

靈活機動、見縫插針,打亂美軍作戰部署。在這次作戰中,反美武裝指揮結構鬆散,採取靈活機動的分散指揮,保持較強的機動性,且善於把握戰機美軍部署,取得了較好效果。戰場上,反美武裝善於發現並利用美軍各部隊之間的空隙果斷穿插滲透,給美軍部署和行動製造混亂。第2步兵團2營作戰官雷諾茲回憶:「當時最迫切地是與伊安全部隊和旅偵察分隊取得聯繫。要不是因為叛亂分子從他們中間的空隙中插進來,我們本可以留在原地將其消滅。」 第7騎兵團2營作戰官卡徹回憶:「敵人的機動性更強而且沒有固定的指揮結構,能夠尋槍聲而動,我們不得不多次折返反覆搜剿。」美軍戰後總結指出:「叛亂分子裝備精良、組織嚴密,在進攻中協同水平令人吃驚,能夠協調一致地進行火箭彈齊射,有效地使用間瞄火力並實施快速機動,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您的一鍵分享,就是傳播正能量!

來源 |中國陸軍(ID:army81cn)

作者 |外軍軍事學術 劉 鵬

刊期| 20181153期

本期編審:錢曉虎

值班編輯:韓  成李 華 陳 曦

責任編輯:趙林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陸軍 的精彩文章:

陸軍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攻堅決勝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
燃爆!第76集團軍某旅開啟「士兵手槍實彈射擊」訓練模式

TAG:中國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