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99%的人都不知道,建盞上的這條線有什麼用

99%的人都不知道,建盞上的這條線有什麼用

建盞不僅是一種自然窯變的產物,其技術工藝也相當之高,比如今天要談的束口從設計角度而言,建盞不僅造型上的比例接近黃金比例,還有非常人性化的實用內涵。

建盞中有一種器型叫做束口盞。束口盞這種器型是建窯的獨創,束口指建盞口沿以下大概1厘米處的部位,有一道凹槽,凹槽不深,但可以明顯看出,這是束口盞的顯著特徵。

曜變束口盞[編號 : 65069]

從製作工藝上來說

經過科學家考古研究證明,在燒制建盞時溫度通常在1300度以上,如果燒制的瓷器器型胎底厚,口沿較薄,那麼該瓷器的口沿就容易在高溫中變形失圓,發生變形的口沿有可能傾斜粘上盛放瓷器的匣缽,然後燒結在一塊。這樣燒制一爐出來可能很多都是殘品,古人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拉坯的時候,在建盞的口沿部分加上一圈較厚的箍,來達到降低燒制變形的概率,增強口沿的效果。

像這樣的處理方法在唐代時期就有,唐代時期有「唇口壁底」的碗盞,到了宋朝時期,這樣的處理方法在足底處有稍微變化,在建窯的一些白釉或青白釉盞殘片中我們可以見得。

這樣處理的盞在拉坯之後會造成口沿外壁的突出,還要經過修坯,修好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上釉,然後燒制。這樣一來花在制坯上的時間精力就較多。而有束口線的建盞在拉坯時,可以用手指將凹槽拉出,從而減少繁瑣的修坯環節,提高建盞的生產效率。

用手指拉出凹槽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提升了產品質量,使成品率得到提高。用手指拉出的凹槽為曲面環形狀,這樣的形狀使建盞口沿處的拉坯結構有一定的預應力,在高溫燒制的過程中,口沿不容易發生變形。

柿紅盞[編號 : 65100]

從點茶上來講

蔡襄在自己所著的《茶錄》中記載了點茶的步驟:「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

這裡描寫的操作方式顯然不能將茶湯注滿到口沿的位置,如果茶湯注入過多,那麼在環回擊拂,攪拌茶湯的時候必然會將茶湯濺出盞外。所以蔡襄在文中也說道:「湯上盞可四分則止。」

對比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敘述的點茶法,注茶有七注,茶湯要不斷增加,隨著煮湯次數不斷增加,茶筅擊拂茶湯要逐漸放慢,點茶者要不斷觀察茶湯的變化,包括每次注入的茶湯量,每次注入間隔時間。而束口盞上的那道凹槽作為注水線,提示點茶者的是最後,也就是第七次限定的量。

建盞釉面非常光滑,斥水強,在鬥茶時,受到不斷擊拂的茶湯,因盞壁釉面光滑,容易衝到盞外,束口處的凹槽在茶湯旋轉流動的高點改變了茶湯的流向,有效防止了茶湯外濺,並且降低迴流的速度。

因此,這道束口線也有止溢的功能。

油滴香爐盞[編號 : 63371]

喝茶喝茶,用建盞喝茶又有什麼妙處?

首先斟茶入盞,能顯示出或藍或金或銀的色彩。水光搖曳,如真似幻,這是任何白瓷杯中不可比擬的佳景。宋代鬥茶時,對茶盞的要求首先就是「盞色貴青黑」「取其煥發茶采色也」。故建盞黑色大興不是偶然。

再者建盞能起到活水軟水的功效。用含鐵量豐富的建盞喝茶水質柔軟許多,甘甜無比。又有蔡襄在《茶錄》中提到「其胚微厚,熁之久熱難冷」。用建盞喝茶,可以長時間保持茶水的溫度、保證茶湯的口感。

綠璁瓏[編號 : 65104]

與建盞為伍、香茗為伴,自有一種寧靜淡泊,與世無爭。在氤氳的茶香里,藏著雲淡風輕、守著海闊天空。於一盞中行茶之道,修人之本,養人之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陳葉琦《銀兔毫束口盞》
柴燒建盞那麼貴,竟然是受它影響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