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潔能源立潮頭:智慧電網是傳統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變革的代表

清潔能源立潮頭:智慧電網是傳統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變革的代表

正文

1.危機與希望:人類能源利用新探索

「現代文明是能源浪潮的產物,但是人類對能源的胃口總是慾壑難填,這使得解決能源短缺的辦法總是暫時的,人類面臨的挑戰卻是永久的。」——阿爾弗雷德?克勞士比:《人類能源史》(Children of the Sun)

1.1.三次能源浪潮,支撐起現代文明

人類何以超越眾生,成為陸地的王者?何以創造文明,積累財富?縱觀人類文明史,文明的誕生和現代文明的到來,都與能源革命息息相關。人類利用能源手段和效率的每一次升級,都將對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改變。

火:堪比語言的偉大發明

火是人類文明在能源利用上的第一次突破,開啟了人類主動利用能源的時代。查爾斯?達爾文曾說:火是人類發明的一種便捷、可靠的新方法來獲取在有機物中累積的太陽能,是一個巨大進步,在人類發展史中,它的重要性僅次於語言的形成。

火的使用,使得烹飪食物和加工金屬成為可能,薪柴、秸稈中的生物質能和人力、畜力一起成為了古代最為主要的能量來源。隨著科技的發展,水力和風車/風帆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發揮了重要作用。

煤:開啟工業文明黃金時代

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經濟水平一直未能獲得真正的增長,能源的利用未獲突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人力勞動的功率很難持續的超過100W)。煤炭的利用和蒸汽機的發明從空間和時間上極大的延伸了人類獲取和利用能源的手段。從空間上,人類第一次將能源的利用從地表延伸至地下;從時間上,遠古時期的生物質能孕育成為化石能源,億萬年前的太陽能通過這種方式饋贈給人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黃金時代。

電:電氣化時代創造無限可能

人類對能源的利用從熱力轉化為機械動力,開啟了工業化規模生產的新篇章。石油的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意味著蒸汽這一轉化擺脫了蒸汽這一媒介,能源利用的效率大大提升。電力技術的出現使得機械動能得以通過電磁感應轉化為電能。電氣化時代開啟,方便靈活、即停即起的電力能源創造出無限可能。

1.2. 高能文明的未來:基本規律與發展趨勢

正如地理學家斯密爾所說:「現代社會最根本的特徵是:我們擁有依賴大規模燃燒化石燃料的高能文明。」目前人類的初級能源使用量,約是1850年的20倍、1950年的5倍。如此龐大的能源消耗引發了人們對其可持續性的深深擔憂。高能文明的未來走向何方?人類能源利用發展的三條基本規律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看清未來的發展趨勢。

能源類型由高碳向低碳發展無論是傳統的薪柴還是現代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污染和碳排放過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整個社會。從長期看,能源類型由高碳向低碳發展,有化石能源轉向清潔能源是大勢所趨。煤炭單位熱值的碳含量為26.37t/TJ,原油為20.1 t/TJ,天然氣為15.3 t/TJ,而水電,風電,太陽能、核能等幾乎沒有碳排放。

資源生產由簡單生產向技術生產發展:蒸汽機的發明讓從礦井中抽水非常高效,其普及推廣使得英國煤炭礦井的平均深度提升了一倍,煤炭的開採得以從地表深入地下。從那時起,資源生產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電力、核能、風電、光伏的誕生無不是時代最高端的科技運用。近年來水平井分段壓裂技術的應用更是掀起了一場能源領域的「頁岩油氣革命」,美國在這次變革中獨佔鰲頭。

能源利用形式由直接一次轉換向多次轉化發展:工業革命前能源的利用多局限於熱能,隨著工業革命中蒸汽機和內燃機的發明,能源的利用更多是轉換為機械動能。而進入電氣化時代後,能源又經歷了動能向電能的轉換。能源的運輸和使用更為便捷,效率更高。

人類社會未來能源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從能源類型上將回歸太陽能本源,並追求核能的終極目標。從能源利用上將節能和效率提升並舉。

能源類型:回歸太陽能本源。無論是生物質能還是儲存在地底的化石能源,亦或是水力,風力蘊含的能量,本源都是來自太陽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核聚變產生的能量。而地熱能和核能實際的能量來源也是來自原子核。對於人類來說,太陽能才是取之不盡的能量寶庫,生物、化石能源等只是通過化學能儲存與釋放能量的一種方式。人類能源利用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將回歸太陽能本源,中長期將迎來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革命,而突破核聚變獲得「人造太陽」則是人類探尋新能源的終極目標。

能源利用:節能和效率提升並舉在人類獲得取之不盡的核聚變能源之前,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消耗卻急劇增加,能源的可持續與高效利用的重要性日益突顯。新一輪的能源變革除了是清潔能源革命,也是節能技術和電網技術的革命。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的技術突破與應用普及將成為這場變革中的一大亮點。

1.3. 青萍之末,微瀾之間:世界能源格局新變化

美國頁岩油氣革命,攪動世界能源格局

近十年間蓬勃興起的頁岩油氣革命是油氣工業的第三次革命(淺部集中易勘探易開發的構造油氣藏地層岩性油氣藏(隱蔽油氣藏)非常規油氣藏(連續型油氣聚集)頁岩油、頁岩氣)。水平井多段水力壓裂的出現與成功應用,催生了美國的頁岩油氣革命,重複壓裂技術、新型壓裂液技術、新型支撐劑等技術的成熟進一步促進了美國頁岩油氣產量的快速增長。一個最明顯的改變是,美國原油產量已經從2011年初的約540萬桶/天上升到如今超過1000萬桶/天。有望在今年突破1100萬桶/天並超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原油凈進口量已經從2011年時的900萬桶/天降至600萬桶/天。頁岩氣的泛濫影響同樣不可小覷,天然氣如今已經成為美國能源的中流砥柱,LNG也已成功出口中國,並可能在2020年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三大LNG出口國(美國能源署預計)。

美國頁岩油氣產量的增長和出口的放開抵消了OPEC減產的努力,損害了沙特、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利益。長期看可能導致美國和中東原油逐步脫鉤,削弱沙特等中東產油國對美國的戰略地位,動搖石油-美元的基礎。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中國扛起清潔能源革命旗幟

美國大力開發頁岩油氣,並退出巴黎協定之時,中國扛起了清潔能源革命的旗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煤炭污染太嚴重,石油天然氣對外依賴程度過高,而我國也沒有美國豐富的頁岩油氣資源)。我們曾在去年11月的主題周報《邁向新時代,中國的清潔能源革命》中分析了當月15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黨支部書記、司長朱明在《中國電力報》上發表署名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推進新能源再上新台階。文章中指出,力爭到2035年,我國能源需求的增量全部可由清潔能源提供,可再生能源發展進入增量替代階段2035~本世紀中葉,全面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現代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進入全面存量替代的階段。

為了保證2030年前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實現,我國需要發展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和高效率的能源系統。根據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國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景暨途徑研究》的預測,到2050年我國能源效率將比2010年提升90%,屆時可再生能源佔一次能源比例達到62%,年發電量達15.2萬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比例達到82%,非化石能源發電佔比達到91%,煤電發電量佔比下降到7%以下。

風電和光伏將發展為我國綠色電力系統的中流砥柱,預計在2020年至2040年得到迅猛發展:平均每年新增裝機容量接近1億千瓦,到2050年實現24億千瓦風電和27億太陽能發電,年發電9.66萬億千瓦時,佔全部發電量的64%。技術突破、成本降低和新電改的成功將成為風電光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因素。

2.風電起兮,扭轉能源格局

2.1. 靜待風來,風電市場可期

我國風電裝機累計容量世界第一,風電已成為繼煤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電源。「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連續五年領跑全球,累計新增9800萬千瓦,占同期全國新增裝機總量的18%,在電源結構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7年年底,我國風電累計併網容量達到1.88億千瓦,佔據全球風電累計裝機量的35%。

風電將成為未來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風電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發電方法,有著先天的競爭優勢。在環境保護上,風電可以有效降低環境污染,提高能源清潔度,推動能源無污染;在規模經濟上,全球風電成本在過去的七年間已經降低了23%,在一些地區成本已經低於化石燃料發電成本;在成長潛力上,預計到2050年風電在總發電量上的佔比將達到35%。由於風電相關技術的突破和成本的降低,以及全面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成功,預計風電將得到迅猛發展。根據《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設定的總量目標是,到2020年底,風電累計併網裝機容量確保達到2.1億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風電併網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8000萬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風電新增容量400萬千瓦以上;風電年發電量確保達到 4200 億千瓦時,約佔全國總發電量的 6%。

揚風電之長,避風電之短。風電由於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存在一些天然的不足之處,包括風速不穩定,風能利用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風能轉換效率低,風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供需不平衡等。但是隨著風電支持政策的先後出台,低風速機型的技術的突破以及風機轉換效率的提高,風電發展的阻力正在消退,優勢更加顯現。

2.2. 風電發展阻力退卻

戰略層改善棄風問題,風電行業或迎逆轉

風電棄風問題源在能源供需逆向分布,我國80%以上的風能資源分布在「三北」地區,資源集中、規模大、遠離負荷中心;而75%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東部、中部地區。能源資源「西富東貧、北多南少」,而能源需求則恰恰相反,這就導致了能源供需的逆向分布。解決棄風、棄光問題已經不僅是經濟行為,而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國家能源戰略的高度。通過一系列政策手段的激勵,棄風限電情況得到明顯改善,紅色預警六個省份棄風率同期出現大幅下降。2018年3月7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8年度風電投資監測預警結果的通知》,監測預警結果顯示,2018 年內蒙古、黑龍江、寧夏解除風電紅色預警,其中寧夏評級為綠色,吉林、甘肅、新疆2017年棄風率在 20%以上仍維持紅色預警。這意味著,內蒙古、黑龍江、寧夏解除風電紅色預警後,此前已經核准未建設項目、納入規劃和年度方案中未核准的項目可以重新啟動建設和核准工作。與此同時,全國棄風率也由2016年的17%下降至2017年的12%,棄風電量由497億千瓦時下降到419億千瓦時。比較2016、2017、2018年同期數據可以發現,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也在逐年提高。

風電成本有望再降,替代化石能源可期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的最新成本分析, 2010年至2017年,陸上風電的平均電力成本下降了23%。持續的技術進步是推動當前風電成本降低的主要因素,而有競爭力的採購實踐,大量經驗豐富的大中型項目開發商競相爭奪全球市場機遇,都被認為是未來風電成本降低的新動力。目前全球範圍內陸地風能平均成本是6美分/千瓦時,而傳統化石燃料的發電成本在5美分/千瓦時至17美分/千瓦時這個區間內。研究結果指出,到2019年,最好的陸上風電項目將以3美分/千瓦時的價格提供電力,這會大大低於目前化石燃料的電力成本,也將給化石能源帶來巨大衝擊,風電有望支撐新的能源體系變革。

2.3. 分散式風電重塑國內電力體系

分散式風電重建國內電力系統新秩序。分散式風電是指位於用電負荷中心附近,不以大規模遠距離輸送電力為目的,所產生的電力就近接入電網,並在當地消納的風電項目。「本地平衡、就近消納」是分散式風電最主要的特徵。2016年11月以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先後下發了《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風電發展「十三五」 規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 規劃》以及《關於加快推進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其中均明確指出大力發展分散式風電,完善分散式風電項目管理辦法,通過分散式風電來加快開發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陸上風能資源等內容。這些支持政策撬動了分散式風電的大發展。

分散式風電開發向南部和中東部轉移分散式風電的特徵是本地平衡、就近消納。隨著低速風電技術近年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廣泛應用於中東部和南方地區。我國低風速風電場開發的核心地區有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等,均處於南方經濟發達地區,這一地區可利用的低風速資源面積約佔全國風能資源區的68%。當前,這些地區平均風速在5m/s以上的地區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隨著超低風速機型的技術突破,預計超低風速區可以貢獻更多的電力資源。根據風能協會統計的數據,近幾年來新增風機在區域分布上南方風場開發佔比不斷提升,甚至有趕超「三北地區」的趨勢。

2.4. 海上風電接力陸上風電或迎新發展

我國海上風電迎來加速發展期。「十二五」期間,中國海上風電發展較為緩慢,到2015年末,海上風電累計裝機為103萬千瓦,遠低於之前規劃的目標,主要原因是技術尚有待完善,開發海上風電的經濟性不強,企業積極性不高。進入「十三五」,隨著海上風電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設備及安裝成本降低以及配套產業日漸成熟,海上風電正迎來加速發展期。2017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實現大幅度增長,海上風電新增裝機為116萬千瓦,同比增長97%,截止2017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約為280萬千瓦。根據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併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新增裝機容量400萬千瓦以上,預計實際規模將超預期。

海上風電上演「三省爭霸」。中國海上風電或將形成江蘇、福建、廣東三駕馬車並駕齊驅之勢。江蘇省是我國海上風電的最早「試驗田」。在潮間帶和近海風電的裝機容量和項目進展上處於領先位置。福建省以「海上風電看福建」的宏大聲勢入局,聯手三峽集團,提出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輻射全球、打造海上風電引領者的發展戰略。目前,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試驗場——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場正加速推進。廣東省海洋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據估算廣東省淺水區海上風電可開發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可開發容量超過5000萬千瓦。

2017年海上風電項目火熱進行中。2017年核准海上風電項目14個,共計406.5萬千瓦裝機規模。其中,廣東省5個,浙江省4個,福建省3個。廣東以其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優勢佔據領先地位。2017年開工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共計14個,總裝機規模398.5萬千瓦(2016年開工,2017年在建的項目並不包括在內)。從地區分布上來看,仍是廣東最多,福建、江蘇次之(數據來源:北極星風力發電網)。可以看到的是,2017年核准的海上風電項目有大部分都已經開工建設,這意味著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動海上風電項目的落地,積極落實我國風電「十三五」規劃的目標。

小結:2018年或迎風電行業反轉

我國風電已經成為繼煤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電源,未來將成為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隨著風電發展阻力的衰退,風電成本有望實現低於化石燃料的發電成本;一系列政策措施正推動棄風限電狀況持續改善,預計三北地區投資將再度放量。分散式風電進入17省(市、區)「十三五」能源規劃,尤其在中東部地區發展趨勢向好,有望成為風電新的增長點;政策疊加技術進步助力海上風電穩步增進。我們預計這一系列內部結構的調整修復將帶來2018年風電行業的反轉。

3. 桑榆未晚:光伏產業呈現新生態

在可再生能源所佔能源比例不斷上升的大背景下,光伏發電自身的優勢使其擁有更廣闊的未來前景。1、太陽能潛力巨大,地球表面每天吸收的太陽能輻射量是地球需要總電量的2萬倍;2、光伏產業鏈明晰,能夠獨立生產,便於投資;與過去光伏產業相比,當今的光伏產業政策轉向,市場更替,技術更新,呈現出一片新生態。

3.1. 東方不亮西方亮,新興市場接力傳統市場

全球光伏市場去中心化,新興市場崛起。一方面2016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301.47GW,2005-2016複合增長率達48.9%。雖然增速有所減緩,但增長速度依舊可觀。另一方面,全球市場去中心化趨勢明顯。歐美市場由於補貼紅利消失,在光伏增速上明顯放緩。相反,印度等新興市場潛力巨大。印度有望在2020年累計裝機達100GW,成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場。

中國光伏產業全面佔領新興光伏市場。光伏技術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掌握全產業鏈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規模化產能以及成本優勢的行業。根據工信部報告,我國產業鏈各環節都超過50%,多晶硅、矽片、電池、組件的產能佔比達到56%、96、76%、79%。伴隨著政策刺激和技術突破雙向利好,中國光伏產業和光伏市場在全球光伏格局變化中領跑。其中,崛起最快的印度本土組件產能有限,嚴重依賴中國進口。2017年裝機10GW,組件90%以上依賴進口,80%以上從中國進口。除印度市場以外、南美、中東等新興市場也正在快速成長。根據海關數據,2016年中國對印度、馬來西亞、巴西以及越南的光伏產品出口額分別增長79.9%、132.3%、832.1%、208.5%。這些新興市場的規模化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美國、日本等傳統市場的需求下滑。

3.2. 補貼持續下降加速,平價驅動顯成效

3.2.1. 棄光限電問題集中治理,平價入網進入攻關期

棄光限電問題嚴重影響電站收益。光伏業內通常用內部收益率及度電成本兩大指標來衡量電站收益。而棄光問題通過利用小時數的下降影響度電成本,降低了內部收益率。根據計算,利用小時數提升1%,IRR提升0.2-0.3%。2015年以來,棄光限電的問題幾經惡化,對行業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2016年全年棄光電量達497億千瓦時,是2014年的4倍。從2016年的保障性收購政策開始,國家通過政策上的強制性要求著力解決棄光限電問題。

光電消納配套政策陸續出台,配額制有利於解決棄光限電問題。2017年年初,國家發改委頒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明確指出,要建立棄光率預警考核機制,有效降低光伏棄電;同時,電網企業從機制和技術兩層面採取措施,通過打破過去分省備用模式,實施全網統一調度;將新能源外送優先順序提到跨區直流配套火電之前;率先試點棄風棄光跨區現貨交易等,加強清潔能源消納。2017年全國光伏發電量1182億千瓦時,比2016年增長78.6%。全國棄光電量73億千瓦時,棄光率6%,同比下降4.3個百分點。2017年的棄光現象相比2016年大為緩解。2018年出台了《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徵求意見稿》,文件指出要確保2018年清潔能源消納取得顯著目標,全國棄光率低於5%。到2020年,棄光低於5%。近期即將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也會再次為光電消納托底,棄光限電有望成為歷史。

3.2.2. 分散式光伏有望支撐未來光伏產業增長

集中式光伏電站增速回落,分散式光伏扛起光伏產業增長大旗。集中式光伏在補貼政策激勵下,裝機容量經歷了幾年的快速增長。去年補貼下調的政策引發了「630」搶裝潮。這或許是集中式光伏在成本大幅降低前的謝幕演出。而「630」搶裝潮更是為集中式光伏回落按下了快進鍵集中式光伏增速的回落並未讓我們悲觀。相反,分散式光伏產業的強勢增長讓我們看到了光伏產業的增長新動能。促進分散式光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分散式光伏實現了工商業用戶側的平價入網。2017年分散式新增裝機不僅是2016年的4.7倍、2015年的14倍、2014年的9.5倍和2013年的24.3倍,而且遠超2016年底的累計裝機量(10.32GW)。因此,2017年堪稱是中國分散式光伏發展的元年。

政策轉向,光伏政策的轉變是發展動能的轉換和發展方式的改進。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分散式光伏裝機容量要達到60GW。根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2018-2020年我國分散式光伏每年裝機量要超過10GW。這一規劃的出台為分散式光伏的發展奠定了基調。另一方面,2018年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分散式發電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和《分散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兩個辦法加強了對光伏項目的管理力度,保障了分散式光伏的長期有效發展。而不會像過去光伏產業一次次「搶裝潮」提前透支產業生命力,使得強如無錫尚德的前光伏企業龍頭在光伏產業波動之下破產。因此,我們更加看好未來的分散式光伏的發展。

平價入網加強分散式光伏市場對補貼下調預期的承受力,補貼下調預期或能提高分散式光伏增速。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根據光伏產業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情況,降低2018年1月1日之後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杆上網電價,Ⅰ類、Ⅱ類、Ⅲ類資源區標杆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55元、0.65元、0.75元。對於2018年1月1日以後投運的、採用「自發自用、餘量上網」模式的分散式光伏發電項目,補貼標準調整為每千瓦時0.37元。相對於地面集中電站的補貼下調,增速趨於下降,分散式光伏項目依然堅挺,2017年補貼未退坡,2018年下降幅度遠低於地面集中電站,利潤相對豐厚,增速總體上升。預計未來集中電站的補貼會持續下調,分散式光伏補貼也會逐漸降低。但與集中電站不同的是,分散式光伏已經實現用戶側平價入網,對補貼下調的承受力更強。而成本的下降和補貼未來下調預期或許會進一步提升分散式光伏的增速。

3.3. 規模效應難延續,技術疊加成為平價入網的可靠途徑

當規模效應帶來的低成本紅利已被稀釋時,降本技術和增效技術的雙重疊加讓光伏產業看到了未來平價入網的曙光。光伏產業在逐漸接近平價入網水平的過程中,也會進入持續增長通道。光伏發電平價入網將成為光伏行業的重要拐點,工商業用戶側的平價入網使分散式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大增。不過,發電側平價入網要求系統成本降低至4元/W。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系統成本維持在5~6元/W左右,平價入網對成本下降的需求仍較強烈。要達到平價入網的水平,產業鏈各環節的價格仍需下降20~30%。

金剛線切割技術對傳統的砂漿切割的替代將促進矽片降本增能。相比傳統的砂漿,金剛線切割技術具有細、韌、鋒等三個特點。金剛線切割技術的應用將會減小切割損耗和提升硅棒/硅錠的單位出片量。一方面從降本幅度上看,金剛線切割技術收益最大的單晶硅成本下降了24.55%。即使是多晶硅,其成本也在原有的基礎上減少了18.97%。另一方面,由於單晶硅原本成本就是多晶硅的大約3倍,因此成本下降的程度也更加明顯。

單晶多晶主流之爭促進矽片產業對平價入網做出更大貢獻。金剛線切割、Perc等技術的引入對矽片產業都產生了降本增效的有利影響。在這些技術的引入下,單晶矽片在成本上獲得更大的收益,也撼動了多晶主流地位。黑硅技術的提升幫助多晶硅緩解了酸制絨工藝不利於降低矽片反射度問題。濕法黑硅技術在保利協鑫的推動下,60片組件的封裝功率可以到達,2018年該技術的工藝的附加成本降至0.1元,相比之前下降了50%。單晶多晶的技術提升也引發了單晶多晶片價格上的持續走低。產能方面,由於受到成本優勢的推動,全球最大單晶硅光伏產品製造商隆基在2015年初整合樂葉光伏,正式涉足單晶硅組件產品製造及銷售。投資的單晶產能達20GW。另外,全球最大的多晶矽片生產企業協鑫集團,已於2015年5月在寧夏中衛投資建設10吉瓦單晶硅項目。

多重增效技術攤低BOS成本是未來降本的另一條路徑。光伏系統的BOS成本佔比隨光伏組件價格不斷下降使逐漸上升,降低BOS成本對降低系統成本的貢獻提高。Perc技術、半片技術和MBB多主柵技術的疊加使多晶硅組件和單晶硅組件的功率分別上升22.22%和15.79%。

小結:因環境而生,因政策而興,因平價而盛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中國光伏產業利用成本優勢從海外起步。長期的海外發展奠定了光伏產業鏈的技術基礎。中國的光電激勵政策恰似晚來的東風,推動國內光伏市場興起,光伏裝機容量不斷增長,全球產業布局也隨之進一步擴張。隨著全球競爭愈發激烈和補貼紅利的下降趨勢確認,光伏產業逐漸走向以技術為主導的產業。在消納問題的解決和技術進步對成本下降的雙重疊加下,平價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要節點。歷史證明:追求平價的每一次突破都將會伴隨著光伏市場的興盛。我們預計:光伏行業將保持向好之勢,平價實現之後市場空間將大為擴展。

4. 能源互聯網: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撐

能源互聯網是一種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具有設備智能、多能協同、信息對稱、供需分散、系統扁平、交易開放等主要特徵。從組成部門看,能源互聯網由電力系統、交通系統、天然氣系統組成的能源網路與信息網路緊密耦合而成。

電力系統是核心,大量分散式單元存在,可再生能源成為最主要的一次能源,電網結構「扁平化」。

交通系統、天然氣系統以電力系統為能源轉換樞紐,包含於能源互聯網之中。

信息系統是神經系統,保障能源互聯網安全、有效運行。

為推動中國能源互聯網發展,2016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和工信部出台《關於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近中期將分為兩個階段推進能源互聯網,2016-2018年著力推進能源互聯網試點示範工作,2019-2025年推進能源互聯網多元化、規模化發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聯網產業體系。按照計劃,目前我國能源互聯網第一階段工作進入尾聲,共完成首批示範項目55個;2019年將進入第二階段。埃森哲《中國能源互聯網商業生態展望》預測,到2020年中國能源互聯網的總體市場規模將超過9400億美元,約佔當年GDP的7%。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理念、先進信息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正在推動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的興起。能源互聯網是推動我國能源革命的重要戰略支撐,對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綜合效率,推動能源市場開放和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能源國際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4.1. 分散式能源是能源互聯網的基礎

分散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戶端的能源綜合利用系統,是以資源、環境和經濟效益最優化來確定機組配置和容量規模的系統。它追求終端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採用需求應對式設計和模塊化組合配置,可以滿足用戶多種能源需求,能夠對資源配置進行供需優化整合。分散式能源目前已涵蓋了天然氣、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海洋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源。

分散式能源更靠近用戶側。分散式能源的特點在於地理位置的分散性,規模較小、更為靈活,分散地布置在用戶端附近,可以達到就地生產、就地消納,實現需求側管理。

分散式能源有效避免傳輸損耗分散式最大的特點是源網荷高度一致,不需要能源長距離輸送,可以實現就地發,就地分配,就地控制,就地使用,與傳統的集中式相比,具有減少能源損耗、節省輸送費用、減少對土地和空間資源佔用等優點。

分散式能源有助於改善能源結構。分散式能源主要包括光伏、風電、生物質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可以有效替代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改善能源結構。

目前,我國分散式發電規模小、偏局部,處於自然需求階段。規模小體現在分散式發電集中在個別地區,偏局部體現在只有自然需求很強的地方才發展了起來。中東部地區是我國分散式光伏發電布局的主戰場,也是用電消費重地。分散式光伏發電遵循「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大部分發電量由用戶自我消納。目前分散式能源在電網中的比例為2.3%,我國未來將分散式新能源納入電力和供熱規劃以及國家新一輪配網改造計劃,實現分散式新能源直供與無障礙入網,預計2025年分散式能源在電網體系比例將達到15.6%。其中,天然氣分散式發展剛剛起步,2016年,全國天然氣分散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為1200萬千瓦,不到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在分散式光伏推廣上,目前裝機容量已達到光伏電站的28%(截至2017年底)。

政策升級,分散式發電迎來春天。2018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開展分散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補充通知(徵求意見稿)》,在2013年出台的《分散式發電管理暫行辦法》基礎上有較多處升級。第一,要求將分散式發電納入當地能源和電力發展規劃,分散式發電接入電網應以促進分散式發電發展和保證電網安全運行為原則。第二,強調了市場化交易,明確分散式發電與配網內就近電力用戶交易。除委託電網按月結算外,還可以與用戶直接進行交易電量結算。此外,還對電網提出了公平對待分散式發電的要求。本次政策升級,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從技術上已經具備大力發展分散式發電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能源多元化和能源互聯網的需求。

4.2. 儲能是能源互聯網的核心環節

儲能系統可以在用電低谷時吸收存儲電能,在用電高峰時釋放,是能源互聯網「發-輸-配-用」的核心環節,也是推動能源革命的重要環節。

儲能有助於電網削峰填谷。隨著經濟發展,電網的綜合負荷不斷增加,電網面臨著電力負荷峰谷差日益增大的挑戰。儲能系統可起到削峰填谷,平滑負荷,降低供電成本的作用,提高電網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儲能打破了電力系統發輸配用必須實時平衡的瓶頸,提高了電力系統的靈活性。

儲能是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關鍵支撐技術。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的不斷提高,由於其自然屬性,發電具有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精確預測性,給現有電力系統運行帶來挑戰。風能和光能資源多集中於西部、北部地區,遠離東中部負荷中心,需要清潔和靈活有效的方法促進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送出和消納。儲能系統可以提高電網對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接納能力,從而保障可再生能源大規模併網。

儲能有助於實現分散式能源廣泛應用。未來的能源互聯網中,分散式能源、小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等將廣泛存在,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採集、就地使用,除依靠電網平衡外,更要實現本地平衡。儲能系統可為分散式發電及微網系統提供調頻、調壓、穩定輸出、能源備用等服務,實現局域電網能源生產與消費平衡。

電化學儲能技術優勢明顯,鋰離子電池前景廣闊。根據能量儲存形式分類,儲能技術可以分為機械儲能(抽水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電磁儲能(超導儲能、超級電容儲能等),電化學儲能(鉛酸電池、鋰離子電池、納系高溫電池、液流電池、氫儲能等)以及相變儲能(熔融鹽蓄熱、蓄冰儲能)。目前,大規模儲能技術中只有抽水儲能相對成熟,但是由於地理資源限制,其廣泛應用受到制約。電化學儲能具備高可控性、高模塊程度的優勢,能量密度大、轉換效率高、建設周期短且安裝方便,使用範圍廣,具有極大推廣價值。在各種電化學儲能中,鋰離子電池的產業鏈和技術最為成熟,成本下降空間大。鋰離子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主要動力源,KWh級別的應用以及頻繁大功率的充放電使得鋰電池在技術和成本上有了顯著的突破。隨著儲能時代的到來,鋰電池的應用規模也將再上一個台階,而 MWh級別的應用將促進鋰電池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將進一步推動電化學儲能擴展市場。

儲能產業政策頻出,有望突破市場瓶頸,推動項目落地。2017年是中國儲能產業政策發布的元年,第一個國家層面的指導性政策《關於促進我國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提出了未來10年的發展目標,並對補貼問題給予了明確答案。地方層面,陝西省和南方電網對電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制定了實施細則;江蘇省在國內首次制定了客戶側儲能系統併網的管理規則;在此基礎上,北京、廣東、山西、福建等地區政府機構和電網公司也在積極探索儲能產業發展路徑,制定相關政策。

根據CNESA數據,截止2017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8.9GW,同比增長19%。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佔比最大,接近99%;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為389.8MW,同比增長45%,位列第二。在各類電化學儲能技術中,鋰離子電池的累計裝機佔比最大,達到58%。2017年中國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121MW,同比增長16%;新增規劃、在建中的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705MW,預計短期內中國電化學儲能裝機規模還將保持高增長。

「十三五」期間,儲能有望找到切入口實現商業化應用。2017年,我國在政策上已經賦予了第三方利用儲能設備、需求側資源參與提供電力輔助服務的權利,相關運行機制和補償價格也在醞釀和試行中,未來用戶側儲能的商業模式有望與電網側的商業模式逐步融合。根據CNESA預測,儲能應用於調頻輔助服務領域的比例在2020年預計可以達到18%,是目前市場份額的2倍。

4.3. 能源互聯網應用場景廣闊

隨著電力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能源市場將為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創造更多的發展條件,互聯網、交通網與能源市場的不斷融合,也將進一步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能源互聯網將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微電網建設:能源互聯網的先行者

隨著新能源的不斷興起,伴隨著併網條件,調度能力的升級,大電網對新能源能夠充分消納,並保持自身穩定。繼而提出區域內新能源和其它形式能量源混合組網,區域內調度和消納的微電網概念。微電網是相對於傳統大電網的概念,是指由分散式電源、用電負荷、配電設施、監控和保護裝置等組成的小型發配用電系統,須具備微型、清潔、自治、友好等基本特徵。微電網應適應新能源、分散式電源和電動汽車等快速發展,滿足多元化接入與個性化需求。從物理層面,微電網是能源互聯網的「端」。從模式層面,微電網是能源互聯網的重要市場主體。

隨著微電網的進一步延伸和普及,單個微電網利用自身系統進行調度管理電能的同時,進一步向上和大電網併網進行送電和反送電進而對電力資源進行更優化的配置。就目前而言,能源互聯網更多還是一個先行概念,微電網正處在爆發的前夜。但是因為成本原因,目前微電網規模應用存在一個瓶頸。2017年7月發改委和能源局引發的《推進併網型微電網建設試行辦法》明確提出微電網內部新能源發電項目建成後可納入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補貼範圍,並且鼓勵PPP模式落地微電網。微電網作為能源互聯網的先行者,將迎來光明的發展機遇。

新能源汽車:能源互聯網與交通互聯網變革交互的「奇點」

在相關政策的扶持和激勵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新能源將率先在運營的交通體系內普及。同時,新能源汽車還可被視作分散式儲能設施,通過充放電與可與分散式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結合形成微網系統,從而實現能源互聯網的切入點。未來,新能源汽車將與能源互聯網相互依存。一方面,大規模新能源汽車的接入給電網企業帶來大量壓力,能源互聯網作為升級版電網將為其提供更為完善且具有較強通用性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作為分散式儲能設備將與電力系統更好的對接,優化電網運行。

在政策上,國家鼓勵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間能量和信息的雙向互動,應用電池能量信息化和互聯網化技術,探索無線充電、移動充電、充放電智能導引等新運營模式。積極開展電動汽車智能充放電業務,探索電動汽車利用互聯網平台參與能源直接交易、電力需求響應等新模式。

智慧電網:傳統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變革的代表

智慧電網是利用信息、通訊、控制等技術與傳統電力系統相融合,提高電力網安全、穩定、高效的運行能力。與能源互聯網相比,後者是電力系統、交通系統、天然氣系統、供熱系統等多個能源系統的集合體,能源將以電能、熱能、化學能多種形式傳輸,並可以相互轉化和使用。而智慧電網只涉及電力系統,能源主要的傳輸與利用形式為電能。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電網位於目前的傳統電網和能源互聯網之間,能源互聯網是智慧電網的進一步發展。智慧電網在我國已經上升為基礎設施高度的國家戰略,其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早在2015年,國家發革委、能源局頒布的《關於促進智能電網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就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智能電網的概念內涵、發展定位以及重點領域等戰略問題。

智慧電網是能源革命的關鍵環節:

1)智慧電網可以通過廣泛開展需求側響應及電力市場服務,促進分散式能源發展,提高終端能源利用效率,助力能源消費革命。

2)智慧電網可以滿足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開發,建立多元供應體系,提升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安全可靠運行水平,保障能源供給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助力能源供給革命。

3)智慧電網可以加快新能源、儲能、電力電子設備、通信信息等核心產業研發部署,推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網運行控制、主動配電網、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大數據應用等關鍵技術突破,推動能源技術革命。

4)智慧電網可以建立多元互動能量流通平台,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體系和價格機制,推動能源體製革命。

小結:關注能源互聯網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作為能源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指導意見的要求,我國的能源互聯網有望迎來全面推廣期。包括儲能系統、分散式發電、微電網建設、新能源汽車以及智慧電網等相關領域公司均有望受益於我國能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且未來想像空間廣闊。

5.把握變革的機遇:風電光伏將迎平價上網,能源互聯網進入推廣期

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大規模化石能源消耗下的高能文明,不可持續的能源消耗和生態壓力可能嚴重威脅整個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對於「多煤少油貧氣」的中國來說,在新時代全面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現代能源體系,一方面是順應第四次能源變革的世界潮流,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國家能源安全的現實考慮。在這樣的政策支持和產業趨勢下,我國清潔能源產業有望迎來十年以上的大發展。其中,風電和光伏當前面臨的棄風棄光形勢已經有所改善,後續配額制政策的出台也將為風電、光電的消納托底。從中期看,分散式(分散式)發電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發展新的一大增長點。隨著技術的進步,規模效益的體現和發電效率的提升,風電、光伏的成本也將繼續下滑,預計到2020年將迎來平價上網,後續發展空間進一步打開。與此同時,能源互聯網作為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在中國也正進入加速推廣期。儲能產業作為建設能源互聯網的核心環節,或將迎來較大發展。其中,電化學儲能技術優勢最為明顯,鋰離子電池前景廣闊。

來源:陳果A股策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