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眾傳播視角下的中國現代書法期刊研究

大眾傳播視角下的中國現代書法期刊研究

作者:胡泊(西南大學美術學院)

摘 要: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和傳播載體,書法期刊是書法藝術創作交流和學術研究的重要陣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現代書法期刊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以《中國書法》《書法》《書法研究》為代表的權威性書法期刊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藝術傳播作用。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書法期刊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大眾傳播時代。作者研究了中國書法期刊發展歷史的概況,探索了在大眾傳播時代,書法期刊的傳播功能和傳播意義,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競相繁榮的當代中國書法期刊的發展現狀和發展策略。

關鍵詞:大眾傳播;書法藝術;書法期刊; 《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主體的一種視覺造型藝術,通過對漢字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的造型設計來展現書法作品的藝術美感。自先秦以降,中國書法已經在書法創作、書法理論、書法美學觀念、書法品評等方面都形成了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到了現代,書法藝術的相關理論架構和實踐經驗仍在隨著人們對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研究而豐富和發展,並在特定時期的書法期刊中進行完整和實時的記錄和反映。因此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和傳播載體,書法期刊是書法藝術創作和研究的重要交流陣地,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書法藝術開始具有了現代化的傳播形態,「標識著中國傳統書法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序列」。從民國到現在,中國的書法期刊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書法期刊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並出現幾大權威性的書法期刊,如《中國書法》《書法》《書法研究》等。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書法藝術的創作和理論研究也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眾所周知,數字化技術和新媒體傳播的快速發展讓我們所處的時代逐漸演化成一個數據共享、實時傳播、媒介融合的新時代,同樣地,書法期刊的研究和發展也置身於當前大眾傳播的語境之中。筆者擬從3個方面來論述中國書法期刊的傳播發展研究,探討現代書法期刊的傳播功能和意義,並以此來進一步觀察當前書法期刊的發展現狀,對書法期刊的未來發展趨勢作出合理的預測和策略性建議。

1 書法期刊和書法傳播的概況研究

書法期刊是民國以來才發展而成的書法藝術現代化的話語載體,但書法傳播現象卻是自書法藝術誕生之日開始就已經存在,其傳播載體也經歷了題壁、題碑、楹聯、書畫、期刊、互聯網等多種媒介的變換和發展。從傳播媒介的角度來說,書法期刊的權威性和學術價值較高,對書法藝術的價值引導、研究成果、創作交流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現代書法期刊發展史上有兩大重要歷史研究時期,一是民國時期,二是改革開放之後。

1.1 民國時期的書法期刊傳播

民國是書法期刊的發軔之期,在1919-1922年間相關的書法期刊較少,1920年後逐漸增多。民國時期的書法期刊很多不是專業型期刊,而是與其他金石書畫類共同刊載於一冊的期刊類型,同時在傳播地域分布上來看,上海、江浙、北京一帶的期刊數量較多。

民國時期的書法期刊大多具有開創性意義,是將傳統書法藝術引領到現代化和傳播到大眾中去的重要媒介,因此許多中西藝術分辨、傳統書法的現代化等時代性論題經常出現在書法和美術期刊當中,例如當時書法期刊中發表的《中國書法與民族性》《中國書法之變遷及其新趨勢》等文章。但受當時制度和文化的束縛,書法期刊的傳播對象仍局限於知識分子及社會中上層。

1.2 改革開放後的書法期刊傳播

改革開放前的十餘年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缺位的時期,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各種文藝期刊的發展進入了停滯階段。改革開放撥亂反正之後,中國文藝創作開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書法藝術領域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書法期刊相繼問世、書法大賽層出不窮、群眾性的書法活動也越來越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書法熱」藝術現象,讓書法藝術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深入群眾。

「三十年中國書壇的喜怒哀樂,書壇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現象都在媒介中聚集與交鋒」。從重要時間線來看,中國書法家協會建立在1981年5月,開始了書法藝術創作、傳播、研究的系統化發展之路。不僅如此,在改革開放後,一批有深遠影響的書法期刊相繼誕生:《書法》於1977年創刊, 《中國書法》於1982年創刊,《書法研究》於1979年創刊。此外,還有《中國書畫》《朵雲》《書法賞評》《書與畫》等多種報刊雜誌公開出版。

總而言之,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書法期刊的發展迎來了一次蓬勃發展的熱潮,各種書畫研究和普及期刊相繼問世,各種書法理論被討論和研究,各種書畫類的藝術學術研討會在專業期刊的主持和影響下相繼舉辦,中國傳統書法開始從私人書齋走向大眾,從封閉狹隘走向開放共榮。

2 現代書法期刊的傳播功能和意義

以《中國書法》為例。《中國書法》是改革開放後新成立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專業書法藝術類期刊,其第一任主編是現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刊物的權威性和專業性不言而喻。從《中國書法》開設的「現代名家」「書壇中青」「教學論壇」「法書賞析」等欄目中,可以看到現當代書法名家和篆刻名家的介紹、書法作品的品評介紹、書法理論研討、書法創作指導,國外漢字書法發展,以及中國古代優秀書法作品收藏和鑒賞等多元化內容,從廣度和深度上儘可能向受眾展現一個與時俱進的、承前啟後的、系統化和專業化的書法藝術體系。儘管我們現在身處大眾傳播時代,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媒介都以其實時高速的傳播效率和開放共享的傳播方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書法愛好者,但是以《中國書法》為代表的現代書法期刊仍然以其獨特的傳播功能和傳播意義在中國書法藝術傳播中佔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2.1 現代書法期刊的傳播功能

2.1.1 美育功能 以《中國書法》為代表的現代書法期刊是書法藝術創作和交流的集中地,它承載的是書法藝術創作作品和研究成果,受眾通過對期刊的閱讀來滿足自身對藝術審美的需求,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甚至達到傳授書法知識,提高書法創作能力的教育作用。在《中國書法》的往期文章中,不難發現相關美育導向類的文章,例如1996年庄天明的《書法的最高境界》;2004年馬俊青的《關於書法中的勢》;2016年張毅的《蘇、黃的書法與詩法》等。這些文章的傳播能夠從審美教育的角度來引導受眾去思考書法藝術背後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從而從美學及美學教育的角度提高受眾的藝術修養。

2.1.2 學術功能 書法期刊雖然很難直接推動書法藝術的進步和發展,但是它卻是「推動歷史最有力的槓桿」,它在書法藝術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學科建設和學術進步作用。與其他互聯網大眾傳播媒介不同,期刊雜誌的優勢在於其權威性,主要承擔著書法藝術的文藝研究成果積累功能,也就是說它能夠以更專業和權威的平台來儲存、傳播和記錄當時書法藝術的最新發展情況,與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相比,更具有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同時,書法期刊也會從學術的角度來進一步研究書法理論和實踐,例如2001年張居中的《八千年前的書法藝術—— — 河南賈湖原始文字的發現與研究》;2002年朱道衛的《從傳統到現代—— — 談書法生存空間的拓展》;2016年孫麗的《書法藝術在景觀中的應用與現代演繹》等。這些文章的傳播很顯然並非是給普通大眾來閱讀的,而是站在藝術理論的角度來進行的專業性研究成果,其學術性導向和價值要遠遠大於其他的傳播功能和價值。

2.1.3 文化消費功能 書法期刊作為書法藝術的表達載體,與影視、音像、廣播等傳播載體一樣,具有文化消費和娛樂的功能,雖然書法期刊在專業性上的要求要略高於大眾傳播讀物,但仍是部分受眾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消費產品。當前常見的書法期刊,包括《中國書法》《書法》《書法研究》,大多是19世紀 80 年代「書法熱」中興起的文化產物,它在融入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並未改變。站在受眾的角度,在書法期刊的文化消費功能中,我們很難簡單定義相關的傳播內容,不同的受眾群體會將不同的內容作為文化消費品,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娛樂性的、鑒賞性的、精神化的,也可以是理論性、歷史性、抽象的,只要是能夠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那麼書法期刊的傳播就實現了它的文化消費功能。

2.2 現代書法期刊的傳播意義

現代書法期刊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現狀的重要文獻資料,對它們的整理研究有助於了解當下書法藝術的發展現狀和書法期刊的發展格局。從傳播意義上講,書法期刊的發展肩負著重要的藝術意義、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具體來說,一方面書法期刊是書法藝術創作和交流的思想陣地,它記錄和傳播了當代書法藝術發展的諸多細節性問題,在改革開放40年的充分發展中, 「書法藝術的理性化趨勢不斷得以強化」,期刊學術陣地的集體發聲甚至也會在某一藝術思潮中起到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另一方面,書法期刊形成了一個以「書法」為紐帶的文化群體,繼承傳統書法的同時,也培養了新生代的書法大家,推動了書法藝術自成一派的縱深發展。

3 現代書法期刊的現狀和發展策略研究

3.1 書法期刊的發展危機和數字化趨勢

在大眾傳播時代,大量新的傳播媒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期刊雜誌面臨著質量下降、受眾分化、經濟資本不足等問題,書法期刊的發展同樣也不容樂觀。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少書法期刊開始了改刊改版的探索,包括增加通俗化內容,增加圖片視覺閱讀,泛文化特徵明顯,這些嘗試帶來了一些好的轉變,當然也帶來了對其專業性和權威性的質疑。

中國權威的書法期刊《書法研究》曾在2008-2016年間停刊,闊別8年才正式復刊,對其停刊的理由,許多人有過很多的猜測,包括經費短缺、人手不足、發行量不夠等等。除此以外,筆者認為大眾傳播時代, 《書法研究》這一刊物的專業性和理論性太強也是限制其發展和傳播的重要原因,但是這不代表書法學術型刊物沒有發展的空間了,而是警示我們要善於在新的時代和新的傳播語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2 書法期刊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策略

從書法藝術和傳播學的雙重學科視角來審視大眾傳播時代的書法期刊研究時,必然應該去思考書法期刊在大眾傳播時代中發展策略和改革路徑,從而最大化實現書法期刊的美育功能、學術功能和文化消費功能。在21世紀,大眾傳播語境已經成為了常態,傳統印刷媒介,如期刊雜誌等要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就要有媒介意識、傳播意識和競爭意識,無論是音像影像媒介,還是網路數字化媒介,都會造成大規模的受眾分化,是爭取還是放棄這部分的受眾?關鍵在於對期刊受眾定位的準確判斷。在受眾發生重疊的領域,書法期刊應該主動積極地綜合傳統印刷媒介和新媒體傳播媒介來共同整合傳播,從而實現書法藝術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從大眾傳播的語境出發,筆者認為現代書法期刊的發展策略應集中於以下兩個方面。

3.2.1 堅持書法期刊雜誌的文藝審美和專業權威 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並不意味著書法期刊的發展要隨波逐流,而是應該在學科建設和藝術審美的高度,堅持期刊的文藝審美和專業權威,為專業性的書法藝術創作和研究保留一處專業性的交流陣地。書法期刊在書法文化傳承創新、學術理論研討、文化軟實力發展上的現實意義關係重大,其專業性和權威性是關係到書法藝術質量和高度的重要保證。

3.2.2 兼顧書法期刊雜誌的大眾傳播和媒介融合 大眾傳播時代,文化藝術的消費也逐漸走下神壇,開始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對書法期刊來說,平民化和大眾化傳播也是其重要的發展導向。「網路作為新的傳播中介,減少了書法作品建立在傳統基礎上的『中介』環節,大大降低了書法傳播的成本」,當然,除此以外還有門檻。過去,書法是文化素養較高人群的書寫藝術,但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中,信息得以快速傳播和共享,書法藝術的傳播正變得更開放、更平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書法期刊的發展不能朝著「曲高和寡」的趨勢發展,而應該主動適應大眾傳播的習慣,打造電子化書法期刊,在互聯網、新媒體等渠道中進行更大面積地投放和傳播,從而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到書法藝術的創作和交流當中。

4 結語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書法期刊本質就是以書法藝術為主體內容的傳播載體,其在民國時期和改革開放之後的發展都關係著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也是書法藝術從狹隘走向開放,從局部地區向全球傳播的歷史流變過程。在大眾傳播語境中,以《中國書法》《書法研究》《書法》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書法期刊也遭遇了傳播和發展的困境。對此,我們必須從大眾傳播的視角出發,調整書法期刊的運營方向,統籌其專業性和大眾化的協調發展,從而既保證書法藝術交流和傳播的質量,又保證書法藝術的大眾化傳播和接受。站在書法藝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現代書法期刊的傳播和變革應該從大眾傳播的語境出發,積極主動地做到與時俱進的創新和突破,以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對書法藝術發展的多重需求。

(原文載《湖南包裝》2018年第二期,知網、萬方、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收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定的學術期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南包裝 的精彩文章:

TAG:湖南包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