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生苦樂皆煩惱,淡淡歡喜最好

人生苦樂皆煩惱,淡淡歡喜最好

文/續祥法師

因為畢業參學的緣故,我把觀呼吸的日課放下了一段時日,再拾起來時,身心舒暢至極,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一些因為失念而積壓下來的煩惱也隨之煙消雲散。

在我煩死這些煩惱的來路時,發現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從快樂的情緒演變而來的,這令我對煩惱二字有了新的理解。

參學第一天食宿很好,第二天稍遜一籌就很不爽,等到後來恢復了,情緒也一直不高。

出去五天,一大半時間都是坐在車上的,期初還能適應,後來逐漸開始煩躁,陽光照射下的汽車裡氣溫極高,令人有置身炮烙之感,每天都無心遊玩,只盼著趕緊回酒店吹空調休息。在酒店時剛鬆弛下來,第二天又要奔波勞碌。

這些事情令心情一直像鬼火一樣忽明忽暗,完全不受控,究其原因,還是自己失去正念的緣故。

人對生活里的點點滴滴一旦失去了正念的覺察與觀照,就會逐步陷入情緒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尤其是可愛的境界來臨時,人本能的會生貪心,被這些誘人的境界牽往煩惱。

心念之流就像一條高速公路,只要有一輛車失控,就會造成一連串的堵車或撞車,所以不要以為只有暴躁如雷或愁雲慘淡才叫煩惱,在我們面對可愛境界得意忘形而失念時,就已經是在煩惱了。

哪怕是穿新衣後的神清氣爽,看電影后的精神煥發,都屬於煩惱。

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當下就是貪煩惱在作祟。

因為煩惱的總相,是不寂靜相,只要你發現心中有不寂靜的相出現,就已經生煩惱了。

煩惱自性者,謂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而轉,是名略說煩惱自性。——《瑜伽師地論》

不寂靜不僅是煩惱的本質,也是凡夫之心的本質,凡夫心最大的特點就是時時刻刻都要運動:你可以想這件事,也可以想那件事,但如果讓你完全不去想任何事,你肯定做不到。

心只有充分活動起來才能獲得快感,一旦無所事事,就會陷入痛苦。

所以過度的歡喜和激烈的痛苦,經常會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因為兩者是互為條件的,而且都以極活潑的精神為前提。

國學大師王國維把人生的痛苦分為兩種:「積極的苦痛」和「消極的苦痛」。

所謂積極的苦痛,比如一個出家師父非常上進,考了地方佛學院還要考中國佛學院,考了中國佛學院還要去新加坡香港讀博士,一直在奔波勞碌的辛苦之中,他自己卻覺得這種痛苦很有價值。

所謂消極的苦痛,比如一個師父身無長物胸無大志,每天混吃等死,除了上早晚殿,啥也不幹,生活充滿了「閑愁」。

在王國維看來,積極的苦痛雖然很苦很痛,但因為你的心一直都在劇烈運動,非常順應心的天性,所以苦痛當中包含著快樂的元素,而消極的苦痛違背了心的運動天性,所以其中並不包含快樂的元素。

從這個意義上說,消極的苦痛比積極的苦痛更讓人難以承受,愛折騰的人也比混吃等死的人活的更加輕鬆。

人們為了解除消極的苦痛,用到了各種辦法。這些辦法統名之為「消遣」,由此產生出一切嗜好。

簡言之:凡夫的心都是不寂靜的,一旦真的「靜下來」,就會充滿「消極的痛苦」,為了排遣這種消極的苦痛,凡夫皆有嗜好。

所謂「嗜好」,其實就是自找苦吃——用積極的痛苦對沖消極的痛苦。

而在王國維看來,人的嗜好無論多高雅或多庸俗,在解除消極的苦痛這一點上是可以等量齊觀的。

清朝有一位詞人項鴻祚,給自己的詞集作序,其中留下一句名言:「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民國美學大師朱光潛也說:愁生於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

其實都是在說「嗜好」這回事。

人為了了生活而活動,人不是為了生活而活動,而是為了活動而活動,這種活動就叫「嗜好」。

我的嗜好是練字,從中我可以獲得某種自然而然的快樂。在練字時,快樂其實是附加品,得之我幸,不得也沒關係。

這種無目的的輕鬆心態最能治癒被願望之火灼燒後的內心。

而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為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我練字時越追求快樂就越難以讓快樂成為現實,反之則不然,所以佛說「有求皆苦」。

願望雖是一切快樂的先導條件,但願望的產生卻出於「匱乏」。並且,願望獲得滿足後,即告消失,因而快樂也隨之俱滅,與此同時,「匱乏」二字又會明晃晃裸露出來,直刺目睛,逼得人們又找來願望的濾鏡來美化生活。願望也好,快樂也罷,其實都是煩惱的面具而已,匱乏和煩惱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

人們終其一生都活在這煩惱的死循環中不知所以,當然了,修行人除外。

想要斷除煩惱,必須在原因上下手。

記得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總結了六種煩惱的生因:「煩惱因者,謂六種因:一、由所依故。(所以是指種子)二、由所緣故。三、由親近故。(親近惡友)四、由邪教故。(受教於斜知見)五、由數習故。(串習)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

六種原因中,前一個是因,後五種是緣。

煩惱的因「種子」只有一地菩薩以上,直到八地菩薩之間才可以斷。煩惱當中也包括了所知障,只有到十地菩薩最後成佛之間才斷,一般的修行人無法斷除。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煩惱的種子一直處於「隨眠」中不再「現行」產生作用。

後五種「緣」才是我們要用力的地方,我們能做的就是從緣上通過善巧的方式,讓煩惱得到熄滅,而不是讓它肆意生長。

在我們凡夫心而言,不生煩惱是不可能的,種子隨時隨地說生就會生,但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對緣的這種境界透徹地認識,讓煩惱境界沒有非理作意、不正知見、慣性作用來引發,如果沒有「緣」的引發,我們就能保持煩惱種子隨眠不生的暫時寂靜。

這就要我們時時刻刻都要保持對內心的覺知和對環境的警惕,才能止煩惱於未發,將其遏制在搖籃里,切忌外感偶來,便心波立涌,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崩盤。

尤其是在順境時,在快樂的覺受充斥身心時,人的警惕性是最低的,此時一定提撕自己不要黏著,不要貪戀,貪心是以生苦為業用,貪心越大,痛苦越大。

有些人會不理解:「得到自己所貪戀的也不是很快樂嗎,怎麼會生苦」?

得到的東西一失去,當下就變苦。你正感受得到快樂的時候,其實它就已經趨向於苦,因為你所得到的終將離你而去。

你感受這快樂的當下,它剎那剎那之間已經遷變為苦,這是三苦之中的行苦。

不了解這一點,就會樂極生悲甜中生苦。認清後雖不會讓你立刻解脫,但至少可以讓你迅速放棄愚蠢的幻想和無用的努力。

面對煩惱,我的辦法是雙管齊下,用適當的嗜好來麻醉煩惱現行時的痛苦;並始終提醒自己保持覺知保持警惕,不讓煩惱現行,無論煩惱戴的面具是苦還是樂。

荷拉西在其名著《頌歌》里,對這一點亦有深刻入微的觀察,他說:遇難境當保持沉著,在順境中,宜當留心抑制過度的歡喜。

當我讀到這一句時,會心一笑,合上書去感受呼吸時眉宇間那淡淡的歡喜。

這種歡喜,大概是生命少有的善意所在了。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最新熱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溫金玉:雨生百穀,一個節氣化為一個名字
我們佛法的辦法,你曉得了伐?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