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水千山總是情,我再拖會兒行不行」

「萬水千山總是情,我再拖會兒行不行」

聽說國內的小夥伴們final要來了?想必複習計劃的flag已經插滿全身了吧!乛?乛

不過,坦白跟我講,現在的你......

書看了嗎?題刷了嗎?難點懂了嗎?重點背了嗎?

是不是一切都還沒有開始,但是卻堅信「不驕不躁,現在還早,先去玩會兒,一會兒就好」?

我為啥會知道?搞笑,我也是拖延症晚期啊這麼博學多識,怎麼可能不知道?

不過,今天的我已經不願意拖延了!這篇稿我一定要發出去!

你還不趕緊上車,跟我一起擺脫拖延症?讓我們為了學習、為了工作、為了愛情,一起來看看:

哪四個因素導致了我們的拖延?

克服拖延症的幾大要素是什麼?

什麼是延遲敏感性?

拖延症跟「自我效能」有什麼關係?

擺脫拖延症的核心是什麼?

1.哪些因素和拖延症有關?

一個公式四個因素

心理學家對「拖延症」的定義通俗易懂——一個人的不理性,使得要開始的事情遲遲不開始,應完成的事情久久未完成(Beswick & Mann, 1994; Ferrari, 1993a; Lay & Silverman, 1996; Milgram, 1991; Silver & Sabini, 1981;Akerlof, 1991; Burka & Yuen, 1983; Ellis & Knaus, 1977)。

先劃個重點:不理性。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理性:你本要做事情A,但鍋(事情B)從天上降。然而,事情B並不簡單,甚至是十萬火急。所以你決定推遲A,先做B。這,就不是拖延症。

但是!如果事情A的利益高於一切,你不僅不想做,甚至還通過做別的事來麻痹自己(我知道你中槍了),這就是拖延症啦!

另外,拖延症的形式可遠不止於此,它還包括一些有關長期計劃的行為,比如年輕時有沒有為養老生活存足夠的錢。天吶,我跟拖延症這日子沒法兒過了!離!........不掉了。

那, 哪些因素和拖延症有關呢?

下面這個TMT(Temporal Motivation Theory)公式就能給出最全面的答案(Steel & Ko¨nig, 2006)!

PS:這個公式也是「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和 「雙曲貼現( hyperbolic discounting)」的合體~(前面兩個詞你不懂也沒關係)

知道你沒看懂公式!來來來,搬好小板凳聽我解釋~

先看等號左邊,「效用(Utility)」指我們對事情想做的程度從公式可以看出,拖延症和效用成反比——一件事的「效用」越高,我們就越可能做;我們越拖延的事,它「效用」就越低。

而等號右邊分子中的E代表「期望 (Expectancy)」, 指我們對做好一件事情的信心有多大

V代表「價值(Value)」,指我們對一個任務或事件價值的評估。比如,這件事重不重要(importance)?對我們有沒有用(usesefulness)?我們喜不喜歡做(enjoyment)?做這件事的成本大不大(cost)?······

分母中的Γ代表「延遲敏感性(Sensitivity to Delay)」,指面對外界五花八門的誘惑,我們的反應程度。這個是有個體差異滴~有的人就禁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Γ越小);而有的人我就不揭穿了(噓,他們Γ很大)。

分母中的D代表「推遲的時間(Delay)」,指任務對我們產生獎勵或正向作用時所需要的時長。通常呢,一件事情對我們的回報越遙遠(時間D越長,值越大),我們就越不容易感受到它對我們的意義,我們想做這件事的動力就會越小!

假如,少吃一頓飯,身體立馬瘦兩斤,這時D值就小(獎勵的時間快,推遲的時間短),效用值(Utility)就會較大,那麼我們想做這件事的動力自然就高啦~(要是我身體有這個獎勵速度,我還擔心個什麼體重)

2.克服拖延症的關鍵要素

和公式變數一一對應的具體成因

不過我還是很困惑,我們究竟為何會身患拖延症晚期呢?具體是什麼影響了上面的那些因素?

正好,科學家Steel(2007)對近幾十年來「拖延症」的相關成因做了一項大規模研究,算是搞明白了拖延症的形成。

他發現了一些剛好和上述TMT公式中的變數,一一對應的成因,而這些成因也是我們克服拖延症的關鍵:

期望 (Expectancy)最相關的因素——自我效能

簡單來說,自我效能就是我們對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心有多大。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內心害怕失敗,就說明你自我效能比較低哦。

嘿嘿,因為害怕失敗 or 老是認為自己不能完美carry任務而遲遲不肯開工的小夥伴們,舉個爪吧!

價值(Value)最相關的三個因素:

延遲敏感性(Sensitivity to Delay)相關的因素:

說到這個延遲敏感性,我們可以這麼理解:

易受外界干擾 = 易分心/衝動 = 延遲敏感性強 = 易拖延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拖延症患者深愛選擇短期利益,而不是長期收益。

哦對了,年齡也是影響延遲敏感性(Sensitivity to Delay)的一大因素,通常年齡越大,我們他們就越不容易拖延。

原來我愛拖延是因為我年輕啊 (????),來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時光。

推遲的時間(Delay)相關的三大因素:

「推遲的時間」其核心在於完成任務和現在有一段時間,所以計劃能力就在這裡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計劃能力強嘛,就是擅長設置目標(Locke & Latham, 1990),擅長了解自己採取行動時的困難(Oettingen, 1996),並擁有良好的習慣以防自己偷懶(Bargh & Barndollar, 1996)。

而意圖-行動不一致的核心嘛,就是常立flag,但永遠做不到:

3.如何克服拖延症?

將外在表現與自我價值分開是關鍵

那拖延症到底咋整啊???

現在,我們就從上述這些因素出發,來找克服拖延症的有效辦法。

不多說,先上總結圖!

期望 (Expectancy)方面入手

最主要當然是提高自我效能啦~ 提高自信的關鍵呢,就是知道自己為什麼不自信。完美主義,而且是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很有可能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在拖延症上簡直就是一個矛盾體:提出不現實的高要求→無法實現→自我責備 + 自我懷疑→拖延

很多「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都擁有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這篇文章到底什麼樣的人能真正從失敗中受益?| Fixed Mindset V.S. Growth Mindset,我們解釋過這種思維模式啦)」。他們相信:自我價值=能力(IQ)=表現。

因此他們對犯錯,失敗極為在意,好像一次失敗就能否定他們的自我價值。當自己的期望和表現不能match的時候,他們就很有可能覺得自己是個loser。(真的是很嚴格了,單純就是懶的我躲在角落瑟瑟發抖)

嗯哼!在此,我們給出完美主義者的拖延症治療方案:

1)降低自己的期望。這是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事情!完成要比完美更重要,Done better than never,早點做完早點改進,不開始做,可連改進的機會都沒有啊!

2)學會運用「榜樣的力量(modling)」(Bandura,1997)。俗話說,別人家的孩子才是我行(不想)動(挨打)的唯一動力。周圍人的成功,會刺激我們對成功的渴望和自信。emmm,要是你周圍的人都是拖延症,那你自求多福吧。

3)「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Bandura,1997),也就是提升技能,增強自信,減少拖延!當然,這種技能,得是對完成任務有用的專門技術。

4)大化小,小化了。在此,我們強烈安利大家,將一個大的目標切分為幾個小的階段性目標,通過完成小目標來提高獲得成就感的頻率,增加我們完成任務的自信,讓成功成為成功之母!

此外,實現小目標還是一個改變任務價值的過程(下面會講~),並且,幾乎所有研究拖延症的科學家都推崇一點——通過創造短期目標來幫助實現更大、更長期的目標。

PS:給那些小的中間目標設定最後期限還能讓事情顯得更加緊迫哦~

5)將「固定型思維模式」轉化為「成長型思維模式」。這樣一來,我們就能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不完美——它是提升自我、學習新知的動力,才不是你致命的軟肋。

從價值(Value)方面入手

說到價值方面,我們的治療處方簡單粗暴——增強任務對我們的吸引,提升我們對成功的渴望:

1)「習得性勤奮(learned industriousness)」(Eisenberger,1992)——當前的努力,對隨後的努力程度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剛剛開始,還是即將結束,你的每一份努力都會讓你對完成目標更有動力!因為投入意味著成本,成本意味著代價,代價越大,人們就越難以放棄。

上面的「大化小,小化了」只是習得性勤奮的應用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小目標被完成後,我們的努力就轉化為一種即時的內在獎勵,一種成就感,與外在結果無關。

就像減肥一樣,即使最終體重沒變,堅持鍛煉的成就感仍能帶給你快樂。

這個過程超級重要!因為這樣一來,我們會更關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更在乎的是我們今天有沒有堅持鍛煉,而不是體重有沒有減少。

而這個過程也是將自我價值同外在表現切斷聯繫的一個關鍵所在,將外在表現與自我價值區分開來,是將我們從拖延的泥沼中拉出來的核心理念。

2)「融合(fusing)」(Murray,1938):一項長期任務 + 一件能獲得當下滿足的事情 = 增強我們完成任務的渴望。

舉個,小組自習和個人自習選啥呢?如果你一個人學習時,玩手機、玩指甲、玩頭髮甚至玩空氣,那你肯定要選小組自習啊!將複習(長期目標)與小夥伴的歡樂互動(當下的社交滿足)「融合」起來,試問:還有什麼能比複習更快樂呢?

答:當然是與小夥伴的歡樂互動啊!(??? ? ???)

從「延遲敏感性(Sensitivity to Delay)」方面入手

易分心?易衝動?自控力還差?感覺拖延症沒救了?

誰說的!我們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改變環境,隔離外在誘惑,就專治此類拖延症!

具體藥方如下:

1)設置你的物理環境。該遠離手機的遠離手機,該去圖書館的去圖書館...

2)選擇與正確的人工作學習。選擇性屏蔽對你產生負面影響的人,找和你互補的人合作,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找到合適的人。

3)把你80%的時間花在你認為重要的事情上,對不必要的事情說不。

第三點很重要,因為拖延者往往對事情抱有高期待,心懷偉大理想,相信自己能做好所!有!事!情!可計劃不可能趕得上變化,一旦時間被過度佔據,拖延者就會心安理得地把「大、重、難」的事務推後,選擇先做瑣碎的事情。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我們一定要說「不」!

從「推遲的時間(Delay)」方面入手

這個方面的核心在於:將我們的計劃和行為保持一致。

據說,一個任務需要做決定的點越多,拖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那我們不如乾脆利落,直接培養一個習慣!減少必須做決定的次數,有效防止我們被困在做決定的泥沼中。

舉個,你可以設定一個例行時間。每天(或每周)設定一個固定時間來料理日常瑣事;設定一個跟朋友、訓練師一起鍛煉身體的例行時間,這樣每次當你考慮是否要出一身汗的時候,你就不會思前想後,猶豫不決。

哼哼,以上方法我全學會了!今天這稿我交定了!那你是不是也對final信心滿滿了呢?!(??????)??

GIF

到底什麼樣的人能真正從失敗中受益?

時間觀如何影響著我們?

References: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isenberger, R. (1992). Learned industriousn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99, 248–267.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argh, J. A., & Barndollar, K. (1996). Automaticity in action: The uncon- scious as repository of chronic goals and motives. In P. M. Gollwitzer & J. A. Bar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action: Linking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to behavior (pp. 457–481).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Oettingen, G. (1996). Positive fantasy and motivation. In P. M. Gollwitzer & J. A. Bar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action: Linking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to behavior (pp. 236–259).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Locke, E. A., & Latham, G. P. (1990). A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ilver, M., & Sabini, J. (1981). Procrastinating.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11, 207–221.

Ellis, A., & Knaus, W. J. (1977).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 New York: Signet Books.

Lay, C. H., & Silverman, S. (1996). Trait procrastination, anxiety, and dilatory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61–67.

Burka, J. B., & Yuen, L. M. (1983).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Akerlof, G. A. (1991). Procrastination and obedi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2), 1–19.

Ferrari, J. R. (1993a). Christmas and procrastination: Explaining lack of diligence at a 「real-world」 task deadlin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4, 25–33.

Beswick, G., & Mann, L. (1994). State orientation and procrastination. In J. Kuhl & J. Beckmann (Eds.), Volition and personality: 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pp. 391–396). Gottingen, Germany: Hogrefe & Huber.

Steel, P. (2007).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1), 65.

Steel, P., & Ko¨nig, C. J. (2006). Integrating theories of motivation. Acad- 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1, 889–913.

作者|設計:OhOh 不是不來客 psycho CCCCP

「制定計劃時為自己打call,執行計劃時為自己打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聖托里尼—愛情海
特斯拉Model3訂單取消率之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