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特色菜蒜泥白肉

滿族特色菜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

彭忠富/文

蒜泥白肉香辣鮮美,蒜味濃厚,肥而不膩,屬於經典冷盤。其老祖宗是「白肉」,最早見於宋代盂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耐得翁的《都城紀勝》等書,但發源地卻是在滿族同胞聚居之地滿洲。

袁枚《隨園食單》說白片肉「此是北人擅長之菜」,「割法雖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參、橫斜碎雜為佳,與聖人割不正不食一語截然相反。其豬身肉之名目甚多,滿洲跳神肉最妙。」袁枚說滿洲跳神肉是白肉中最好的。為什麼白肉又叫跳神肉呢?原來,滿族曾有一種傳統大禮叫做「跳神儀」,無論富貴士宦,其室內必供奉神牌,敬神,祭祖。春秋擇日致祭之後,接著就吃跳神肉。這種跳神肉,「肉皆白煮,例不準加鹽醬,甚嫩美。」其吃法乃「自片自食。」「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紙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

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在整理他父親李化楠宦遊江南時收集的烹飪資料手稿時,也將江浙一帶的「白煮肉法」載入了《醒園錄》之中。晚清時,「白肉」「椿芽白肉」則可以在傅崇榘《成都通覽》所記成都街市餐館食品中看到。可見白肉做法的流傳路線是從東北、中原、江南一路南移,最終來到四川,這也說明飲食也是一種互相交融的文化,而川菜可謂博採眾家之長。

明末張獻忠殘殺四川人,幾乎把四川人殺光。滿洲軍隊進川,邀請各地人重新建設新四川。所以四川的飲食及其他很多民俗,都是滿洲式的。

四川人在白肉的烹飪基礎上加以蒜泥調味,不僅使白肉更好吃了,而且營養價值也更高。然而,並不是任何一個主婦都能做出地道的蒜泥白肉來,要麼肥膩難以下咽,要麼淡而無味,總之跟飯店裡的蒜泥白肉相差甚遠。會者不難,關鍵是要掌握做這道菜的技巧。主料自然是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肥瘦比例相等,太肥吃起來太膩,不好吃;太瘦吃起來很柴,塞牙齒。用大火把水燒開,把五花肉放到鍋里煮。接著放入適量蔥結、八角、姜塊、料酒和鹽巴。開水下鍋,把蛋白質鎖在裡面,肉吃起來更加香甜;冷水下鍋,主要是喝湯,讓蛋白質融在湯裡面,這樣湯味濃郁。500 g肉需要煮10 min,敞開煮,不需要放鍋蓋。加料、開蓋煮肉這一步,同時完成了焯水、腌制、去腥、提味,一步到位。10 min後,將筷子捅進肉里再取出來,如果不流血水,說明五花肉已經熟了。

把五花肉取出來,馬上放在冰水裡浸泡5 min,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五花肉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之後,會變得更加脆口彈牙,也便於切片。否則就得自然涼透,這樣會耽擱不少時間。切片時越薄越好,大約2 mm左右最為合適,便於肉片跟醬汁充分混合進味,口感更好。根據肉片長度,將黃瓜切成段,同樣切成2 mm左右的片狀,用肉片包住黃瓜片,一片黃瓜配一片白肉,也算葷素搭配吧。蘸著蒜泥醬汁送入口,就算多吃都不怕膩。此菜要求選料精,火候適宜,刀工好,佐料香,熱片冷吃。食時用筷拌合,一股醬油、辣椒油和大蒜組合的香味直撲鼻端,使人食慾大振。

蒜泥白肉需要注意,蒜泥不是在案板上用菜刀拍出來的,那是蒜粒。蒜泥是在擂盅里搗出來的,10顆大蒜去皮,在擂盅里反覆搗成泥為止,這樣蒜味會更加濃郁。將蒜泥、辣椒油、陳醋、生抽混合,這就是醬汁了。淋在白肉上也好,用白肉蘸醬汁吃也可。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洲人隨身攜帶什麼?
1944年未被日本佔領的蔣統區老照片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