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芯上那些「妖艷」的紅寶石,你了解多少?
對各位喜歡腕錶的朋友來說,機芯中使用的寶石軸承,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人造紅寶石身姿「妖艷」的點綴在機芯中,承擔著它們的使命。那麼關於這些「妖艷」的紅寶石軸承,你又了解多少呢?
在鐘錶誕生之初及以後的一段時間裡面,製表業是沒有紅寶石軸承技術的,那時候機芯擒縱機構、擺陀以及行輪系中各齒輪的旋轉軸,都是直接與黃銅材質的主夾板或夾板相連接的。缺點顯而易見:容易磨損,空氣中的灰塵容易入侵到機芯內部。手錶機芯是非常精密的部件,長期的灰塵堆積會對其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直到今天製表業對防塵都有著特別高的要求。
既然出現了問題,肯定就有人想要解決。1704年,來自瑞士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同時也是光學儀器商的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發明了一種技術,可以精準寶石鑽孔,並製作了史上首枚擺輪軸使用天然紅寶石的時計。作為一名商人,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來到當時的製表中心倫敦,希望為自己的發明搞到一張「皇家特許狀」,不過當局錯誤的認為紅寶石軸承技術已經有人在用,並沒有給他。但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的奔走和推廣仍讓紅寶石軸承技術在英國普及開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使用的寶石並不局限於紅寶石,而是有鑽石、藍寶石、石榴石等。
使用天然紅寶石軸承的時計都非常昂貴,一方面是因為天然寶石本身價格昂貴,二是因為在天然紅寶石軸眼製造過程中,高達90%的天然紅寶石因為瑕疵或者加工中的問題被廢掉了,三是該技術的人工成本也不低。因此當時僅有高端鐘錶才會使用該技術。
因為天然紅寶石的瑕疵問題,因此還是有磨損問題,而且天然寶石的大小無法確定,因此聰明的匠人發明了黃金套筒,天然紅寶石軸承的裝配和更換變得更加便捷。而紅寶石和它的黃金寶座交相輝映,把機芯的美感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如今我們能在朗格等一些德國高級製表中看到這項華麗的裝置,其美學價值遠遠大於技術價值。
寶石軸承過於昂貴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Pierre Victor Louis de Verneuil發明出了火焰熔融法,使人造紅寶石成為可能。又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 Verneuil終於在1904年生產出了人造紅寶石,並可大批量生產。人造紅寶石在外觀、成分以及硬度方面都與天然的紅寶石相同,甚至由於不含有任何雜質,人造紅寶石比普通的天然紅寶石還要更加耐磨。從1940年開始,人造紅寶石開始在整個製表行業內普及開來。該法一直沿用到現代,至今仍是世界生產人造寶石的主要方法,人稱「維爾納葉法」
合成的紅藍寶石是從熔體中結晶而來的, 其主要成分均為Al2O3, 在合成時加入微量的Cr, 則呈現紅色, 即合成紅寶石; 如果加入微量的Ti, 則就成為合成藍寶石,是無色透明的。目前製表業中,採用無色透明寶石軸眼的只有德國的Moritz Grossmann,走的是清純路線。
那麼機芯中的紅寶石是越多越好嗎?這裡有一個專業術語——鑽數。鑽數是機芯的重要技術參數之一,雖然不能太少,但也不是越多越好,通常在17到25之間。太低不免讓人懷疑做工,太多也不代表機芯的質量更好。這是因為一隻普通基礎機芯中的紅寶石數量,有其適應機械原理、視覺效果等各方面的指標的「標準配置」。鑽數一般都是單數,這是因為擒縱系統中的的圓盤釘為單個,其他的紅寶石基本上都是成對出現的。曾經有美國人推出過100鑽的機芯,除了作為噱頭,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更有甚者,還出現過200多鑽的機芯。
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紅寶石軸承並不是機械錶的專利,一些石英機芯中也有,只是石英機芯因為自身結構關係,不需要太多的紅寶石。所以,通常石英機芯中的紅寶石數量,遠低於機械機芯。
※來自東瀛的深藍,大海般的洶湧澎湃!
※家之Mido.喜歡美度,緣起父親的指揮官8298
TAG:腕錶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