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文化與現代兒童教育

傳統文化與現代兒童教育

引子

孩子的心靈最美,何須美化?

昨晚一位讀者給我留言,問我他家小孩現在讀《三字經》《弟子規》這樣的書好不好?我翻了翻自己寫的文章,才發現這位讀者是看了我那篇《痛斥「偽國學」,歷史傳統已疼到不能呼吸》之後有所觸動才這麼問我的。我思考再三,最後回復了他幾句話:「可以讀,但要有選擇性的去讀。但考慮到小孩子的人生閱歷與知識累積程度,他們很有可能無法對那些傳統文化中的所有內容都能進行科學的辯證及有選擇的吸收,也許一句老古話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價值觀。」今天早上到現在為止,我一直對這個問題耿耿於懷放不下來,上面那段回復讀者的話看似乖巧嚴謹,其實與一般的雞湯文章毫無區別。因為我明白,就連很多父母包括我本人,都無法保證自己具備了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思辨及有選擇性吸收的水平,又怎麼能這樣去要求孩子呢?為此,我覺得有必要再寫一篇文章,談談傳統文化與孩子教育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科學地運用傳統文化來幫助孩子在思想上健康的成長。

傳統文化的人性

作為一個父母,希望孩子成才是一種基本人性。沒有哪一位父母是有意識的想把自己的子女往坑裡帶的,但是受制於個人的能力,文化水平和其他外部環境的影響,一些好的想法放到孩子身上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於是我們困惑了,是孩子朽木不可雕嗎?還是我們自己就是塊朽木?很多家長在社會風氣的引導下,也開始意識到傳統文化對孩子成長有著一定的作用。於是像我剛才提到的那位讀者一樣,購買了部分古典文化思想類書籍給孩子們讀,當孩子們搖頭晃腦流利的背誦出那些名言名句時,家長們陶醉在孩子們聰明好學的成長狀態下沾沾自喜,憧憬著眼前孩子的未來。

聖人也是人

什麼是傳統文化的人性魅力?傳統文化是古人搗鼓出來的,是古人在社會生活與生產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也是古人智慧和靈感的升華。他們光輝燦爛博大精深,一個現代人即使窮極一生也只能了解其中的一部分。或許正是因為他具備的這個特質,讓很多人為之著迷與瘋狂。自原始社會末期開始直到現在,幾千年積累起的傳統文化如浩瀚星河,其中包含著對宇宙生命的哲學思辨,對社會人性的底部探究,對藝術思想的執著追求,但這些看似高深的文化體系其實都可以追溯到他們源流,即他們都來自於人性,來自於人類對外部及自身的初步認知及深入思考。所以,傳統文化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廟堂禱文,也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傳說,他真真切切的伴隨著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盛衰興替一直延續到今天。俗語說的「要做事,先做人」不就正是傳統文化中對人性思辨的閃光一點嗎?

傳統文化的魔性

與其說傳統文化有魔性,不如說是人的魔性在影響著文化。大人與小孩都有人性與魔性。這個魔不是神魔鬼怪的魔,而是我們無法捉摸無法用理性去控制的人性。傳統文化中那些相對矛盾的思想正是人性與魔性。《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卻說:「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人生下來就帶著惡念,你讓孩子去讀哪個?一個理解並接受了性本善思想的孩子與一個接受了性本惡思想的孩子以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會發生什麼樣的碰撞呢?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讓孩子把兩本書都讀一遍,都理解吸收了不就好了么?」當然可以,前提是你的孩子得具備超越常人的智慧和理解能力,他能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變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十二個字,大人理解嗎?

我們把角色更換一下,如果是你來讀《三字經》和《荀子》,讓你去理解性本善與性本惡這兩種看似對立矛盾的思想,你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我們這些大人還不是一樣被現實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磕碰的傷痕纍纍嗎?怎麼還能去要求孩子一定要有超越自己的能力呢?也許孩子在讀完這兩本書的時候抬起迷茫的雙眼望著你,來一句:「爸爸(媽媽),我讀完了,能帶我去吃冰激凌了嗎?」


你在幫忙還是幫倒忙?我們該如何為孩子選擇?

傳統文化的美,有其普遍的鑒賞價值和獨自領域內的小眾情趣。正如我以前文章中提到的,陽春白雪有之,下里巴人有之。作為父母,你不可能有這麼多精力去挑選那些值得孩子去吸收學習的內容,無論專業性或知識體量上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於是家長們便去新華書店挑那些在展示柜上被射燈照的華麗鮮艷的所謂《國學兒童讀物系列叢書書》《二十四史兒童讀本系列》《諸子百家全譯系列》等等。看上去是與傳統文化沾邊了,孩子讀了這些書好像肚子里真的有貨了。其實不然。一個孩子無論有多少知識都不如內心的強大來的更為有用,對他的影響更為深遠。我並不是說這些兒童普及讀本就一點用處都沒有,但這些讀本的內容真的能幫孩子養成強大的內心,我打個大大的問號!還是那個思維方式,我們把角色再更換一下,讓你去讀這些書,你的內心能強大一點嗎?

可憐天下父母心

強大的內心需要實力去支撐,孩子的實力在哪?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和技能掌握是三個重要的因素。我們如果不能為孩子做到以上三點,那麼至少要一點一點的去嘗試滿足孩子,家庭背景,看我文章的大部分跟我一樣都是小老百姓,往上翻幾代還是小老百姓。書香門第,豪門貴胄畢竟離我們太遠太遠,那麼教育呢?如果沒有辦法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接受精英教育,那基本的從幼兒園到大學你得保證讓他讀完吧,不能超過大多數至少也不能被大多數所超越。田忌賽馬算傳統文化里的小故事吧,咱活學活用一下。用下等馬對人家的上等馬,用中等馬對人家的下等馬,用自己的上等馬對人家的中等馬,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能讓孩子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獲得一點點優勢的可能呢?

孩子的三匹馬,對於小老百姓來不可能匹匹養的精養。大部分人在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上都差不多,只有技能掌握上有著明顯的差距。「男怕入錯行」也是傳統文化里的老思想,對現代人來講也有一定的實用性。小孩子你不可能讓他這麼早就去學習謀生技能,但一些興趣愛好還是可以培養的,將來走入社會或許能對他們有所幫助。哪怕找對象也多多少少有點加分。愛書法的去臨摹字帖,愛音樂的去挑樂器,愛詩詞的去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傳統文化里好的東西有的是,前提是你要摸准孩子這匹馬的性子和特質。蒙古馬耐力好你就別讓他衝鋒,大宛馬善衝鋒你別讓他去拉貨。我就遇到另外的一種情況,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鋼琴練到了十級,平時還要參加書畫班,英語加強版,基本天天還要去老師那鞏固複習白天學的課文。家長在跟我聊天的時候眉飛色舞,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可我不知道那個孩子的童年是不是也眉飛色舞呢?在滿足家長的虛榮與攀比心的同時,有沒有一不小心就壓垮了孩子最寶貴的童年呢?不努力是沒有收穫,盲目的努力未必就有收穫,耽誤孩子的美好童年為此買單的只是孩子自己。


傳統文化怪現象,被污染的聖潔殿堂。

我上面所說的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與他們年齡的對比可能比一些大人還要沉重。而其背後的罪魁禍首則是被利益驅動的社會潮流,一些本身來說非常好的傳統文化開始變味,被功利主義炒作引導人們去盲目追捧。「孟母三遷」講的是一個母親如何看重孩子的教育環境,不惜放棄優越的居住環境而多次搬家。而現在所謂的「學區房」就是利用這種傳統文化美德來炒作,拿傳統來消費屢見不鮮。還有那個「武大郎燒餅」也火了一陣,這個「武大郎」在文學作品裡是一個什麼形象呢?竟然被包裝成一種流行商品,形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一種品牌文化,試問那些小孩子在吃這種燒餅的時候問父母武大郎是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回答?

迷茫的兩代人

教育孩子與實際功利永遠是水火不容的,想著怎麼靠傳統文化去鑽營利潤就不可能把這種文化傳承的聖潔。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樣不能太功利,既要為孩子的未來做鋪墊同樣不能被功利心所蒙蔽。傳統文化是一種修養,是一種道德追求,是人類尋覓內心平靜時的一種方式。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在為孩子成長道路上披荊斬棘的同時也會因為方式不當而傷及自身。


結語

作為小老百姓,自己都不太了解傳統文化的我們,在讓小孩子接觸這些的時候是需要特別謹慎的。正如我上面所說,這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只能把傳統文化當一種興趣愛好去引導孩子接觸學習,而且盡量避免過早的接觸一些思想哲學類古典書籍,例如比較流行的《孫子兵法》《老子》《論語》一類書籍,這些古人思想一方面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能完全理解,另外斷章取義片面的現代解讀可能會誤導孩子。

獨闢蹊徑,廣闊天空。

與其這樣,何不去關注那些專業於藝術,文學,歷史或者像《茶經》《花經》之類更能提高孩子修養,技能的書籍呢?即實用又小眾,也許能為孩子的成長獨闢蹊徑呢?以上只是本人對傳統文化的淺薄理解,也是我對自家小孩在有關傳統文化教育上的一些認知。並不能作為大家參考的專業指導意見,這一點希望讀者加以謹慎體會與理解。我更期待與天下所有父母一起來探討這一問題,集思廣益,為孩子的成長添磚加瓦。

謝謝大家閱讀,向讀者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 的精彩文章:

華夏史前聚落、城邦的形成探討

TAG: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