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生活在哲學的凝視下——逃離「焦慮」的深淵

生活在哲學的凝視下——逃離「焦慮」的深淵

原來你也想很快樂

?

塞克提烏斯告訴我們,沉思的內容包括「你今天治癒了自身的什麼病患?抵制了自身的什麼弱點?你在哪方面顯示出有所進步?」

原文:《生活在哲學的凝視下》

The  cello  song

 The  Cello  Song

Steven  Sharp  Nelson 

00:00/03:16

如何看待自身和周遭的事物之間的關係,這應該是哲學改變生活方式的出發點。解讀哲學話語,從而促使個體自身由內而外發生轉化,最終達到徹底改變生活方式的目的,這並不是哲學理論向廉價心靈雞湯的淪落,而是我們在充滿喧囂、極易焦慮的當下利用經典重構有關「精神修鍊」法則的必然選擇。

契合這樣的使命,威廉·B·歐文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一書,分析了斯多葛哲學的深層內涵,並向我們展示了尋找、乃至擁有美好生活所必須具備的理解力、適應力和行動力。

理解自己

如何從憂傷中挖掘出快樂?

理解自己,既是如蘇格拉底而言對自我的一種「審視」,又不全然只是審視,它應當還有在掌握自己的心理、情緒、情感基礎上的包容和諒解、悅納和鼓勵。「審視」更傾向於理性的觀照,極有可能摻雜了公共倫理的要求、社會評價的制約,而「理解」,才能在更深層次上實現與自己的對話,從而更為貼切地為過往做出總結、對未來做出規劃。這是一種把自己當做「人」的做法,也是在一個科學和技術急速發展的時代里,最應具有卻相當欠缺的態度。

斯多葛主義者早已意識到,哲學中有重要的心理學成分,它幫助我們更全面深入地找到自己、獲得快樂。根據塞涅卡的說法,斯多葛主義者著重尋求的,就是使「大腦如何才能始終持續在安穩、良好的進程中,能對自己寬和,能夠樂觀地看待眼下的狀態」,然而實際的情形卻是消極想像和自我否定充斥了現代人的心靈。這種局面一定是壞事嗎?並非如此。要知道,霉運的打擊對於那些「只期望好運」的人來說,是最大的。或許,在平常生活中,讓美好期待和適度焦慮共同存在,恰好是保證狀態穩定的方法之一。

這種並存,是針對心理學家沙恩·弗雷德里克和喬治·洛溫斯坦提出的「享樂適應」理論的應對策略。人們習慣於既定狀態或既得利益,往往會產生乏味、無趣的感覺,作為這種感覺的延伸,又會構成新的慾望,如此反覆,當我們處在慾望的「跑步機」上時,不滿、厭倦甚至痛苦隨之而來。無論是對事物,還是對一段親密關係,習慣擁有都是阻止我們從中不斷獲得樂趣的重要阻力。僅靠壓抑慾望能使人們從不滿中解脫嗎?至少目前看來,收效甚微。斯多葛主義者認為,「消極想像」,更通俗一點說就是「想像失去」,是一個卓有成效的逆轉方式。就如同冰箱的冷凍室封存食物也有一個期限,我們所面對的命運和人事,也並非一成不變,任何享受都有完結的一天,任何苦難也都有死亡的時候。

哲學並不是唯一一種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獲取平靜安寧的途徑,且不提佛教特別是禪宗、道教、基督教對人本性的認知和教化,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就非常強調君子「不惑,不憂,不懼」的心理狀態,而通俗意義上的快樂——知足常樂,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

適應他者

如何與外部世界共同存在?

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與人打交道?這個難題涉及的不只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技巧,更多地反映了哲學世界關於「我」與「在我之外的一切」的種種爭論:我的生存只是我自己的嗎?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指出:「他人並不等於說除我以外的全部餘數,而這個我則是這餘數中兀然突立的;他人多半倒是我們本身與之無別、我們也在其中的那些人……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世就是與他人共同在世。」「他者」構成了我們回看自己所在的世界,那麼如何適應這個外部世界,則是斯多葛主義哲學家既長久又艱難的思考。

只要生存在世,就一定需要與其他生存者打交道,然而這種交往,並不總是愉快、積極的。簡單的迴避,無法幫助我們徹底逃離不快,尤其是在面對無處可逃的境地時。

以對象的性質來劃分,人的社會交往至少涉及「你可以選擇的」和「你不可以選擇的」兩類人群,前者可能是朋友,後者則是基於共同利益而出現的人。對此,斯多葛主義者提醒我們,獨處時我們所形成的「特定的性格和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與他人進行交往時的狀態。

某種意義上,這似乎剛好與海德格爾的「無別」說法相一致,我們如何假想他人、如何圖謀對方,既是對自己的定位,同時也引來了對方同等程度的傷害。這就是愛比克泰德所說的:「記住,侮辱你的不是那個辱罵或打擊你的人,而是你認為他們正在侮辱你的這種判斷」,交往關係,其實是互相映射的結果。我們處在看似客觀的、共同的世界,同時每一個人的外部世界又無法不受到自己行動的影響。

明白這個道理意味著可以改變世界嗎?斯多葛主義者沒有這麼樂觀,他們反而認為:儘管改變他人是可能的,但是當我們與他們相處時,告訴自己他們天生就是這樣行事作為的,可以使自己少些苦惱。不管是將微小的苦痛放到廣闊的宇宙背景中重新體認,還是拒絕像自己討厭的人那樣行事,既不吹噓亦不貶損,既不敏感亦不衝動,我們需謹記的,不過就是世界之大,理應採納不同的價值觀。

行在此刻

像最後的時刻一樣

人首先在行動中生存。行動既需要方向,同時要能付出努力。塞涅卡這樣說過:「我們應該這樣生活,彷彿此時此刻就是我們的最後時刻。」一定層面上,像在生命的最後一天那樣活著,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如同法國電影《餘生的第一天》中展現的那樣,然而我們又無意於煽動世人一定要在領悟分離與死亡之後才明白「生之太美」。在恆常的處境下重返日常生活,回歸一個真實的、此在的世界,才是生活哲學的目的。聽起來,這似乎是一種「反哲學」的表述,然而,與實踐相結合的哲學話語,其最大的作用正在於能夠指導行動。

從行動的方向上看,人們應當把行動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物上而非相反,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沒有價值的追求上,從而錯過了人生的其他可能。行動不是簡單地等同於工作,藉由工作滿足的慾望甚至可能吞噬一個普通人。斯多葛哲學家們提倡的是如何更好地應對羞辱、悲傷、衰老,坦然地面對聲名與誘惑。

吾日三省吾身,我們應當在沉思中確定行動的方向。塞克提烏斯告訴我們,沉思的內容包括「你今天治癒了自身的什麼病患?抵制了自身的什麼弱點?你在哪方面顯示出有所進步?」 當然,是否有意識地進行了「消極想像」也是沉思的必備條目。這需要我們每個人儘力做到,身處日常生活中,既扮演參與者,又能變為旁觀者。

沉思的作用並不指向沉溺過往,最重要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到未來,幫助我們減輕焦慮,釋懷過去,把心力聚焦於生命中能夠控制的事物上。我們從馬可·奧勒留的言論中學會取捨,從愛比克泰德那裡學會如何在有限的生活中獲得更大的滿足,這些實踐技巧和生活忠告,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高度的適用性和神奇的指導性。

確定行動的方向帶來行動的能力,這是一種一以貫之踐行的決心和毅力,更是一種行在此刻的迫切和追求。如同愛比克泰德所言,「踐行斯多葛主義就像是為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而進行訓練,但是兩者間卻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我們為之訓練的奧林匹克競賽是在將來的某一天進行的,而我們生活的競賽現在已經開始了」。採納一種人生哲學,只是讓生活變得美好的起點,充滿意志力的踐行,才能完成最終的蛻變。

假使哲學只能進行理論的或歷史的研究,由其產生的則只能是哲學的研究者,通常是哲學系的學者,那麼對普通人而言,對那些不從事哲學研究的人來說,哲學還剩什麼?如果用斯多葛主義做一個概括,那應當是「為人生的哲學」,這正是與理論的、歷史的哲學並駕齊驅的、面對哲學的一種實踐方式,也是這本書的作者所主要探討的。可以說,假若你想從一本哲學書籍的閱讀中獲得避免消極情感的技能、獲得確立人生目標並為之努力的方法,那麼,《像哲學家一樣生活》庶幾為你提供最誠摯有效的幫助。

青年學者

吳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石家莊鐵道大學文法學院講師。多次在《社會科學報》《文匯報》上發表文章,涉及文學、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評、時評、隨筆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別再分不清楚了,陰曆、陽曆、農曆區別在這……
網路曾經的「棄兒」,現在的老人群體玩的比青年人還溜!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