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腳型每年都會改變!是時候給腳和鞋子做個「年檢」了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作家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醫生說,萬里路很長,遠方很美。但如果鞋不合腳,你可能哪都去不了。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腳也在發生變化。如果一雙鞋穿好幾年都不換,不僅走路不舒服,還容易引發一些健康問題。是時候給自己的鞋和腳做個「年檢」了。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權威專家,為你揭露鞋和腳背後的健康真相。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胡懿郃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老年醫療保健分會委員 李國東
你的腳每年都在變
中老年人群的足底肌肉和韌帶會發生退行性變化,足弓彈性喪失,發展為平足,同時肌腱和韌帶連接微小的骨頭失去彈性,腳會變得更長更寬。尤其是身材較胖、腳及踝關節浮腫,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更容易出現上述情況。
一般,老人的腳會比以前大一碼。如果按照原來的尺碼選鞋,或者沒有定期按照腳型變化換新鞋,容易造成腳底疼痛、磨腳、走路不穩等問題。
3步給腳做個「年檢」
定期檢查自己的雙腳狀況,不僅能保證鞋子合腳、護腳,更能及時發現一些健康問題。
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腳長、寬
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腳長、腳寬,確定腳的實際大小,方便找到最合適的鞋子尺碼。
腳長:腳後跟頂在垂直物(比如牆、厚書)上,將軟尺零點頂到這個垂直物,腳直接踩在尺上測量即可。
腳寬:前腳掌外側最大位置的長度,測量時腳不要用力著地。
觀察腳趾長度變化
如果第二個腳趾比第一趾長,患拇囊炎的風險會增加。拇囊炎雖然不影響正常行走,但可能導致疼痛。如果有這類問題,應按骨科醫生建議換雙新鞋。
觀察下肢是否腫脹、疼痛
如果下肢疼痛發冷,伴間歇性跛行,排除「老寒腿」後,需要提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如果腳踝內側、雙下肢、腰骶部出現腫脹,要警惕是否被腎病盯上,及時去醫院檢查。
一雙鞋透露的健康真相
對於一雙穿舊了的鞋子,你要做的不是扔掉,而是仔細檢查鞋子的狀況。因為鞋子不僅是保護雙腳的工具,也是反映身體健康的鏡子。
1
檢查鞋磨損情況
鞋中間內側及鞋幫出現鬆弛或磨損,說明內側足弓塌陷。
鞋底前1/3處磨損嚴重,說明老人習慣踮腳走路,可能存在跟腱或小腿腓腸肌腱膜攣縮等情況。
鞋前面磨損厲害,說明行走方式正確,因為腳掌彈性好,腳掌落地對人體衝擊力小。
因此,無論跑步還是行走,都建議前腳掌落地,以緩衝地面對人體的衝擊力,保護關節。
2
檢查鞋口
如果鞋口過於寬鬆,會影響鞋對腳的包裹性。穿這樣的鞋子容易崴腳,導致軟組織損傷或踝骨骨折。
根據腳型選雙合適的鞋
人的一生大約要走4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5圈。走路時,腳部所支撐的重量大概是體重的1~2倍,慢跑時會增加到3倍,劇烈運動則高達6倍以上。因此,一雙合適的鞋對護腳至關重要。
人的腳型大致分四類:正常足、扁平足、弓形足、內外八字足,不同腳型選購重點有所區別。
正常足
鞋頭寬點
正常足走路或跑步時,是後腳掌外側先著地,當腳到達足平位置時,重力逐漸傳到前腳掌,跖骨和大拇趾骨會均勻地緩衝掉大部分落地衝擊力。因此,鞋子磨損區域比較平均。
從臨床上看,正常足的人腳趾相對粗短、腳板也較寬,這種腳型的人建議選擇鞋頭寬一些的鞋,會給腳掌造成擠壓感,行走、久站都不會太累。
弓形足
彈性厚底
弓形足腳後跟落地時腳呈弓形,由於腳後部外翻有限,落地衝擊力比較大,其主要磨損區在鞋子外側。
而且,由於足弓高,當重力轉移到前腳掌時,腳的側面沒有正常腳型柔軟,緩衝能力較差,走久了容易造成膝蓋、髖關節疼痛等不適,腳掌上還會出現老繭、雞眼。
因此,弓形足的人應選擇彈性厚底、有氣墊的鞋子,以削減壓力。
扁平足
帶2~3厘米後跟
扁平足走路時,腳底會過度向內旋轉,由於頻繁擠壓,走多了會造成小腿、腳踝等部位酸痛,其主要磨損區在鞋子內側。
因此,扁平足最好挑後跟有2~3厘米高或內側足弓處有較硬材質的鞋子,能支撐腳底,達到整體平衡。
八字足
硬底鞋
此外,走路內外八字的人,腳跟大多外傾或內傾,穿軟底鞋不僅難以達到糾正和限制作用,還可能造成腳變形或因不穩定而引發疼痛、勞損,使腳「撇」得更厲害。
建議八字腳最好穿足跟或足弓處材質較硬的鞋子,別買軟底鞋。
挑選鞋子時,還有幾點需要注意:
腳趾前留出1厘米空間方便活動。
鞋中段韌度適中,不易崴腳。挑鞋時可用手扭轉觀察,扭不動或可以扭成「麻花」狀都不行。
鞋跟要有一定硬度,至少2~3厘米高,有助於分散腳底壓力。
覺得文章不錯?別忘給生命君點個贊
本期編輯:劉暢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