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滴滴順風車:今天你換頭像了嗎?前沿觀察

滴滴順風車:今天你換頭像了嗎?前沿觀察

2018年對滴滴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在經歷了市場爭奪戰、滴滴司機性騷擾、滴滴司機打人等事件後,5月6日又發生了乘客在使用滴滴順風車的過程中遇害的事件。一時間,滴滴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其中順風車也當仁不讓的成為輿論的中心點,並成功在朋友圈掀起了一波秀以中年「猛男」或「土味」大叔作為滴滴頭像的熱潮。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滴滴的順風車。

GIF

滴滴順風車:社交出行

滴滴順風車是繼"滴滴打車"、"滴滴專車"、滴滴企業出行服務後在移動出行領域推出的第四款產品。它從誕生之初就與滴滴旗下其他出行產品有所不同,因為它「不以盈利為目的,主張資源共享」。2016年6月,滴滴順風車披露了運營一周年的成績單:平台共運送2億人次出行,總行駛里程達到29.96億公里,使用乘客數突破3000萬人,覆蓋城市已經達到343個,這一系列數據都表明了滴滴順風車搶奪市場的成功。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滴滴為了鞏固其在順風車的地位,做了一系列努力,其中最矚目的就是將社交與拼車結合,所謂「社交出行」由此誕生。

2016年9月,滴滴順風車上線了新版本,乘客可以設置常用路線,可主動選擇車主;車主可以設置自動接單、主動邀請乘客共乘,以及新增車主乘客相互關注等功能。在滴滴順風車的行程結束後,車主和乘客還可以在APP端的評價頁面中選擇滴滴預先設定好的「這個美女不一般」、「直男」、「美女晚上約嗎」等「印象標籤」來評價對方。甚至為了踐行這一產品調性,滴滴還曾建議乘客坐副駕駛,因為這樣「顯得更禮貌」。

顯然,滴滴是看好順風車與社交相結合的思路的。

直到今年5月,空姐遇害事件猶如一顆子彈打破了社交出行的美好氛圍,滴滴的順風車成為眾矢之的,人們紛紛譴責社交出行的弊端。在事件過去的第十天,滴滴宣布對順風車進行整改,將備受輿論關注的順風車用戶標籤和車主評價功能全部下線,車主每次接單前需進行人臉識別,最大限度杜絕私換賬號的可能性。在繼續評估夜間順風車合乘雙方安全保障可行性的同時,順風車暫停接受22點-6點期間出發的訂單。

由此,滴滴的社交出行策略被迫中斷。可是,在事件熱潮過去之後,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社交出行是否應該存在?這起事件的鍋是否應該社交出行來背?

對社交出行說NO

GIF

有部分觀點是反對社交出行的,尤其是在發生了一系列違法事件如搶劫、性騷擾、殺人事件之後,這種觀點更是成為了主流。總結下來主要有兩種理由反對:首先是乘客與司機之間的不對等關係。

和諧社交的基礎是雙方的平等關係,而在一輛車如此狹小的空間里,乘客和司機是處於不平等的關係:車是司機的,車輛的掌控也是司機,而乘客上車後就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權。在這種不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社交關係本身也是不平等,也存在很大的隱患。

其次,社交建立的是情感關係,而汽車出行是一種交易關係。兩者發生的場景本來是有區別的,而現在滴滴試圖將一種正常的金錢交易關係轉變為包含情感在內的社交關係,模糊兩者的界線。這種做法就像是種下蘋果,然後再換上梨的基因試圖讓其長成梨子,雖然目前的農業技術已經可以實現,但是否適用於人的關係還待考證。

GIF

對社交出行說YES

有反對的觀點就必然會有支持的觀點。滴滴甚至滴答等各大網約車平台會推出順風車業務肯定是基於市場需求的。

通過滴滴順風車運營以來的數據也不難得出這一點。在今年2月23日,滴滴順風車公布了春節期間的跨城順風車大數據。數據顯示,除夕到初六(2月15日-2月21日)春節假期期間,約有370萬人次乘坐順風車完成跨城出行。

另外,基於出行而產生社交的需求場景也是存在的。曾經網路上流傳著這麼一個段子:「知道你最多秘密的職業是什麼」,結果出人意料,第一名職業是理髮師,第二名是司機。因為理髮和坐車往往需要耗費比較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裡或多或少都會與理髮師或司機有所交談。而社交基礎也就由此誕生。

因此滴滴推出社交出行也無可厚非。

GIF

安全問題的鍋,社交出行背不背?

既然有社交出行的需求,人們為何還會對滴滴順風車如此不滿呢?最令人詬病的是順風車的「印象標籤」。

其實,「貼標籤」行為首先是作為滴滴對車主的一種運營手段,讓車主自主挑選乘客,而不是一味地只能被動接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車主的主動性,也增加了車主對滴滴平台的粘性,畢竟參與感是留住用戶的利器,屢試不爽。

同時這種標籤也是通過車主的描述來完成滴滴對用戶的大數據收集,互聯網時代數據是核心,無論是哪種行業都迫切想要掌握消費者的數據以便實現精確營銷,滴滴也不例外。

如果這是為了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順風車的標籤評價卻越來越變味了,有些評價中不乏「顏值爆表」、「安靜的美少女」、「美女下車時絲襪容易走光看的想入非非」等露骨的言辭,這才是觸怒眾人的點,不僅涉及隱私問題還牽扯到安全問題。

可是,安全問題的鍋,社交出行應不應該背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有辦法給出答案,因為我缺乏數據。不僅是我缺乏數據,社會也缺乏數據,因為我們並沒有第三方社會調查機構進行數據調查。在網約車和共享車並沒有出現的傳統計程車時代,難道沒有搶劫、性騷擾以及司機殺人事件嗎?

我想,可能是有的,只是並沒有具體的數據。

假如我們能有一個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社會調查機構,或許它就可以告訴我們發生在社交出行場景下的案件有多少?以往計程車時期發生的案件又有多少?計程車與社交出行兩種場景下哪種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程度更大?以及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案件的發生?其中社交的因素又有多大的影響?

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這樣的機構為我們解答疑惑。當然,這並不是為滴滴平台推卸責任,滴滴在對乘客的安全、司機的管理和對投訴的處理問題上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最後,願世間再無傷害!

編輯:雲畫shir

湖南大學媒介文化研究中心出品

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滾球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滾上天庭的地球 的精彩文章:

谷歌新聞做了一個平台該做的事前沿觀察
《告白》:我只是在訴說,每個人都不一樣賞藝文

TAG:滾上天庭的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