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范鐵星:只研朱墨作春山

范鐵星:只研朱墨作春山

只研朱墨作春山

——品讀范鐵星先生國畫作品

走進畫家范鐵星先生的工作室,無論是坐在茶台邊上傾聽他談藝論文聊家常,還是站在畫案前欣賞他描山畫水寫花鳥,總能讓人從一種從容自如、安靜平和的藝術氛圍中,嗅出這位沉穩睿智的畫家身上所流露出來的文藝氣息。那是一種能書善畫、洒脫飄逸、與世無爭、輕視名利的藝術家才可能有的獨特氣場。我從他的一言一行與一舉一動中,不但能感受到這位山水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力和率真的處世態度,亦被他曾經的傳奇故事與藝術情懷所深深感染。

范鐵星先生於1958年出生在文化底蘊濃厚的古都西安。自幼即對繪畫興趣濃厚,從學生時代就對素描、速寫和色彩等產生濃厚興趣並堅持不懈的反覆練習。從70年代開始他便跟隨當時「長安畫派」傑出人物之一康師堯先生,以及西安美術學院著名教授馬雲先生和西北大學溫友言教授等大師名家潛心研習中國書法、繪畫、文學,循序漸進的為自己的藝術之路夯牢穩固的基礎。進入80年代步後,他又自願步入西安美術學院,通過進修來繼續提升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期間,深得著名花鳥畫家張之光先生、豐兆民女士等恩師的悉心指導,更使他的花鳥畫技能突飛猛進。隨後,進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工作,亦真正成為一名專業美術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秋天,而立之年的范鐵星就已經在陝西美術館成功舉辦了一次廣受專家好評和各界人士讚許的個人畫展,西安電視台專題報道並播出了此次畫展盛況。此舉足以證明其不凡的膽識、高超的能力和敢為人先的勇氣,在當時的陝西畫壇亦堪稱一次壯舉。

也正是這位風華正茂、備受矚目的青年畫家,此後卻像一位終南隱士般的逃離了塵世,消逝在蒼茫沉鬱的大千世界裡。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除了他的故交好友,少有人再知已近花甲之年的范鐵星先生近況。直到近年來,當許多依然關注范先生的人從各種渠道得知他的書畫作品還在參加全國各類展覽並不斷獲獎的消息後,方才如夢初醒般明白過來,才知道他仍然未忘初心,始終在心無旁騖地痴迷著書畫藝術。他是用一種近乎避世的方式,刻意躲避開世俗繁瑣,在工作之餘幾乎將自己徹底禁錮起來,或寄情于山水,或鍾情於花鳥,或遊歷在名山大川間,或徜徉於異域風光中,一次次放空自己,豐富自己,沉澱自己,精緻自己,以期在未來的藝途中達到一種高度。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始終是中華人文精神里高貴而特具的文化大內涵,更是千百年來無數藝術家們樂意用終生去追求、去體驗、去探索、去謳歌的文化藝術大境界。而古長安一直也在親歷和見證著中國文化藝術的大變革。土生土長於此的范鐵星先生,不但一直工作、生活在這座文化底蘊厚重的古城裡,而且一直牢記藝術初衷,不願隨波逐流,樂於自覺奮進,無論是在山水畫的探索研習中,還是在花鳥畫作品的創作中,他始終能夠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積極踏實踐行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主張,一面從傳統文化中獲得創作啟迪,一面從現實生活中獲得藝術感悟。當然,這確是一條枯燥而艱辛、漫長而滄桑的藝術正道,沒有堅定的信念與堅守的信心,一般人早就彎腰流俗而放眼物慾世界了。但他卻始終能砥礪前行且樂此不疲。確實難能可貴。

筆墨作為中國畫難得的藝術特徵,線條作為中國畫可貴的造型基礎,始終是每一位優秀藝術家所秉承的至高目標。畫家總是樂意通過自己嫻熟精到的筆法來體現作品中的墨法之妙。不難看出,范鐵星先生在自己的筆墨中也在刻意表達著自己對於傳統山水畫法的思想和體悟。他的筆端所呈現的山水,遠看蒼茫沉鬱、醇厚大氣,畫面深邃懷遠,韻味深長。近看寬情簡潔,意境清幽,內容傳統豐盈,層次分明。他的山水畫是在「出入元宋,如意自在」的筆墨中竭力顯現著傳統繪畫的功力。細細品讀范先生的山水畫,可以從空靈處感受到一種厚重氣勢,在疏淡處品讀出一種密實氛圍,於飄逸中尋覓見一種剛健凝力。他不但將各種儲存在記憶當中的山水符號以「心象」的形式表現了出來,而且還在畫面當中似有似無地體現出某種抽象的意味。這是在「似與不似之間」讓觀者領略一種渾然天成的生命氣象和蒼茫無限的藝術真境。

「氣韻藏於筆墨,筆墨都成氣韻。」這是清人惲南田先生的話。縱觀范鐵星先生的山水畫作品,我又想起此話來。因為從范先生一幅幅或微或巨的作品裡,總能讓人能夠品味出畫家筆墨里所蘊含的精妙之處。崇山峻岭之上依然草木蔥蘢,千山萬壑之間依舊雲湧泉流,山亭茅舍之外可見茂林修竹,他的每一幅作品裡都在著力體現著自己對於中國畫真誠淳樸的體悟與升華,努力表達著他對大自然無限崇尚的美好情愫。不可否認,筆墨不但是中國畫審美標準之一,也是對一位畫家綜合功力、文化素養乃至於藝術境界的體現和品格個性的微妙反應。欣賞范先生的山水畫,他始終在追求屬於自己筆墨上的醇厚氣息和墨彩間的奇妙變幻,雖然他在表現形式上盡量區別人物畫中重線輕墨、輕描淡寫的技法,同時也在有意側重於山水畫中水墨暈染、峻峭嶙峋的韻味。同時,他在用筆與用墨中十分注重對筆墨自身蘊含因素的自然呈現,以期從筆墨可能出現的天然變化和性靈呈現中獲得恬淡雅緻、清新脫俗的藝術表現力。

常言道:「抓形容易出神難」,范鐵星的花鳥畫之所以既吸引人又引人入勝,既耐看又耐人尋味,關鍵是他在畫風上選擇的是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的表現形式,不但較好延續了恩師康師堯先生意欲從「俗中求清雅、平中求艱深、淺中求宏遠、工中求變化」的藝術探索,而且也儘可能的讓自己的作品從立意上能表達出清新巧妙的意韻,在用筆上能體現出凝重爽利感覺,在法度上能不失去洒脫雋逸,在題材上能廣泛而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他深知,要想讓自己筆端達到諸如「花不醉人人自醉」「花能解語不需多」的奇妙效果,除了靠實實在在的筆墨功夫和對自然界花鳥草木的觀察體悟外,其他都是枉然。因此,他始終是勤奮的,寧願逃離喧囂,將自己封閉起來用工,以不辜負諸位恩師的點化和教誨。

畫為心之印,意到境乃成。唯有悟得萬物之變,方能感懷天地之情。范鐵星先生的畫筆里有一種天然的樸拙和純善的心愿,不但在意色調和題材,而且注重意境與格調,每每讓人讀罷心裡舒適妥帖。品觀他的一幅幅花鳥畫作品,既能從畫家放膽揮毫與暢逸敷彩中感受到紮實的寫生功底,又能從畫面清潤墨色與盎然生意中品讀出唯美的個性風格。在他的筆端,構圖、造型、設色和對物象的刻畫皆細膩精準,意境深入,用色明快,主從和諧,遠近和融,無論是動情盛開的牡丹,恣意綻放的荷花,或靜立枝頭的鳥雀,回眸雄視的蒼鷹,無不優雅脫俗,生機盎然,自然和諧,韻味綿長,透露出畫家的高尚追求、美好憧憬與藝術情懷,飽含有對大自然濃厚的情感和對生命意趣的真誠禮讚。

回首過往,如果說1996年的那次畫展是青年時代范鐵星的藝術生涯中一次展示雄心壯志的標誌。那麼,在隨後的二十年里,他除了踏實認真的工作外,便是默默無聞、與世無爭的獨自暢遊於藝海之中,除了實在難以推脫的人情世故外,極少再將自己的各類佳作呈現與世人。如今,即將步入花甲行列的范鐵星,將再一次向喜歡他和他作品的人們,呈現出一種清新典雅的畫風和穩健勤奮的藝術狀態。他是一位勤于思考的畫家,善於以冷峻的目光審視眼前世界。同時,又樂於從大自然中理智的獲取創作靈感,捕捉山水氣韻,定格花鳥柔美,解讀生命真諦。勤奮而動情地藉助水墨精華之奇妙,謳歌天地日月之豪情,描繪山高水長之壯闊,抒發花鳥魚蟲之聲色。從其不同時期、不同題材、不同篇幅的作品中,總能讓人感受到畫面上所滲透出的一股摯愛、執著、勤奮、篤定的精神。他的這種藝術狀態難能可貴,其所獲得的藝術成績來之不易。

「願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魯迅先生的這詩句,包含著大文豪對於藝術家們的期許之意與鼓勵之情。當我從范鐵星先生的藝術作品中逐漸品讀出他在藝術實踐中的辛勞付出與高懷志向後,再面對他筆下蒼茫沉鬱的山水和清雅俊逸的花鳥,便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這兩句詩來。我堅信像范先生這樣酷愛藝術的人,一定會在未來的時光里,創作出更加讓人拍手叫好的畫作。我開始期待先生的第二次「1996」,想必還有許多關心他的人也在期待。其實,先生的身上是有著不負眾望的實力的。我在思想興奮之餘,欣然決定就借周先生的這句「只研朱墨作春山」作題目,既有對范先生的褒揚與讚賞,又包含著對他的鞭策與期望,頗覺妥帖,如此尚好。

——丁酉秋月夜曉彬寫於秦南漢江畔窗外桂香瀰漫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彬風堂 的精彩文章:

孫光:妙墨意彩總相宜

TAG:長安彬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