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12-24個月孩子,如何學會自控?發脾氣就是孩子的求助信號

12-24個月孩子,如何學會自控?發脾氣就是孩子的求助信號

不論是對於爸爸媽媽,還是孩子來說,人生的第二年,生活可能會面臨巨大挑戰。

因為2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情緒,卻又還無法很好地控制、處理這些情緒。

這種「失控」的感覺,讓孩子很容易感到沮喪。

於是,孩子總是跟爸媽說「不」,跟爸媽「對著干,這是孩子用來維護自己那點小小的「獨立性」方式。

所以,盡量讓孩子的生活有規律一些,孩子大致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過著「可預測」的生活,在這人生的第二年特別有用。

這會讓孩子在感到失控的時候,多少增加點安全感。

既然2歲左右的孩子,發脾氣幾乎不可避免,那麼,爸爸媽媽不如把「發脾氣」當成教育孩子「自控」的契機。

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維度來幫助孩子

1、自己保持冷靜。

父母是平靜的,孩子的情緒才能漸漸趨於平靜。如果你失控,這很可能讓強烈的負面情緒升級。

2、理解孩子的感受/願望/意圖,但不要容忍孩子不可接受的行為。

舉個例子:[孩子故意把杯子里的水灑在地板上]

「媽媽知道你想玩水,但是你不能把杯子里的水灑在地板上。」

即便孩子可能不完全理解這些話,但她理解你的嚴肅語氣,以及伴隨著你言語的行為。

然後,我們還可以給孩子「重新定向」,也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達成願望。

比如:「我們現在去浴室,媽媽找個盆給你,你可以把水倒在盆里玩」。

3、幫助孩子學會舒緩自己

為孩子提供一個獨特的空間來「冷靜」

可以用枕頭、繪本、毛絨玩具、小帳篷等柔軟物品,在房間里為孩子創建一個「冷靜角」,告訴孩子,在他心情不好,想冷靜一下的時候,可以來這裡坐坐。如果孩子經常去別的地方生活,比如奶奶家,也可以在另外的生活環境里也準備一個「冷靜角」。

除了給孩子準備這樣一個角落,其實,爸爸媽媽也可以給自己準備一個。

當我們大人自己遇到困難、感到沮喪或生氣時,也請去安全的「冷靜角」待一會兒。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也需要休息;

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在舒適的冷靜角待著,不是懲罰,而是安全的撤退。

4、重新和孩子發生連接。

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發生點小矛盾在所難免,但發過脾氣之後,要尋找方式,和孩子重新聯繫。

比如,把你孩子最喜歡的幾本故事書拿出來,重新給孩子讀一讀,或者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請記住,我們的角色,不是要懲罰孩子「發脾氣」,而是幫助孩子從「發脾氣」中恢復過來。

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從失控的情緒中恢復,難過的時光一定會過去,這就是孩子學習自我控制難得的經驗。

5、讓孩子承擔合乎邏輯的自然後果

幫助孩子理解:這個不可接受的行為,會導致什麼後果

比如,賭氣不吃飯,那自然的後果是:一會兒肚子會餓,你得自己承受。

再比如,發脾氣扔玩具,那自然的後果是:媽媽會把玩具放到安全的地方,以免發生危險。

當然,這個後果一定是合乎邏輯的。而不是什麼「不吃飯會被打屁股」。

6、必須承認,任何人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刻。

孩子難免情緒失控,當他在商場里大哭大鬧的時候,並不意味著孩子「不好」,也不代表爸爸媽媽教育得不夠,這只是意味著:育兒是困難的工作,並沒有簡單的答案。

有時,爸媽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孩子身邊陪伴,直到他平靜下來。

讓孩子知道,即便自己處於很不好的狀態中,爸爸媽媽也會無條件地陪伴著自己,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更容易平靜下來。

我當然理解,孩子發起脾氣、大哭大鬧起來,確實很容易然讓人緊張、煩躁、擔憂,就像腦子裡拉起了警報聲似的。

但事實上,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歡失去控制,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歡脾氣暴躁!

所以,發脾氣既是孩子情緒的表現,也是孩子求助的呼聲,孩子自己也很不想陷在這失控的情緒里。

孩子特別需要爸爸媽媽的支持,來重新建立起和爸爸媽媽的連接,讓自己的「失控」「沮喪」都趕緊好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問育兒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孩子「挑食」,2歲是個分水嶺,不同年齡,請分別參考這幾點建議
藝術創作發掘孩子想像力,7個小建議引導1-5歲的孩子書寫和作畫

TAG:思問育兒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