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還要找個功勛卓著的王爺來一同輔政?

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還要找個功勛卓著的王爺來一同輔政?

如果翻閱一下清史就會發現,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雖然大權在握,但遠沒有到權傾天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他和濟爾哈朗輔政實際是各方勢力爭鬥、權衡、妥協的結果,當時的朝局實在不是多爾袞一個人所能左右的。

1636年皇太極即位後大封兄弟子侄,代善、濟爾哈朗、多鐸、阿濟格都受封親王,多爾袞受封睿親王,由於他多才多智,年輕英武,深得皇太極器重與賞識,並在松錦大戰等戰役中立下大功,職高權重,在滿清八旗中獨領旗兵力,軍功累累,享有很高威望。

由於皇太極去世突然只有52歲,沒有留下遺囑,所以發生了皇位之爭,主要集中在皇太極35歲的大兒子豪格(因庶出身份受很大影響),時年35歲(長期征戰同樣戰功赫赫。),和皇太極之弟32歲的多爾袞之間,當時參與議政決策的八旗領主的形勢如下:

1、正黃、鑲黃兩黃旗:一向由皇帝自領,其主要將領索尼、圖賴、鰲拜等誓死支持豪格。

2、正白旗多爾袞為旗主,鑲白旗多鐸為領主,自然誓死焊衛多爾袞。

3、代善的正紅旗、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基本上支持豪格。

4、正藍旗、鑲紅旗持觀望態度。

所以就當時形勢而言,多爾袞並不佔有優勢。事實也是這樣,1643年8月14日,多爾袞召集諸王大臣議立帝位時,兩黃旗將士以武力包圍會場,諸王也大多數推薦豪格,但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豪格假意謙讓,稱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多爾袞見情勢對自身不利,順水推舟說「豪格自己沒有繼承皇位的意思」。雙方相持不下,這種情況下為避免出現重大流血衝突,雙方各退一步。多爾袞提出讓皇太極的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位,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折衷主張,得到大家認可,一場皇位爭奪危機最終實現了和平過渡。

至於是否像演義小說和電視劇所演的那樣,孝庄太后在這中間扮演了多重的戲分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多爾袞這手以退為進玩得很漂亮,不久他就超越了濟爾哈朗成為「攝政王」,雖然名義上受制於小皇帝,但已是事實上的皇帝了,此後不久他又借口剷除了侄兒豪格,剝奪了他的爵位和福晉,上演了一幕無情的殺戳大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