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紅茶的前世今生

中國紅茶的前世今生

精讀筆記第七十六期

《中國紅茶

編著:

鄭建新/鄭媛

出版社:

時代出版傳媒

出版日期:

2015年1月

內容梗概

紅茶四百多年前起源於中國福建武夷山區,屬於全發酵茶,茶葉色澤偏紅褐色,沖泡後的茶湯呈紅色,葉底紅亮,滋味醇和,具有水果香氣。

中國紅茶工藝精湛、香氣獨特、內質上佳,尤其是祁門紅茶、正山小種、雲南滇紅、廣東英紅等頂級名品已經成為高雅、時尚與品位的象徵。

本書介紹了中國紅茶的起源與發展、產地與類別、製造工藝,以及十幾種精品紅茶的外形和內質特徵,並且講解了紅茶的品飲方式和選購、儲藏等知識。

內容亮點

初識紅茶

紅茶的製作工藝

中國紅茶名品

紅茶的品飲與購藏

精讀筆記

初識紅茶

紅茶的起源與發展

紅茶的生產起源於15世紀前後,而確切的創製年代至今尚難確定。紅茶的發酵技術是何人發明的,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紅茶誕生於福建,產於武夷山星村鎮桐木村的正山小種紅茶被公認為世界紅茶的鼻祖。

1732年後,清代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中有記載:「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茶香……」可見當時紅茶已有「小種」和「工夫」之分。

到18世紀初,武夷茶出口達到上百萬斤。桐木村的產量已經無法滿足急遽增長的需求,茶樹的種植和紅茶的生產開始向周邊地區拓展。為了區別桐木村和武夷周邊地區出產的紅茶,桐木村的紅茶被稱為「正山小種」,周邊地區的則被稱為「外山小種」。

清嘉慶前期,中國出口的紅茶中有85%左右仍然被冠以「正山小種」的名義,可見正山小種的受歡迎程度。受到正山小種熱銷的影響,武夷山之外的福建其他地區也開始紛紛效仿其製法,以各自產區內的茶葉為原料,研製新型的紅茶品種。

經過在原有製作工藝基礎上的技術革新,中國紅茶出現了工夫紅茶這一類型。1851年,坦洋工夫紅茶在福建福安坦洋村首先試製成功,以其優秀的品質在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大受歡迎,甚至成為英國皇室的特供茶。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亮相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並摘得金獎。

1875年前後,坦洋工夫紅茶的製作工藝被安徽人胡元龍帶至安徽,在原本生產綠茶的祁門試製成功,由此誕生了被成為「茶中英豪」的祁門紅茶。祁門紅茶暢銷海外,備受英國皇室的青睞,獲得了「王子茶」的美譽。

▲ 19世紀40年代英國人繪製的武夷山風景水彩畫

中國是茶葉的輸出國,對茶葉種植方法和製作工藝一直對外保密,嚴禁公開。因此,在幾個世紀中,中國始終壟斷著世界茶葉貿易。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的局面,英國等歐洲國家向中國大量出口鴉片,還派大量的傳教士、貿易商來到中國茶區進行考察、探秘。

1848年,在英國政府命令下,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化裝後秘密潛入武夷山等茶區,採集了大量茶葉標本,並成功偷運出境,同時將8名中國茶師一同帶到印度,。1851年,福瓊將在中國採集的茶葉樣本在印度大吉嶺地區進行了成功栽種。3年後,在中國茶師的幫助下,印度大吉嶺地區成功生產出了紅茶,這就是後來文明世界的印度大吉嶺紅茶。

到1900年,印度茶出口首次超越中國紅茶,標誌著中國紅茶400年的貿易壟斷地位的結束。19世紀後期,印度徹底取代了中國茶葉最大出口國的地位。

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紅茶的生產才逐漸恢復。1958年,中國首次成功試製紅碎茶,1964年開始普遍生產。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紅碎茶製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目前已掌握傳統法、CTC製法等多種製作方法,在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海南、重慶等地區都有生產。其中,以雲南大葉種茶葉為原料製成的紅碎茶品質最為優秀。目前,中國生產的紅茶大多用於出口,主要銷往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國,是世界第三大紅茶出口國。

紅茶的基本特徵

茶色:紅茶的色澤可分為烏黑、紅褐、棕紅等不同類型,其中以烏黑油潤者為最佳,其他次之。還有一些紅茶呈花枯、色灰、色褐、枯黑、青褐等顏色,均屬較差的品種。

湯色:紅茶的茶湯呈鮮紅或橙紅色,但由於茶葉色素反映的不同,其湯色亦有所差別,有深淺、亮暗、清濁等區別。清飲時,越是上等的紅茶,其湯色看起來越是紅艷、明亮、清澈。

▲紅艷的茶湯

茶香:紅茶通常帶有水果甜香或花香,這是因為紅茶在發酵時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使得其中的芳香物質劇增。

紅茶的產地與類別

紅茶生長需要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通常只有雨量充沛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土壤呈弱酸性,且排水性良好的地方才適宜生長。因此,全球紅茶產地集中在中國、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和斯里蘭卡,以及非洲的東部、東南部和南部。

中國產茶省份有20餘個,分布十分廣泛。中國的紅茶產地主要集中在東南和西南地區,主要有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海南、湖南、貴州、江西、湖北、安徽等。紅茶習慣上分為三大類,即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

▼ 小種紅茶是紅茶的鼻祖,特產於福建省,又分為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

▼ 工夫紅茶為中國特有的茶品,也是傳統出口商品,工夫紅茶品類多、產地廣,按產地命名的有滇紅工夫、祁門工夫、台灣工夫等,按品種又可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

▼ 紅碎茶是國際茶市的大宗產品,約佔世界茶葉出口量的8成。

紅茶的製作工藝

鮮葉採摘與準備

紅茶初制對象是鮮葉,採摘鮮葉為第一環節,科學把關尤為重要。鮮葉採摘方法有手工和機械兩種。手工為傳統採摘法,優點是採摘精細,芽葉標準;缺點是要求采工多、成本高、工效低。尤其製作高檔工夫紅茶,原料要求極高,故手工採摘為首選。機械採摘應對快速生長的芽葉十分必要,通常使用的工具是小鐮刀、特製茶剪等。

管理好鮮葉是制茶的前奏,具體要求一是嫩度,二是勻度,三是凈度,四是鮮度,即盡量整齊歸類,等級明晰。

▲雲南大葉種茶芽

基本製作工序

中國紅茶製作,無論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紅碎茶,工藝大同小異,通常都有初制、精製兩大階段,其中初制均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四道工序,而小種紅茶再加一道紅鍋工序。工藝雖略有不同,但原理萬變不離其宗,即形成紅湯紅葉、色香味品質特點的化學變化過程始終未變。

▲祁門精製過程中的人工揀選

中國紅茶名品

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紅茶被成為「世界紅茶的鼻祖」,以其濃郁而獨特的茶味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歡迎,很早便遠銷英國、荷蘭、法國等地。其成茶條索肥厚,色澤烏潤,茶湯紅濃,香高而長,帶有松煙香,滋味醇厚,具有桂圓湯的甜味。「正山小種紅茶」一詞在歐洲最早稱Wuyi Bohea,其中Wuyi是「武夷」的諧音。後因紅茶貿易逐漸繁榮,當地人為區別其他冒充的人工小種紅茶,故取名為「正山小種」,「正山」代表正確、正宗的意義。

▲武夷山茶區風光

祁紅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因原產於黃山西麓的安徽省祁門縣而得名。目前祁門紅茶的產地除了祁門縣以外,還有東至縣、石台縣、貴池縣、黟縣等。作為我國傳統工夫紅茶中的珍品,祁門紅茶素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等美譽。

祁門紅茶問世後,很快以獨樹一幟的高香佔領市場,至清末產量達6萬擔以上,鼎盛一時。建國後,祁門紅茶再次得到重視和關注,於1987年獲第26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金獎。2001年,祁門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紅茶之鄉」。

▲ 祁門紅茶的茶樣、茶湯與葉底

閩紅工夫

閩紅工夫茶產於丘陵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福建省政和縣、福鼎縣、福安縣等地,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三種紅茶的統稱。

▲政和工夫茶茶湯

滇紅

滇紅是雲南紅茶的簡稱,主要產於雲南瀾滄江沿岸的臨滄、保山、普洱、西雙版納、德宏和紅河等地,用雲南大葉種茶製成。雲南是世界茶葉的原產地,然而,雲南紅茶的生產僅有50多年的歷史。20世紀40年代,由馮紹裘等技術專員研製成功。其時茶名為「雲紅」,次年採納香港富華公司建議「滇紅」。

▲滇紅創始人馮紹裘(右)

英德紅茶

英德紅茶,又名「英紅」,初創於1959年,因產於廣東英德而得名,是直接用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製作而成的高檔紅茶。英德紅茶分為工夫紅茶、分級紅茶、荔枝紅茶三大類。

紅茶的品飲與購藏

茶具的選擇

俗話說「器為茶之父」。紅茶作為全發酵茶,外形色褐湯紅,內質香高味美,為此選擇色彩與茶有反差的茶具品賞茶色最好,選擇吸水性強的茶具品嘗茶味最好。

紅茶上選茶具當為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使用紫砂茶具來沖泡紅茶也很相宜。此外,浙江龍泉青瓷茶具、河南汝瓷茶具也很適合。

紅茶的調飲

紅茶以紅湯為主色調。而於紅湯中加入如檸檬、玫瑰花、牛奶、酒等調味輔料,既改茶色,又變茶味,不失為另一類風景,這就是紅茶調飲。調飲紅茶因配料和方式的不同,衍生出的配方和口味也不同。

紅茶的鑒別與選購

鑒別紅茶品質的優劣,一般通過視覺、嗅覺、觸覺、味覺來進行綜合評辨。

眼觀:觀察干茶的外形是否均勻,色澤是否一致,有的還需要看是否帶金毫。鼻嗅:利用嗅覺來辨別紅茶是否帶有煙焦、酸餿、陳味、霉味、日晒味及其他異味。手抓:用手去感觸紅茶條索的輕重、鬆緊和粗細。口嘗:可以取少量干茶放入口中細嚼,根據滋味來了解品質優劣。還可以通過開湯來進行品評。

▲眼觀干茶

紅茶的儲藏

通常,紅茶的保質期在一年到兩年之間,散裝的茶葉保質期要更短一些。茶葉一經開封,極易受潮,應盡量於3個月內使用完畢。

▲青花瓷茶葉罐

儲存茶葉的基本要求是避光、乾燥與低溫,因此在存放紅茶時,最好將其放在密閉的茶罐中,非單袋包裝的茶袋也是如此;不宜和其他種類的茶葉混放在一起,存茶罐附近不宜放置香水、水果等味道強烈的物品。

雖然紅茶的製作工藝起源於中國,但是紅茶在出口到歐洲以後才得以發揚光大。所以長久以來,說起紅茶,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英式紅茶、印度紅茶、錫蘭紅茶等。近年來,國外的紅茶文化逐漸被中國人接受和了解,中國紅茶也以其獨特的香氣、上佳的內質和精湛的製造工藝,被國內外茶界重新認識。

更多有關中國紅茶發展、品飲、審評、人文等精彩內容,請移步至《中國紅茶》。

註:本文發布的內容系原書內容的精讀筆記,不代表平台認同的內容和觀點!

作者簡介

鄭建新,安徽黃山市政協副秘書長,茶葉學者,曾出版過《徽州茶》《名茶地理百問百答》等。

鄭媛,安徽大學中文系畢業,熱愛茶文化。曾出版過《名茶地理百問百答》。

各說各話

本期主題:你去過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茶會?

您有什麼想說的?

文末點擊「寫留言」提交您的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一文讀懂茶分類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