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音樂為何不重視曲作者

中國傳統音樂為何不重視曲作者

文|水光

編|魚

大家好,我是水光

這是我在詩社的第一篇文章

但我和詩社的其他成員其實已經有很多年的了解了

由於我現在是音樂學系中國音樂史方向的研究生

所以我會寫些關於中國音樂方面的內容

?

前些天我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古代作曲家的聲名沒有詞作者大

我想在這裡簡單說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覺得在眾多因素中,有一點是常被忽視的。那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作曲家,其實並非是哪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人民。因為人民人創造的民間音樂,對中國各種音樂類型、體裁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不僅自周至清的宮廷音樂無一不從民間音樂中汲取養分(像周代雅樂中的小雅就有不少引用民間音樂的曲調,還有唐代的法曲也有吸收民間音調),且文人音樂、宗教音樂與20世紀的音樂會音樂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響。而從秦開始,宮廷便設樂府直接從民間採集民歌納入宮廷,稍加改編或填詞或改詞,配上樂器伴奏,進行一系列藝術加工,後來的相和歌、清商曲等也都是以此方式形成發展而來。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音樂的旋律到底出自誰手呢?我們根本無法得知。追溯到其產生的民間,我們會發現,民歌其特徵之一就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是誰創作的。因為它是經過廣泛的群眾性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無數人的智慧的結晶,有一個逐步形成與完善的過程。所以它絕不是某個人作的曲,但凡能知道作曲者的音樂便不是民間音樂。

所以我覺得,當我們知道民間音樂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各類音樂產生那麼大的影響之後,自然也就不會去糾結中國古代的作曲家為什麼不那麼出名了,因為他們是一個貫穿時空的集體,而不是個人功勞呀~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聲詩社 的精彩文章:

布里頓—Who are these children

TAG:美聲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