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軍入關後,北方少有抵抗,而南方卻異常激烈

清軍入關後,北方少有抵抗,而南方卻異常激烈

1644年4月,睿親王多爾袞擊敗闖王李自成後,隨即揮師入關,不出二十年便拿下整個中國,定鼎天下。作為少數民族的滿清,入關之後,大搞所謂的剃髮令、投充等六項違背人性的政策,江南一帶普遍起來反抗,以致釀成「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等慘案。但是,有意思的是,北方卻很少出現大規模反抗清朝之情況,最著名的也就是「大同起義」而已。在此,縱橫國史就來談談其中之緣由,崇禎對此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其一、北方屢受兵災,人煙稀少,對大明感情不深。崇禎皇帝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解決魏忠賢等閹黨成員,而後重用東林黨人士。如此一來,朝廷便無法向以東林黨為後台的東南財團徵稅,所有賦役負擔都落到了北方人民的身上;再加上適逢小冰河期,北方糧食連年歉收,赤地千里,農民只能起來反抗。高迎祥、李自成等農民軍也是在北方一帶縱橫馳騁,與朝廷軍隊連年作戰,以致北方人口銳減,人民逃往現象相當嚴重。再加上清兵屢次入寇,大量擄掠人口和牲畜,北方居民已經不多了。此外,因為朝廷無法給難民提供賑濟,北方人民對明朝的感情沒那麼深,否則就不會開門迎闖王了。

其二、拜洪承疇所賜,清廷改變對北方統治策略,禁止擄掠。作為一個封建化程度很深的少數民族,滿清統治者非常重視漢人士大夫的作用,並時常讓其出謀劃策,提供治國安邦之建議。崇禎年間,皇太極經常趁著糧食收割之時派兵大肆入寇中原,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北方人民對其是又恨又懼。但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原明朝遼東經略洪承疇向多爾袞提出建議「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如此一來,滿清統治者儼然就是一幅救世主之模樣,北方人民對其大有好感,反抗之現象自然也少。

其三、滿清打著為崇禎「復仇」旗號,阻力大大減輕。1644年4月,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死,闖王李自成接管北京城,安定民心。但是,沒過多久,李自成便縱容部下對官員、士紳、居民等進行惡意盤剝,霸佔民宅、強佔民女之現象時有發生,北方各地亦是如此。所以,北方人民便開始仇視李自成,進而懷念之前的崇禎皇帝。為此,洪承疇建議多爾袞在入關之後,一定要打著為「崇禎」復仇之旗號,以迎合北方官民之心理。如此一來,不但北方官民不反抗,連史可法等後來的抗清名將都還十分歡迎清兵的到來,將其當做盟友看待。

其四、崇禎沒有遷都,北方官僚、士紳全盤投靠清廷,無抵抗意志。由於崇禎皇帝的瞎指揮,名將孫傳庭在潼關被李自成擊敗,不知所蹤。孫傳庭死後,大明在北方已無可用之將,可戰之兵,闖軍便一路殺向北京,舉朝震動。此時,崇禎皇帝便和大臣商議對策,討論是否要遷都南京,暫時躲避闖軍鋒芒,而後再伺機反攻,奪回京師。但是,崇禎對遷都問題猶豫不決,不但自己沒有移駕,也沒有讓太子率文武百官南下。如此一來,後果相當嚴重,因為清兵入關之後,留在北方的官僚、士紳等盡數被滿清接收,他們的官職、田產均得到保護,怎會有戰鬥意志呢?相反,由於崇禎、太子都沒到南下,留守南京的這幫官員為了「立儲」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差點兵戎相見,自我削弱力量。

其五、南方人士理學思想濃重,且有反抗侵略之傳統。自從宋代以來,南方的經濟總量就遠遠超過北方,國家的經濟重心也轉移到了長江流域一帶。與此同時,南方思想界異常活躍,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影響後世之價值觀念紛紛出現。忠君、愛國、孝悌、信義、節氣等儒家思想得到進一步弘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等觀念亦是深入人心,成為南方人士的根。所以,面對清軍搞「剃髮令」等違背倫理綱常之事,南方人民從心底里就無法接受,其反抗之激烈也就可想而知。

此外,南方有反抗外來侵略之傳統,例如典型代表文天祥、李庭芝等抗元英雄,以及抱著皇帝投海自盡的陸秀夫、張世傑等節氣十足的大忠臣。

總而言之,由於清廷統治策略的改變,對北方採取懷柔政策,故而少有抵抗。南方則不一樣,明朝皇室依然存在,傳統忠君愛國之心大漲,再加上不滿清朝強制推行「剃髮令」等,其抵抗之程度自然激烈。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清軍若想入關,努爾哈赤和多爾袞辦不到,此人可以
天京事變中,為什麼是韋昌輝殺楊秀清,而不是他人?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