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北大有門課外行人為何稱它為「遊戲課」

北大有門課外行人為何稱它為「遊戲課」

在北大,有一門課程叫做「跨媒介創意寫作實踐」,外行人都稱它為「遊戲課」。這門課前五堂在教室內進行,由老師和遊戲從業者講授遊戲開發、運營、營銷、發行等環節。之後,同學們會走出教室,到遊戲公司進行實踐。期末成績評定中,實踐成績佔70%。

北大有門課外行人為何稱它為「遊戲課」

遊戲課和正常課看起來沒有兩樣

這門課源於2016年秋開設的「電子遊戲與文化理論」,兩門課同為一個體系。課程開設者,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表示,「電子遊戲作為第九藝術,涵蓋了以前的藝術形式,在網路時代它將成為主流文藝。我們在這個意義上對它進行研究,同時也給同學們提供實踐機會。」

遊戲是一種文藝形式

北京大學的討論教室內,課桌圍在一起,老師坐在學生中間,邊演示PPT邊講課。遇到有趣的問題會停下來,大家一起討論。這是「跨媒介創意寫作實踐」的課堂部分。授課結束後,同學們會進入到與該課程合作的遊戲公司——英雄互娛實習。

邵燕君教授表示,這門課主要是為中文系「創意寫作」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開設的,其他方向、院系的同學,選課的也很多。課程開設以來,學生們參與熱情很高。有一次邵燕君去參加重要會議,學生們不願意暫停一次課,主動要求自己組織討論,據反映,那堂課的效果還挺好。事實上,在2016年,邵燕君教授還在猶豫何時開設遊戲課,就有不少學生「慫恿」她馬上開課。

「慫恿者中間,帶頭的是傅善超同學。從寫課程申請到編課程大綱,從課堂組織到作業批改,全是他主導的。」 邵燕君說。

傅善超現在是北京大學當代文學的博士生。他碩士期間學習的是「文學研究與創作」,師從曹文軒教授。在讀博期間,遊戲成為了他主要的關注點。「善超是一個方向感非常強,而且願意為此投入的同學。就算冒著很大的風險也願意往前走。他本科學習物理學,因為喜歡寫作放棄學物理,並且考上了寫作專業,後來慢慢關注到遊戲研究。我現在還沒有完全進入遊戲,但是我判斷遊戲未來會有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所以願意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施展。」邵燕君告訴北京晚報記者。

為什麼會從從寫作轉向遊戲研究,並且「慫恿」老師開遊戲課呢?北京晚報記者採訪了傅善超,他表示自己原先並不是熱忱的遊戲玩家,做遊戲研究,最大的契機是幾年前閱讀了遊戲評論。

「我之前也就是把遊戲當成一個玩意兒。說真的沒有想到它能有人文的向度。有一次看了遊戲設計師寫的評論,他明確地把遊戲當作一個作品,甚至是一個藝術品。中間講到一些設計技巧,就有點像寫小說的技巧,我突然覺得遊戲是一個挺正經、挺有深度的東西。2015年,上了邵老師的新媒體課程。有一次課堂自由報告,我選了遊戲作為主題。剛好有幾位感興趣的同學結成了一個小組,這就成了遊戲課最早的原型。」

「讓遊戲更有人文關懷」

採訪傅善超時,他正和其他選課同學一起,在遊戲公司完成這門課程的實踐。課餘時間,他還在創作遊戲劇本。

「電子遊戲在歐美誕生的四十多年來,粗略地說,不太有人文關懷的精神。我想讓人文性和故事體驗在遊戲中更重一點。現在在寫的這個遊戲劇本,背景是世紀之交,我們想把1999年和2000年的一些大事記融進去。遊戲是互動性很強的媒介,可以直接扮演裡面的主人公做各種事情,我們試圖用這種形式去讓大家體驗一種歷史記憶。」

傅善超認為,遊戲不僅有人文關懷,和文學研究不同的是,它本身也有比較強烈的技術屬性。

「在歐洲,最早做遊戲研究的一批人就是學歐美文學或比較文學的。他們最早也是把遊戲當成某種新文學來研究。很多遊戲是高度幻想的,和科幻文學很接近。但是,和文學研究不一樣的是,遊戲的技術屬性更強。利用技術的手段,你就可以直接進入其中。這時候,故事就不光是一個風景了,而變成一個環境。」

說到未來的規劃,傅善超表示,「想成為一個遊戲研究學者,同時具備遊戲設計的技能點。」

除了傅善超之外,最早選修「電子遊戲與文化理論」的學生,有一些選擇了畢業工作。選修過遊戲課的鄧同學現在某一線遊戲公司工作,她表示,「進入遊戲行業的同學不少,好幾個同學是在網易遊戲、騰訊遊戲的策劃崗。之前遊戲課對我們有理論指導的意義。」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謝宇航

編輯:TF0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