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散文】大地風情

【散文】大地風情

大同煤礦的口泉溝里有片別緻的居民區,依山傍水又緊挨鐵索橋。山是七峰支脈,水是高山流水,土得很,也雅得很。唯獨橋是地地道道前蘇聯的舶來品——可它又記載著我們曾被卡過脖子的難忘歲月。

許是地下奔涌著無邊的煤海,地上才聚居著一個龐大的開拓者家族。他們開拓空間、開拓光明,同時也在開拓未來!我對他們懷有更深的敬意還在於:作為地下縱橫馳騁的闖將,作為煤海劈波斬浪的弄潮兒,他們卻無暇顧及自己居住的這塊小天地。

一位老同志提醒我:莫要小看這塊小天地,它是礦山的一角,也是礦工的心之隅。無論是瀕臨河灣的瓦房,還是一直延伸到山格楞的臨時家屬土房,這兒方圓數華里都是摩肩接踵的小院落。也許房距太窄,剛能過一輛小平車,可人們的心,反而因此靠得更近。上早班的、下夜班的,見天在這兒交會;我捶你一下肩膀,把信念和期待贈與;你報我深情的一瞥,欣然領受同志的鼓勵。為四化獻身的拳拳之忱啊,一切盡在不言中。

清晨 , 太陽剛從刁窩嘴的河灣露臉,有的院子里就晾著毛背心、紅腰帶、濕漉漉的,正微微散發著熱氣。這熱氣混合著炊煙,繚繞在人們的心頭。撲嗤、撲嗤的風箱聲此起彼落,訴說著男主人在剛才那個班上為開拓能源而消耗的體能,也訴說著礦工大嫂在煤炭生產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兒的居民雖然沒有鋼絲床鴨絨被,但那色彩斑斕的黑邊大花褥,富有生氣的虎頭枕,燒得暖烘烘的火炕,更給人以礦工之家獨特的紅火、溫馨之感。

這兒雖然沒有美酒佳肴,但大碗大碗的燉肉燴粉足以顯示礦工的豪爽和氣魄。那白酒下肚一根線,直衝心窩的熱乎勁,會使你從心底領受這比酒還要濃烈的詩情。

這裡的色彩尤為艷麗:紅盆、紅櫃、紅箱箱,逢九還要系根紅腰帶。到了春節,凡是牆上開窟窿的地方都要貼上紅春聯,和紅獎狀相映成輝,一派喜氣洋洋。紅,是喜慶和激情的象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這兒喜事不斷。每到這個時候,家家敞開了大門,人人敞開了心扉,很有幾分燕趙古風。比如,誰家的採煤小子領回個對象,整排房的大叔大嬸都出來評點稱道,直羞得姑娘家的臉蛋像灼熱的火苗,也許只有火苗才依偎煤塊般的採煤小伙吧。誰家的媳婦生了小孩,門框正中掛一塊紅布條,如同院子里添了一顆吉祥痣,頓時蓬篳增輝。街坊鄰居都來慶賀,慶賀採煤大軍生生不已,慶賀龐大的開拓者家族又增添了新的後裔。誰出了工傷,大家都來探視,數不清的罐頭、絮不完的寬慰話,真格的情同手足,唏噓與共。

這兒的居民多為布衣蔬食之家,偶爾夾雜幾戶「人民公僕」,也是如魚入水、如鳥棲林,關係十分融洽。

礦工們給這片住宅區取了個最樸實的名字——大地,大家都說夠氣派。斯大林曾用希臘神話里的大力士安泰離開了大地便一籌莫展的故事來闡述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這個道理,中外皆然,作為世世代代生於斯、食於斯的炎黃子孫、煤海兒女,誰能離得開這片大地呢?

【附記】

30 年後,大地發生滄桑巨變。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情系礦工,煤礦沉陷區、棚戶區的改造鋪天蓋地,氣勢雄偉。眼見得數以千幢的居民樓拔地而起,譜寫著新世紀的大地歡歌。

聽說煤礦的聖手書生們正揮動著如椽巨筆,謳歌各級領導對煤礦工人的關懷,續寫兩區改造的新篇章。這正是:眼前廣廈千萬當書,故舊棚戶點滴勿忘。倘若主人安居不唯感激,公僕欣然出自內心,則人間大同世情和諧有望矣。

作者簡介

1944年4月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中國作家協會山西分會會員,兼任過大同煤礦作家協會副主席。長期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曾擔任《中國當代文學》撰稿人。主要論著有《山西採煤史話》《中國煤文化》(與周建江、王建華合作),參與編寫《中外優秀教育思想介評》和《自學導論》等。

2000年成立「劉慰曾作文指導工作室」,連續16年專門從事中國作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工作,領銜主編《21世紀中學作文指導系列叢書》,出版了其中的《中學生作文評點精要》《記敘文教學範文指要》《春華秋實》和《二月豆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煤賜天隅 的精彩文章:

TAG:煤賜天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