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和大禹的玄孫「比賽」,曹操的曾孫說劉邦差點

劉邦和大禹的玄孫「比賽」,曹操的曾孫說劉邦差點

原標題:劉邦和大禹的玄孫「比賽」,曹操的曾孫說劉邦差點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是開創400多年大漢基業的一代雄主,在我國皇帝排行榜上也是有名的。


那大禹的玄孫夏朝君主姒少康呢?悅史君打賭很多人都沒聽過。按理說,這兩位帝王根本不是一個量級,沒有可比性,但魏武帝曹操的曾孫魏帝曹髦卻把他們拉在一起做對比,還和群臣得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結論。

君臣互辯帝王高下


曹魏正元三年,蜀漢延熙十九年,東吳五鳳三年(256年)正月,蜀漢平襄侯、衛將軍姜維被後主劉禪提任為大將軍。


同年正月二十八日,魏武帝曹操的第十子沛王曹林去世,魏帝曹髦賜謚號為「穆」。


同年二月初九,曹髦在太極東堂宴請群臣,與萬歲亭侯、侍中荀顗,長合鄉侯、尚書崔贊,河南尹、尚書袁亮,定陵侯、尚書鍾毓,給事中、中書令虞松等人一起講述禮典,說著說著話題轉到了帝王之間的優劣之分。


曹髦非常仰慕夏朝君主姒少康,他向荀顗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

「有夏既衰,後相殆滅,少康收集夏眾,復禹之績,高祖拔起隴畝,驅帥豪俊,芟夷秦、項,包舉內,斯二主可謂殊才異略,命世大賢者也。考其功德,誰宜為先?」

曹髦要求荀顗等人給復國中興的姒少康和起於草莽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兩位帝王,排個前後順序。


荀顗等人感覺有點蒙,但他們還是迅速討論了一個結論:

「夫天下重器,王者天授,聖德應期,然後能受命創業。至於階緣前緒,興復舊績,造之與因,難易不同。少康功德雖美,猶為中興之君,與世祖同流可也。至如高祖,臣等以為優。」

荀顗等人認為,姒少康可以跟漢光武帝劉秀相提並論,但劉邦還是比姒少康厲害。


曹髦當然不能認同這種相反的觀點,他接著提出了一番長篇大論:

「自古帝王,功德言行,互有高下,未必創業者皆優,紹繼者咸劣也。湯、武、高祖雖俱受命,賢聖之分,所覺縣殊。少康、殷宗中興之美,夏啟、周成守文之盛,論德較實,方諸漢祖,吾見其優,未聞其劣;顧所遇之時殊,故所名之功異耳。少康生於滅亡之後,降為諸侯之隸,崎嶇逃難,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謀,卒滅過、戈,克複禹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非至德弘仁,豈濟斯勛?漢祖因土崩之勢,仗一時之權,專任智力以成功業,行事動靜,多違聖檢;為人子則數危其親,為人君則囚系賢相,為人父則不能衛子;身沒之後,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時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漢祖矣。諸卿具論詳之。」

曹髦認為,姒少康從落難公子到恢復高祖父大禹的基業,比劉邦不能善待家人和臣屬,死後局勢混亂要強得多,他要求荀顗等人回去研究透徹,第二天再繼續談這個問題。

意見分流各佔一邊


曹魏正元三年,蜀漢延熙十九年,東吳五鳳三年(256年)二月初十,荀顗等人給魏帝曹髦講授完課業後,開始就前一天的話題繼續討論。


萬歲亭侯、侍中荀顗,河南尹、尚書袁亮等人議論道:「三代建國,列土而治,當其衰弊,無土崩之勢,可懷以德,難屈以力。逮至戰國,強弱相兼,去道德而任智力。故秦之弊可以力爭。少康布德,仁者之英也;高祖任力,智者之俊也。仁智不同,二帝殊矣。詩、書述殷中宗、高宗,皆列大雅,少康功美過於二宗,其為大雅明矣。少康為優,宜如詔旨。」


荀顗、袁亮等人認為,夏朝君主姒少康在仁德方面超過了列在大雅上的殷中宗子祖乙和殷高宗子武丁,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只是智者中的豪傑,顯然姒少康更優秀,同意了曹髦的觀點。


長合鄉侯、尚書崔贊,定陵侯、尚書鍾毓,給事中、中書令虞松等人則不以為然:「少康雖積德累仁,然上承大禹遺澤餘慶,內有虞、仍之援,外有靡、艾之助,寒浞讒慝,不德於民,澆、豷無親,外內棄之,以此有國,蓋有所因。至於漢祖,起自布衣,率烏合之士,以成帝者之業。論德則少康優,課功則高祖多,語資則少康易,校時則高祖難。」


崔贊、鍾毓、虞松等人認為,姒少康在仁德方面比劉邦優秀,但功績上劉邦更勝一籌。


兩撥意見誰也說服不了誰,大家都把眼光聚集到了曹髦身上。


力挺少康比下劉邦


魏帝曹髦早有主張,只見他義正嚴辭地說道:「諸卿論少康因資,高祖創造,誠有之矣,然未知三代之世,任德濟勛如彼之難,秦、項之際,任力成功如此之易。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漢祖功高,未若少康盛德之茂也。且夫仁者必有勇,誅暴必用武,少康武烈之威,豈必降於高祖哉?但夏書淪亡,舊文殘缺,故勛美闕而罔載,唯有伍員粗述大略,其言復禹之績,不失舊物,祖述聖業,舊章不愆,自非大雅兼才,孰能與於此,向令墳、典具存,行事詳備,亦豈有異同之論哉?」


曹髦認為,姒少康各方面都比劉邦厲害,只是吃了夏朝古書散佚的虧,如果流傳下來就不會有異議了。聽了曹髦的這番見解,荀顗等人都心服口服。



給事中、中書令虞松特別激動,他獨自上前說道:「少康之事,去世久遠,其文昧如,是以自古及今,議論之士莫有言者,德美隱而不宣。陛下既垂心遠鑒,考詳古昔,又發德音,贊明少康之美,使顯於千載之上,宜錄以成篇,永垂於後。」


虞松認為,曹髦關注姒少康很難得,應當記錄下來給後人做表率。


曹髦要得可不是這個效果,他立即擺手說道:「吾學不博,所聞淺狹,懼於所論,未獲其宜;縱有可采,億則屢中,又不足貴,無乃致笑後賢,彰吾闇昧乎!」


曹髦很謙虛,他不同意這樣做,認為會貽笑大方。


後來,東武亭侯、黃門侍郎鍾會回府後,將這次君臣對答評定編次記載下來。


悅史君點評:夏朝君主姒少康作為中興之主,跟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來對比,確實有些生拉硬拽,但魏帝曹髦有他自身的考慮。


曹髦是由司馬家族擁立,實權一直不在自己手上,雖然比姒少康的境遇好一點,卻也渴望著中興曹魏,因此他極力推崇姒少康,其實也就是在鼓勵自己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天京缺糧草,李秀成積極想辦法,有人卻慫恿洪秀全拖後腿
洪秀全連考四次落第,愁到徹底崩潰,有個人比他更失望

TAG:漫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