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現古城精神

重現古城精神

編者按:2018年5月28日,《陝西日報》發表了朱曉軍同志的《尋覓古城》一文。該文從潼關古城的地理位置、建築藝術、歷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古城的商業、美食以及歷代文人墨客對潼關的吟誦、讚美等方面追憶古城,尋覓古城。《尋覓古城》一文的發表使潼關古城再一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對宣傳潼關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轉載此文,我們不只是一味地追憶古城,還要讓潼關古城在世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心中紮根,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潼關古城的追憶,讓更多的人挖掘古城,把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古城恢復建設、重塑古城雄姿的熱潮中。我們相信,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你我的共同參與下,「眼前突兀見古城」的那一天將不再遙遠。

《尋覓古城》

朱曉軍

這是一座始建於漢代的千年古城,後因修建水庫被迫拆毀,這就是潼關古城。多少年來,人們在尋覓著古城的蹤跡……

潼關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天險雄關,擔負著拱衛長安的重大責任。潼關古城在整個潼關防禦體系中,發揮著結構性的重要作用。潼關呈「工」字形的地形特點,上邊一橫是秦嶺,下面一橫是黃河,中間一豎是禁溝。禁溝與黃河連接的一端形成了一個豁口,潼關古城剛好堵住了這個豁口,與秦嶺、黃河、禁溝、五里暗門(古城向東一條五里長的深谷)、金陡關(乾隆御筆親書的「第一關」)、十二連城(禁溝西岸的十二座防禦工事)共同構築的防禦體系,使得潼關成為赫赫有名的天下雄關。

古城依山勢而建,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是古代建築的瑰寶。《山海關志》有「畿內之險,唯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的記載。當地一首民謠也描繪了潼關古城的險要:「潼關城,兩頭尖,北靠黃河南靠山,蠍子山,鳳凰山,麒麟送子印台山,五里暗門不見天,向西十里腳不幹,繞上城牆轉一圈,始知天下第一關。」潼關古城險中有奇,潼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城中有耕地,一年夏秋兩收,自給自足,無論圍城多久,都不會出現水斷糧絕的困境。

古城的建築藝術堪稱典範。其瓮城、城門、箭樓,形狀和朝向奇異,聳立的城牆逶迤,高大的關樓偉岸,極富觀賞價值。清康熙皇帝來潼關巡視時,登上古城的東門,遙望波濤滾滾的黃河,欣然御封潼關古城為「天下第一城」。

古城,飽受了太多戰爭的洗禮。這裡歷經大小100餘次戰爭,其中馬超刺槐、哥舒翰守潼關等流傳久遠,家喻戶曉。從這些烽火硝煙的戰爭中,能一覽千年古城的風雲變幻,能看到中國歷史興衰的縮影。

古城始於軍事,興於商貿。它位於古代長安與洛陽大道的中段,又是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之處,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古城具備軍事功能,又兼具商業功能,城內大街巷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為商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依託這些優勢,一座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開拓出一座商貿重鎮。河道之上,千帆林立,商船穿行,各地源源不斷的貨物在這裡集散。古城裡,商賈雲集,客棧酒肆遍布,形成了黃河上中游繁華的水旱碼頭。

潼關古城西門外

人口以及發達的商業,帶來了巨大的人氣。各地飲食文化的交融,孕育出肉夾饃、鴨片湯、燴餅、醬菜這些獨具特色的古城美食。光緒年間,慈禧途經潼關,品嘗了潼關的「燴裡脊片」後,說此菜味似御膳中的「鴨片」,賜名為「鴨片湯」。潼關醬菜曾漂洋過海,美名遠揚。如若沒有匠心、沒有視野、沒有激情、沒有夢想,誰能想像這些尋常的食材能成為不尋常的美食,誰能想像這些不尋常的美食又能演繹出精彩紛呈的故事。

文人墨客,面對古城,或醉情于山水,或醉情於雄險,或醉情於風物,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杜甫的「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崔顥的「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張養浩的「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這些千古名篇,無疑就是古城一座座無形的豐碑。

南水關外

千尋萬覓,驀然回首,那個潼關古城,不就徜徉在浩瀚的歷史典籍里,繁盛的水旱碼頭上,誘人的美味佳肴間,不朽的詩詞歌賦中嗎!那座古城,自一開始,就一點一滴、悄無聲息地走進了潼關人的語言風格、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處世哲學、文化氣質之中,滋養著潼關人,築造著潼關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潼關古城景區管委會 的精彩文章:

TAG:潼關古城景區管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