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葉聖陶:論讀書和寫作的技巧

葉聖陶:論讀書和寫作的技巧

毛爺爺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看過一本書,覺得這真的能提高初學者的寫作和讀法水平。書中將讀法和作法打成一片,不但指點方法,並且著重訓練,定能夠極大幫助初學者。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幾方面是最容易犯的錯誤:

第一,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初學者不容易認識到實際需要,生活中無所用處;

第二,讀的方面只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語彙的擴展,字句的修飾,篇章的組織,聲調的變化等;

第三,寫作的方面,思想上總想創作,又急於發表。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初學者易忽略的問題,而這卻是讀與作的根基,需要穩固學習推進,紮實積累方可以獲得寫作的成就!

曾有人坐在書房裡徹夜不眠,苦讀篇章,反反覆復地讀寫,苦思冥想終不得其中奧義。反而學者對於新書,新篇章能做到一眼看透,一眼讀懂,遂究其原因!

根據時代來劃分,書總分為古代書籍與現代書籍,為什麼現代人有時無法讀懂古人的作的篇章呢?

如同十歲小孩想要讀懂大人所寫的文章,他需要了解大人的內心處境,時代背景,掌握大人的知識儲備等等,這都是影響孩子去理解文章的因素。所以,當我們反覆讀寫古文時,應該先去了解作者的背景故事,然後再去讀文章!

讀法不單單如此,魯迅的《秋夜》中曾有寫到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還有文章中表現出蕭瑟的寒意,凋落的棗樹,枯萎了的花草,避冷救火的小蟲,是文章中的一些景物描寫。通常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於景物之中,往往分為外面的經驗和內部的經驗。外面的經驗是指景物的狀況,內部的經驗是所寫作的人對於景物的感想。

對於初學者來說,先從景物的狀況描寫做起,將自己所見的景物,通過語言敘述出來,再進一步便是以自己的感覺來描寫景物的狀況,猶如用畫筆作一幅畫一般,這就是『 印象描寫』。

「描寫」「記敘」具有更深遠的感染力,一般的初學者在不懂印象的描寫前,總是會說美麗啊,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然而這些詞並不能表現出事物的感覺。必須把「怎樣美麗」「怎樣悲痛」「怎樣有趣」「怎樣可恨」用真實的印象描寫出來,人家才會感到美麗,悲痛和可恨!

遊記中最多使用的就是印象描寫,如柳氏山水記本中有一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文章裡頭沒有講天有多麼的遼闊,而是給讀者自我的想像。平遠的原野的盡處,明藍的天幕一起不皺地支垂下去。不需要過多的文字來形容,給讀者想像的畫面。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大量的閱讀書籍獲得知識儲備,肚子里才有墨水,下筆自然有文章,如何去閱讀書籍是關鍵的。許多人拿起文章就看,見到書就翻,這樣沒有系統和邏輯地去閱讀帶來的收益是小的,最終你還要去整理思路,一來二去,浪費時間精力,也不會有大的成果。

建立自己書櫃就成了比較重要的一件事!而今手機時代,更多人願意用手機來看書,也是隨時隨地閱讀的便捷方式,。因此,人們會在手機軟體里放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到書架上,小說類,管理類,文學類,美食類等等,這麼多的書如何進行有效閱讀,獲取更多有價值信息就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做自我的身份定位。

然後,依據年齡大小。

最後,按照興趣愛好選擇。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排序?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是很重要的,學生應該讀的書並不適合職場人士,科研的書籍不適用於文學創作之人。你想要有效的閱讀,就要從符合自己的身份書籍開始,將專業內容學習好了,再進行下一步的閱讀也就順利許多!

年齡雖然不是唯一的標準,但是科學上這是有一定數據表明的。小時候我們會看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的小說,長大了我們開始看哲理和邏輯的小說,大人的思想不會和小孩的一樣,高中生的思想自然和初中生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書才是重要的。硬閱讀是效果很小的!

最後興趣很關鍵!興趣意味著閱讀的動力,喜歡一本書,才會買下它,把它放在身邊隨時翻閱。如果你喜歡詩詞,可是它並不能作為你生存的工具,反而會拖累你,這個時候你會面臨著兩個選擇,該何去何從!

一切的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寫作和讀法的能力,可一切的前提是堅持,能夠堅持寫作和閱讀的人才會領會其中書籍的內涵,否則得到只是片面意思罷了!

曾經讀過一本書,書上寫道世間沒有什麼一個人的必讀之書。因為我們閱讀趣味像一顆樹那樣生長著,或像河水那樣流著。只要有適當的樹液,樹便會生長起來,只要泉中有新鮮的泉水湧出來,水便會留著。當水流碰到一個花崗岩石時,他便從岩石的旁邊繞過去,當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時,他便在那邊曲曲折折的留一會兒,當水流涌到一個深山的池塘時,便恬然停駐在那邊,當水流衝下急流時,它便趕快向前涌去。

世人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讀書和婚姻一樣,是命運註定或陰陽註定的。

趕快來分享關注吖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舟青年 的精彩文章:

TAG:同舟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