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25周年:「融匯」向人文精神致敬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25周年:「融匯」向人文精神致敬

開幕儀式,吉利安·賽克勒女爵士致辭

2018年5月27日,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迎來了她的25歲生日。當天下午,25周年館慶暨展覽「融匯——國際藝術與文化」的開幕儀式在北大賽克勒博物館中央庭院隆重舉行。此次展覽在AMS藝術、科學和人文基金會/吉莉安·賽克 勒女爵士與阿瑟·姆·賽克勒博士藝術、科學和人文基金會的鼎力支持下,精選出鮑蓓、崔岫聞、E.V.戴、阿南迪塔·達塔、馬克·福克斯、安妮塔·格萊斯塔、尼古拉斯·埃雷拉、瑪麗亞姆·納傑德、托尼·斯科特、泰祥洲、徐冰、展望共14位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此外,5月28日、29日還將舉辦為期兩天的「融匯:國際藝術與文化」研討會。

展覽現場

1986年,賽克勒夫婦克服重重困難,懷著對中國藝術的無限熱愛,使得賽克勒博物館破土奠基。1993年的5月27日,它作為中國高校中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也是第一座大學教學博物館而正式開放,杭侃用「驚艷」來形容它。25年來,賽克勒博物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為一身,舉辦了以考古、藝術及北大師生科研生活為主題的多項展覽。五年前,賽克勒女爵士為之努力的「吉莉安?賽克勒女爵士國際藝術家展覽項目」給博物館帶來了全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家的作品,它真正地成為了「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開幕現場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主持開幕儀式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名譽館長、美國賽克勒基金會主席、美國外交政策協會主席吉利安·賽克勒女士,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第一任館長李伯謙,第二任館長高崇文,第三任館長趙輝,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賽克勒基金會女爵士國際展覽項目負責人及策展人貝納維德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杭侃。展覽的開幕式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主持。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致辭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致辭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首先致辭,他說,賽克勒博物館25年來貢獻了許多精彩的展覽,在北大師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本次展覽的十四位藝術家聚集在一起,其意義要高於藝術本身,這提醒我們生活在一個既不同又共同的世界之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賽克勒博物館25年來為北大教學科研的貢獻,他表示,大學博物館不僅要立足於大學,更要面向全社會開放,成為大學科研輻射社會的窗口。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名譽館長,美國賽克勒基金會主席,美國外交政策協會主席吉利安·賽克勒女士致辭

賽克勒女爵士在致辭中回顧了賽克勒先生與中國藝術結緣的故事,早在1976年,賽克勒博士到訪中國時非常喜愛中國的藝術,看到許多中國文物沒有得到妥善保護,便希望能夠建立一座教學博物館。她在賽克勒博士去世後依然決心要把和北大的約定繼續下去。她為博物館所有的工作人員和捐贈藏品的人們表示了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高水準的展覽。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李伯謙致辭

洛陽市考古文物研究院史家楨院長致辭

作為博物館的首任館長,李伯謙先生在致辭中說。如果沒有賽克勒女士的支持,博物館今天的成就是不可想像的。他十分感謝史家珍院長為博物館的文物捐贈,他也期望有更多兄弟單位和考古隊能夠給予藏品和標本的支持,並祝願賽克勒博物館的擴建能夠早日到來。洛陽市考古文物研究院史家珍院長表示,洛陽考古院同樣致力於考古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希望將重要的文化遺產發掘過程和成果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認識考古,願與北大的合作中優勢互補,為研究和學生提供便利,讓大眾觸摸文明,感受歷史。

賽克勒基金會女爵士國際展覽項目負責人及策展人貝納維德斯先生致辭

賽克勒基金會女爵士國際展覽項目負責人兼策展人貝納維德斯先生對美國賽克勒基金會的支持表示了感謝,他提到,這個國際藝術家項目的醞釀超過十年,該項目是對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25年來展覽宗旨的一貫延續,他表示:「我們在選取藝術家時注重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表達,特別是他們對時下世界和未來的觀感與理解」。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杭侃致辭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杭侃在致辭中特別,這場「融匯」展覽帶來了融匯東西的思想和行動,也是向賽克勒先生和賽克勒女爵士的一次致敬。他強調,縱然25年來斗轉星移,但賽克勒博物館所秉持的「考古傳遞理性,藝術激勵創新」的理念不會變。他向為博物館做出幫助的所有老師和同學們表示感謝,特別是之前數任館長的努力,在「偉大的大學都有一座傑出的博物館」的精神感召下,他們克服困難,不斷前行。

展覽現場

移步展廳,阿南迪塔·達塔(印度)介紹自己的作品《飛翔》時說:「身體在時間和空間中扭動,移動並做出標記,同時心靈像蝴蝶一樣飄蕩起來。」粘土作為自然界的重要元素,藝術家使其開啟「愛」與「損失」之間的對話,也作為一種人類學的時間膠囊而存在。花費長時間準備和使用濕粘土進行表演,意在提醒人們,在社會內部的衝突領域內,身體會被得到馴化。

阿南迪塔·達塔AninditaDutta 《飛翔》63x60cm 2015年

縱使外表千差萬別,但是人體繁冗內部又是如此相似,安妮塔·格萊斯塔一直發掘心臟的主題,影像裝置中有她本人的心電圖,手繪的她理解中內髒的樣子,石頭上的女子就是心臟以及這一切的載體。《脈搏》是一系列有關心臟的作品的一部分,這部影片通過心臟的不同動態影像表達了人類的身體和情感世界。除了多種形態的心臟外,風中顫動的樹枝也給予了生命的隱喻。

安尼塔·格萊斯塔 Anita Glesta 《脈搏》,多媒體裝置(影片與水彩畫) 尺寸可變,2018年

《脈搏》局部

作品局部,女性的身體被投射在置於展廳地面的石塊上

藝術家鮑蓓的作品展示了她對時空的思考,他認為一切都存在於兩個事件或點將出未出時的位置,畫面中的椅子就象徵著「空」,暗示著已走的人和未到的人,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代表了「大的希望」。版畫這種媒介使得畫面必須從現實中提煉,更注重內心的表達,她認為這更接近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

鮑蓓 《時空》,紙上綜合材料 204x132cm 2016年

《時空》局部,圖為畫面中的一把空椅子

弗萊德·內克是德國不萊梅大學計算機科學院計算機圖形學與交互系統的教授。他也是不萊梅藝術大學數字媒體的講師。他在斯圖加特大學主修數學,並獲得概率論博士學位。內克在1965年舉辦了他的第一個演算法藝術展,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電腦進行自動創作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已在全世界展出。

弗萊德·內克  Frieder  Nake 《12/7/65,2號》72x59cm 1965年

E.V. Day是一位紐約藝術家,他的作品探索性和幽默的主題,同時採用重力挑戰懸掛技術。通過操縱流行文化的標誌性圖像,Day重新將可識別的動畫變成新形式,以闡明性別角色中的矛盾並延伸社會陳規陋習。

E`V.戴 E.V.Day 《苔蘚球——冥想的概述效果》綜合材料裝置,2018年

作品全貌

馬克·福克斯的作品與宗教有關,並結合了現成品和個人經歷,他出生於一個信仰宗教的藍領家庭,他把天主教的神聖經文用油畫顏料書寫並切下來,安排成雲朵的圖樣,掛在生活中常見的木製工作梯上,藉此探討神聖文本的解讀和誤讀。人們如何獲得信仰? 人們是否能關於這種信仰而進行自我辯論?

馬克·福克斯 Mark Fox 《無題》,木製雕塑,2018年

瑪麗亞姆·納傑德《被禁錮的幻象》描繪了敘利亞難民遷往歐洲的問題。人在異鄉但不確定自己是否屬於這個文化的心態。她想讓新聞圖像停留下來,凝固在繪畫中,昏暗的色調則是畫家對自己的自我審查,藉此為觀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間。

瑪麗亞姆·納傑德 Maryam Najd 《被禁錮的幻象》,布面油畫 255x120cm 2018年

尼古拉斯·埃雷拉《我們是一體的》展現了一個各種符號,動物元素與人類的融合體。他希望人類能夠彼此相愛,相互尊重,這個「一」就是一個沒有自私的,尊重生命的未來。科學技術應當是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組合能夠激勵人類拯救自身。

尼古拉斯·埃雷拉NicolasHerrera 《我們是一體的》2018

崔岫聞早期曾經從事油畫創作,其後主要從事影像和圖片創作。作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當代獨立女性藝術家,其思維精準深邃,視野廣闊,尤見長於人物的心理解析和精神挖掘,深入於人性的深層矛盾結構,其影像和圖片作品具有獨 特的觀念特徵,精神氣質和視覺表現簡明細膩,自由而富於想像。

崔岫聞《無題(1至4號)》,布面丙烯 ,150x93cm 2017年

帕特麗夏·古茲曼的《冥想》以極為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一位印第安老人的凝視。意圖給出人文精神的水平式的回顧。她說「畫面的主人公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會走出自己的村子,但是他的這種眼神可以使人感受到一部分他的世界觀,是可以與人類有共鳴的,人類之間並沒有你們或我們的分野,都是可以相互貫通理解的」。

帕特里夏·古茲曼Partricia Guzman《冥想》,布面油畫 100x150cm 2018年

泰祥洲的作品《天象·方壺》採用了宋畫的技法和絹本材料,描繪了被抽離時空的宇宙景象,山石的形象借鑒了隕石的一些形態。他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一直在思考我們未來要去哪裡,這些天體給繪畫帶來了不確定性,『方壺』在中國古代既代表了蓬萊仙境,也代表了微縮的宇宙,正是我這件作品的真實寫照」。

泰祥洲 《天象·方壺》,絹本水墨,240x300cm2017年

《天象·方壺》局部

藝術家泰祥洲與吉利安·賽克勒女爵士在作品前合影

在托妮·斯科特的作品《生命的圓環和輪轉》中,圓環意味著生命之循環,也意味著人類進步的循環,也代表著女性運動的循環,辮子則具有融匯之意,紅色羽毛代表著血脈的傳承,印第安人的祖先從亞歐大陸穿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這是生命的連綿不絕。

托妮·斯科特 Tony Scott 《生命的循環和輪轉》,劍麻毛 穗帶,2018年

徐冰借用韓文彬教授的文字解釋自己的作品:「這件裝置像是一個藝術生成的隱喻,觀者看到的是通過一塊毛玻璃,將雜物平面化的過程,是被過濾、凈化過的結果(畫面),像是藝術(美的東西)生產過程的『科普』示範」。藝術家就是那塊毛玻璃,介於客觀存在和藝術作品之間,藝術把現實過濾,那麼,什麼是繪畫的依託之所?

徐冰《背後的故事:浮戀暖翠圖》2018年

作品背後的空間

藝術家展望帶來的作品《假山石—175號》中,假的「假山石」則意味著某種現實的真,暗喻了現代人對物質幻覺的膜拜。拋光後的不鏽鋼以看似貴重、實則普通的材料屬性,滿足了人們的這種要求。而作品旁放置的自然山石則體現了人類回歸自然,忘不掉歸屬的本性。

假山石175# 277×151×97cm 2007-2016 年 不鏽鋼 - 復件

杭侃表示,由於他曾在上海博物館工作過的經歷,他一直在思考高校博物館和社會博物館的不同。其特點之一便是高校博物館更強調學術性和批判性,是按照考古發掘的單位來展示的,即展示全貌,而不僅僅是從中選取比較比較好的展品展示,並且每次展覽開幕後都會有相應的學術研討和活動。「我們並不追求觀眾的流量,但事實上,觀眾越來越多。另一個特點就是與高校的教學和科研相結合,這裡經常辦老師的成果展和學生策劃的展覽。展覽都是學生親手布置,因此,這裡不僅是展示的地方,更是人才培養的平台」。

展覽現場

策展人貝納維德斯先生介紹到,他們當時的想法是,把當代藝術也放進博物館中展出,這個想法醞釀了六至七年的時間才變為了現實。「我策劃的展覽都會選取我非常崇敬的藝術家,北大賽克勒博物館就像一個湖一樣,把最全世界優秀人才的融匯在一起」在二十周年館慶之時,我們為了表達對賽克勒女士的敬意,我們成立了這樣一個賽克勒女爵士國際藝術家展覽項目。項目自2013年啟動以來,已經有格萊斯塔、達塔、崔岫聞、斯科特、埃雷拉五位藝術家的展覽在北大賽克勒舉辦。「他們的藝術不僅關乎本民族的文化,更展現了全球的人文精神。由於空間有限,參展的藝術家和作品也有限,我們始終遴選世界上最優秀的藝術家,他們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是與眾不同的,每個人都是非常不一樣的」他說。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27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新加坡CLC執行總監邱鼎財:中國實現可持續城鎮化是現代成功的案例
工銀Visa星座友跑閃耀南工,U-run盛典完美綻放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