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讓「智慧」點亮礦區生活
「一點滑鼠,就能實現井下自動打水。」
在指揮中心,從屏幕上可以看到各環節的實時信息,通過井下人員定位系統,每名礦工在井下的位置和工作路徑都可以隨時確定。
……
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建設的礦井,5月16日,記者在位於旺蒼縣三江鎮的石洞溝煤業公司所見所聞,讓人耳目一新。
1
小屏幕里的大世界
在公司綜合樓廣場,只見遠處一條條運煤傳輸帶縱橫交錯,兩個神似綠色陀螺的龐然大物並排矗立,近處,約200平米的彩鋼棚下,摩托車整齊歸置。廣場內,私家車挨個停放。一眼望去,整個廠區陸面沒有一個工人。若不是機器的少許嗡鳴聲和摩托車、汽車的影響,同路的我還疑惑地以為:這裡沒有生產?
進入主樓,電子顯示屏上「礦井連續安全生產540天」赫然醒目。記者來到四樓的安全指揮中心。仔細看了看整個屏面,一些實時的列表、圖像等數據信息,分布在屏面的各個區域。顯示屏里,記者也沒尋到工人的影子。「這些工人在哪裡?」調度室值班主任李濤指著位於屏幕中間位置的「人員位置監測系統」,說「他們都在這裡」。原來,系統內的人員信息只是數據。緊接著,李濤指著大屏幕前的小電腦,隨手指了個「張澤坤」的名字,說:「比如我們現在要了解張澤坤在哪裡,列表後面會顯示他的位置。」「31322運輸巷」。視線離開小電腦,李濤在大屏幕找到張澤坤所在的位置,顯示這裡總共有7個人。
「通過調度大屏幕就能掌握井下安全生產情況。」「一點滑鼠,就能實現井下自動打水。」幾台小電腦,融合進一張大屏幕,就可隨時掌控整個生產線信息。實現了井上下的實時監控和煤礦安全生產相關數據快速準確的傳遞。
科技的運用和管理的創新,讓石洞溝煤業公司管理進入信息時代。
2
生產現代化促企業降本增效
過去,每班需要兩名員工守在水泵房打水;現在,只要點一下滑鼠,就能實現井下水泵啟動,完成自動打水……
過去,煤礦每天早班下井人員達兩三百人;現在,不到100人,可產量不降反增……
這,就是礦井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建設的效果。
近年來,石洞溝煤業公司圍繞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工作思路,先後投入綜掘機、挖掘式裝載機,實現了煤炭一帶(皮帶輸送機)出井,建立了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皮帶集控系統、調度通信系統、電力監控系統、安全監控系統、視頻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協同辦公系統等多個子系統,在川北地區處於前茅。同時,2017年安全生產標準化達到國家一級。
四川川煤石洞溝煤業有限責任公司於2011年7月工商註冊成立,前身為四川廣宏建材有限責任公司石洞溝煤礦,2011年5月該礦整體資產轉讓給川煤集團並授權廣旺集團管理,是旺蒼縣規模以上重點工業企業。礦井井田煤層賦存穩定,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30萬噸/年,各生產系統和防災「六大系統」完善。
3
礦區的現代生活
回想起第一次上山開採的情形,1993年上班的張雪亮記憶猶新。「當時採用的打眼放炮落煤,剛到工作面,遇上松煤,整個場面煤塵飛揚……」
如今,井下的採煤現場24小時燈火通明,粉塵瀰漫的作業環境不復存在。井下各環節都配備了當前最先進的安全裝備,並安裝了井下安全監控系統,有些地方已經實現無人值守。在指揮中心,從屏幕上可以看到各環節的實時信息,通過井下人員定位系統,每名礦工在井下的位置和工作路徑都可以隨時確定。
隨著採煤設備的更新換代,礦區建設愈加的現代、漂亮,其中,變化最大的還是礦工的生活。
張雪亮回憶,以前的採煤方法,主要是採用單體液壓支柱支護,需先打眼放炮,再松煤,最後進行單體液壓支柱回收作業,工人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煤礦實行三班倒工作制,加上入坑和升坑的時間,一個班估計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現在雖還是實行三班倒,但採用可伸縮液壓柔性掩護支架採煤法,「用掩護支架支護,不僅更安全,勞動強度也大大降低,勞動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張雪亮解釋道。
「去年我掙了接近8萬元,我還是很滿意啦。」採煤隊班長李洪斌告訴記者,他指著礦區廣場整齊停放的私家車,說:「我們礦工收入高了,班組裡很多人都買了小轎車,說不定哪天我們這山裡還會實行單雙號『限行』喲。」
礦區,正大「變」樣……(記者 曾媛)
編輯:吳敏佳
來源:廣元日報、廣元新聞網
GIF
知廣元 知天下


TAG:廣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