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普及中藥知識

普及中藥知識

化濕葯

凡氣味芳香,性偏溫燥,以化濕運脾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化濕葯。

脾喜燥而惡濕,「土愛暖而喜芳香」。本類藥物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濕,溫燥之葯可燥濕健牌。同時,其辛能行氣,香能通氣,能行中焦之氣機,以解除因濕濁引起的脾胃氣滯之病機。此外,部分葯還兼有解暑、辟穢等作用。

化濕葯主要適用於濕濁內阻,脾為濕困,運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糖薄、食少體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膩等症。此外,部分藥物亦可用於濕溫、暑濕證。

使用化濕葯,應根據濕困的不同情況及兼證而進行適當的配伍應用。如濕阻氣滯,脘腹脹滿痞悶者,常與行氣藥物配伍;如濕阻而偏於寒濕,脘腹冷痛者,可配伍溫中祛寒葯;如脾虛濕阻,脘痞納呆,神疲乏力者,常配伍補氣健脾葯同用;如用於濕溫、濕熱、暑濕者,常與清熱燥濕、解暑、利濕之品同用。

化濕藥物氣味芳香,多含揮髮油,一般以作為散劑服用療效較好,如入湯劑宜後下,且不應久煎,以免其揮發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療效;本類藥物多屬辛溫香燥之品,易於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及氣虛者宜慎用。

佩 蘭

最早記錄於《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菊科植物佩蘭的乾燥地上部分。

【藥性】辛、平。歸脾、胃、肺經。

【功效】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

【應用】

1.濕濁中阻,脘痞嘔惡

本品氣味芳香,其化濕和中之功與藿香相似,治濕阻中焦證,常相須為用,並配蒼朮、厚朴、白豆蔻等,以增強芳香化濕之功。

2.脾經濕熱,口中甜膩,口臭,多涎

本品性平,芳香化濕濁,醒脾開胃,去陳腐,用治脾經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臭等的脾癉(dān)證,可單用煎湯服或配伍。

3.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熱倦怠,胸悶不舒

本品既能化濕,又能解暑,治暑濕表證,濕溫初起。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祛風濕葯

凡以祛除風濕之邪為主,常用以治療風濕痹證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葯。

本類藥物味多辛苦,性溫或涼。辛能散能行,既可驅散風濕之邪,又能通達經絡之閉阻;苦味燥濕,使風濕之邪無所留著。故本類藥物能祛除留著於肌肉、經絡、筋骨的風濕之邪,有的還兼有舒筋、活血、通絡、止痛或補肝腎、強筋骨等作用。主要用於風濕痹證之肢體疼痛,關節不利、腫大,筋脈拘攣等症。部分藥物還適用於腰膝酸軟、下肢痿弱等。

祛風濕葯根據其藥性和功效的不同,分為祛風寒濕葯、祛風濕熱葯、祛風濕強筋骨葯三類。分別適用於風寒濕痹,風濕熱痹及痹證日久、筋骨無力者。

辛溫性燥的祛風濕葯,易傷陰耗血,故陰血虧虛者應慎用。

痹證多屬慢性疾病,為服用方便,可製成酒劑或丸散劑,且酒能「助葯勢、行血脈」,增強祛風濕葯的功效。也可製成外敷劑型,直接用於患處。

祛風濕強筋骨葯

本節藥物主入肝腎經,除祛風濕外,兼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主要用於風濕日久,肝腎虛損,腰膝酸軟,腳弱無力等。風濕日久,易損肝腎;肝腎虛損,風寒濕邪又易犯腰膝部位,故選用本節藥物有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意義。亦可用於腎虛腰痛,骨痿,軟弱無力者。

桑寄生

最早記錄於《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乾燥帶葉莖枝。氣微,味澀。以枝細、質嫩、葉多者為佳。生用。

【藥性】苦、甘,平。歸肝、腎經。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元。

【應用】

1.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

本品苦燥甘補,既能祛風濕,又長於補肝腎、強筋骨,對痹證日久,損及肝腎,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者尤宜。

2.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

本品能補肝腎,養血,而固沖任,安胎元。治肝腎虧虛,崩漏,月經過多,妊娠下血,胎動不安。

3.頭暈目眩

本品尚能補益肝腎以平肝降壓,用於高血壓病頭暈目眩屬肝腎不足者。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祛風濕強筋骨葯

本節藥物主入肝腎經,除祛風濕外,兼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主要用於風濕日久,肝腎虛損,腰膝酸軟,腳弱無力等。風濕日久,易損肝腎;肝腎虛損,風寒濕邪又易犯腰膝部位,故選用本節藥物有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意義。亦可用於腎虛腰痛,骨痿,軟弱無力者。

五加皮

最早記錄於《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習稱「南五加皮」。氣微香,味微辣而苦。以皮厚、氣香、色淡黃棕者為佳。生用。

【藥性】辛、苦,溫。歸肝、腎經。

【功效】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

【應用】

1.風濕痹病

本品辛能散風,苦能燥濕,溫能祛寒,且兼補益之功,尤宜於老人及久病體虛者。治風濕痹證,腰膝疼痛,筋脈拘攣,可單用或配伍。

2.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

本品有溫補之效,能補肝腎,強筋骨。常用於肝腎不足,筋骨痿軟者。

3.水腫,腳氣腫痛

本品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寒濕壅滯之腳氣腫痛。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酒浸、入丸散服。

祛風濕熱葯

本類藥物性味多為辛苦寒,入肝脾腎經。辛能行散,苦能降泄,寒能清熱。具有良好的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清熱消腫之功,主要用於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經配伍亦可用於風寒濕痹。

老鸛草

最早記錄於《救荒本草》。

本品為牻(máng)牛兒苗科植物牻牛兒苗、老鸛草、或野老鸛草的乾燥地上部分,前者習稱「長嘴老鸛草」,後兩者習稱「短嘴老鸛草」。氣微,味淡。以色灰綠、葉多、果實多者為佳。生用。

【藥性】辛、苦,平。歸肝、腎、脾經。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止瀉痢,清熱解毒。

【應用】

1.風濕痹痛,麻木拘攣,筋骨酸痛

本品辛能行散,苦能燥濕,性善疏通,有較好的祛風濕,通經絡作用。治風濕痹痛,麻木拘攣,筋骨酸痛,可單用煎服或熬膏;或配伍。

2.泄瀉痢疾

本品能清熱解毒而止瀉痢,治濕熱、熱毒所致泄瀉、痢疾,可單用或配伍。

3.瘡瘍

本品有清熱解毒之功,治瘡瘍內服外用皆可。內服可配伍;外敷可製成軟膏,以治濕毒蘊結之癰疔瘡癤、濕疹、燒燙傷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外用適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暴裂無聲》:超現實主義下下中國各階級人物的悲涼
新房裝修時這5個地方一定要打柜子,要不屋子裡就亂套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