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艾葉飄香》《掛艾草》《端午鄉俗》《家鄉端午節》《賽龍舟》《炸饊子》《端午黃鱔》《端午鹽鴨蛋》

《艾葉飄香》《掛艾草》《端午鄉俗》《家鄉端午節》《賽龍舟》《炸饊子》《端午黃鱔》《端午鹽鴨蛋》

賽龍舟

劉和剛

00:00/00:00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習慣叫端陽節,是人們世代相傳紀念屈原的一個民族傳統節日。

在家鄉,人們把端陽節細分為五月初五為小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五月二十五為末端陽,仙桃地區大多習慣於過小端陽。過端陽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有艾葉,這一天必不可少的要吃伏汁酒,煮雞蛋、粽子,吃蝦饊、發糕,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用來驅五毒,祈禱平安。

「彩劃劃劃、彩劃劃劃,龍彩劃……」端陽節划龍舟,也叫劃龍船,龍舟競渡與紀念屈原有著密切的聯繫。

據傳屈原是在五月五投汨羅江死去的,當時汨羅江畔人們划龍舟只在尋找屈原的遺體,後來就產生了划龍舟的習俗。龍舟競渡是深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其歷史悠久。划龍舟是一場技術和智慧、毅力和意志、風格道德和思想情操的比賽,以比劃速為主,眾舟並渡,以佔先者為優勝。

又到艾葉飄香時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先秦《詩經》里寫到的艾草:「那個采艾的姑娘,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周年長啊」!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戀人之間如膠似漆、難分難捨的切切思念。故有三月、三秋、三歲之感也!

又見端午節,街頭巷尾飄著艾草香,飄著粽子香。家鄉仙桃,端午節吃粽子,家家門口掛艾草是家鄉人的一種習俗。在家鄉的五月天,芳草凄凄的河岸上、道路旁、田埂邊,野生的艾草密密麻麻,一片片艾草在風雨中搖擺,散發著迷人的清香。艾草種類多,一般常見的有野艾、草艾。野艾冠厚實,呈花形,莖短小;草艾生長於草甸沼澤地帶,葉對生,花黃白。野艾花葉茂盛,做艾灸較好;草艾分大小兩種,小艾不適於艾灸,大艾喜生長在田梗地頭,或種植在花圃,枝高葉大,也可用於做艾灸。記得起小時候,端午前常把艾草成捆成捆地割回家,擺在夏日下暴晒,幾天之後,綠油油的艾草成了灰褐色,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艾葉氣味。然後把晒乾的艾草編織艾草辮子,懸掛在屋子裡每一個角落。

小時候,聽長輩們講,艾草掛在門楣上或是門的一側,是辟邪的意思,那時候年幼無知,自然相信這是真的。其實,艾草除了辟邪,掛在門口還有另一個功效那就是驅「五毒」。鄉下五月,蚊蟲興盛,艾草之香,恰是蚊蟲之懼。人們把艾草放在瓷盆里點燃,用濃濃的煙,驅趕蚊蟲。這些都是我小時候的記憶,每每想到這些,此時此刻總會想起家來。是那種「煙熏火燎」的歲月,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那時醫學落後,在鄉下,人們多靠艾草來給小孩子防病,兼達到消除一些疑難雜症的目的,所採用的是些古老的方法,如艾灸,燒艾水洗澡等。艾灸是將艾葉搓成一小團一小團,輕輕地靠近煤油燈的火焰,接著用口輕輕地吹,艾草發出一種直衝鼻腔嗆人的味道,把燒著的艾葉放到小孩子的腳底、腳踝、膝蓋、肚臍、肩膀、頭頂、手甚至手指頭……通紅的艾葉在嫩嫩的皮膚上面燃掉最後一縷光……小孩歇斯底里地哭叫,大人心像針扎。這隱藏著的,絕不僅僅是一顆盼望孫兒健康長大的心。艾水洗澡是把艾草連水煮開後,一是用熱氣熏蒸,二是浸泡。有老人看護小孩的家庭,一般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都要用艾水給孩子們洗一次的。臘月三十用艾水洗過澡,還有夏天不生痱子的說法。

這些年的端午節,我都是在北方過的。談到吃粽子,我們南方的粽子就主料而言,是以糯米為主料,輔料可就多了,湖裡現採摘的粽葉,有雞、鴨、鵝、魚、肉粽,品種之多,味道之美,無不令人食之即戀之。而北方有些不同,北方的粽子多以糯米、黍米(北方也稱大黃米)為主料,加大棗三、五顆,有的加花生米或綠豆、紅豆,用箬竹葉子成三角狀包緊,用箬葉擰成細繩將其捆緊,在大鐵鍋里煮一、兩個小時即可,煮粽子時,滿屋都是箬葉的清香味道和糯米、紅棗等混雜的香味。

記得小時候,端午前幾天,母親開始泡米了,米泡好後家裡就熱鬧起來。水缸邊擺滿了盆子、缽子,裝著糯米、粽葉。母親淘米,浸粽葉,開始包粽、煮粽子。屋子裡滿是誘人的粽葉清香。看到那一大盆煮好並泡在水裡的粽子。我迫不及待剮開粽葉,把粽子穿插在筷子上,蘸上白砂糖,大口大口地啃,糯軟綿甜,又香又粘,這時,只感覺像是在過年。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對南方的粽子倒是情有獨鍾。每當我吃著北方的粽子,望我南方的故鄉,此時會想起自己的童年,想到老家那片艾草地,想念母親用鐵鍋煮粽子的場景,淚濕衣襟…….五月的家鄉,鄉村的田野,已然是麥浪滾滾,秧苗青青,碧濤搖曳,滿目蒼翠,多姿多彩、恣意絢爛。到處飄逸著蘆葦、艾草、薄荷、菖蒲的芳香,包粽子、插艾草……

又到艾葉飄香時。讓我又一次重溫當年清苦歲月的幸福與香甜。

端午時節掛艾草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農家門、窗上有掛艾草的習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窮秀才的妻子名叫青英,她不但口才很好,而且會吟詩作對。有一年,天大旱,好幾個月沒下一滴雨,田地荒蕪,草木枯死。五月初四這一天,青英看丈夫還未回家,明天是端午節,又是自己的生日,可是家裡一貧如洗,那要如何才能使五月五這天,過得熱鬧一些呢?她在家裡坐立不安,就從屋子裡走出來。突然,看見屋旁邊她公公正在割艾草,在烈日下,艾草碧綠青翠,青英心裡想,何不如拿幾棵,過節來充喜?於是她把用清水洗乾淨的艾草掛在了大門上。她覺得這下子,門庭好象充滿了生機、喜氣,便觸景生情,取出文房四寶,用紅紙寫了一首詩,貼在大門旁邊。詩是這樣寫的:

自嫌薄命嫁窮夫,

明日端陽祭禮無。

莫叫良辰錯過去,

聊將清水洗菖蒲。

傍晚,這秀才丈夫回家,看到大門旁妻子寫的詩,既羞赧又慚愧,覺得自己無臉面再見妻子,匆匆返身而去。不覺走了幾百步,抬頭看見一隻老黃牛在田埂上吃草,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他想,何不如把牛牽去賣掉,弄一些錢回家,讓妻子高興高興。「飢餓起盜心」——秀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牽了牛就往前走。可是才走不到半里路,牛主人就追趕上來,把他抓住,送去見知縣。

知縣問秀才:「你為何青天白日偷別人家的耕牛?」秀才無可奈何,就把自己的妻子如何賢德、家境如何貧困,一五一十向知縣訴說。知縣聽了,不信一個鄉下的女子也會作詩,就馬上派人傳秀才妻子來。青英到公堂上,知縣問她:「你家大門旁的詩是你寫的嗎?」青英急忙跪下回答:「大人在上,詩正是民女所作,未知觸犯何法?」知縣捋了一下鬍子,沉思片刻,便對青英說:「你作詩,無犯法,只因你丈夫偷牽牛,被人抓來見本縣,你看要如何判處?」青英聽後,淚如泉湧,馬上就表態說:「相公知法犯法,理應重判!」

知縣點了點頭,對她說:「婦人言之有理!本縣看你是弱女,丈夫坐牢,今後你要如何度日?既然你會作詩,本縣命你再做七絕一首。如成,本縣就賞你白銀五十兩,給你回家去度日。」青英一聽,就點頭答應。取過筆墨紙張,略加思索,當場就寫了這樣四句:

滔滔江水向東流,

難洗今朝滿面羞。

自笑妾身非織女,

郎君何事效牽牛?

知縣看了,哈哈大笑說:「你雖然不是織女,但本縣判你丈夫坐牢,你夫妻二人不是成了牛郎織女嗎?」知縣說著,就叫人取出五十兩銀子,叫他們夫妻二人拿去快回家。

青英因家道寒貧,端午節掛艾草,竟得到如此好運。此事傳開後,每年端午節大門上掛艾草的人家越來越多,以後廣為流傳,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民俗。

端午的鄉俗

端午為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曆法上談到五月是午月,初五又是午月的第一個午日,故為端午。五月是仲夏季節,五月五正是登高順陽的天氣好之日,因此,端午節亦稱為端陽節。

路隔十里,各有鄉俗不同。在仙桃,其口語把端午叫端陽的多。當地過端陽的習俗,歷史悠久,形式獨特。每月數以至五有三個,人們以五月的三個五日分為3個端陽,即五月初五為「小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五月廿五為「末端陽」。

「小端陽」並不小,民間活動中,當屬小端陽最為熱鬧、也最隆重。「大端陽」這天,除了有傳統文化習俗而舉行的慶典活動外,以「大」為敬而擇時,女兒、女婿帶上禮物,回娘家給父母送「端陽」,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品嘗豐盛的美食,來享受團聚的快樂。「末端陽」則是端陽節里各種民間活動結束的一天,其熱鬧氣氛與小端陽不相上下,依然是龍船競渡,粽香四溢。

端午民俗很多,仙桃比較普遍的民間活動有:賽龍舟、吃粽子、插菖艾、沐蘭浴、飲雄黃酒等。

賽龍舟的傳統習俗,相傳源於古時的楚人,因不舍賢臣屈原投江死去,楚人借划龍舟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亦希望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從此之後,就有了每年五月初五賽龍舟的習俗。

「龍舟之鄉」的仙桃,素有水鄉澤國之美譽,境域江河湖泊,星羅棋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湖水來。」每逢端陽佳節,沿岸人如潮湧,男女老幼爭睹賽龍舟競渡的盛況。「采劃呀劃!采劃呀劃呀!龍采劃!」豪邁粗獷的龍舟號子,聲聲震撼的鑼鼓聲,兩岸此起彼伏的歡呼聲、鞭炮聲,響成一片。現場氣氛熱烈,甚為壯觀。

又到端陽節。西流河鎮南湖的水面上,參加今年龍舟賽的隊伍蓄勢待發,近日正緊張地進行著龍舟角逐的綵排。鼓聲陣陣,吶喊聲聲。鎮長歸鴻告訴我:參賽隊伍的訓練積極性特別高,訓練時非常認真。屆時,賽事也將穿插進行端午習俗別樣情趣的表演。萬水千山「粽」是情。可惜我身在異地,只能是「望洋興嘆」了。

「粽子尖,粽葉長;包粽子,過端陽。」在仙桃,家庭主婦都會包粽子。包粽子用的是蘆葦葉子(粽葉)、糯米、紅棗、纏線等,包粽子要斜對摺粽葉,折成漏斗狀,然後裝上生糯米,折上幾折再包折,直到折完,成菱形狀後捆綁緊,煮熟即可以食用。黏韌而清香的家鄉粽子,有稜有角,頗具風味。

過去,江漢平原農村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用新收的麥子磨成麵粉,做出火燒粑,炸出油條、蝦饊,用糯米自釀洑汁酒。端午吃煮雞蛋、鹹鴨蛋稱為吃「節蛋」。吃「節蛋」可以祛毒,利於保持身體健康。

「千門萬戶懸菖艾,出門十里聞葯香」。在古代,人們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毒日,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插菖艾是把菖艾紮成把,插於門楣,意在驅魔祛鬼。沐蘭浴就是用菖艾煎成「艾水」用來洗澡或熏蒸。飲雄黃酒用以驅「五毒」,用酒浸雄黃塗小兒額頭,以辟邪驅蟲。

家鄉端陽節,溢滿芬芳。秧苗青青,蓮荷碧綠,空氣里瀰漫著麥子、野艾、槐花的清香。在路上,你會碰到許多小孩,他們的額頭上總點有雄黃酒。

家鄉的端午節

又是一年粽葉飄香、龍舟飛渡的端午。身居異地,人事全非,歲月飛逝,往事漸遠!

家鄉的端午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在離開故鄉的這些年裡,總是會不經意間回憶起來,覺得有種隔世塵封的感覺!

江漢平原的故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人們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是全家人一年忙到頭的人們,歡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迎接新年到來的日子;端午節的意義是為了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每逢此節,民間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喝雄黃酒的習俗;中秋節,花好月圓人團圓,人們則以吃月餅以示團圓。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依稀記得,故鄉的端午節,有過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的習俗,小端午為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五月十五,末端午為五月二十五,又多是把端午叫做端陽。

我是農民出身,記得每年端午,正是家鄉農忙季節,村裡的人都忙著打麥子、搶插中谷秧,還沒到端午那天,每家都提前把雞窩裡撿的雞蛋留著,買酒麴,割艾草,打粽葉,泡糯米,淘洗新收到小麥,軋出白面等,為過端陽做準備。主婦總要擠出時間來做伏汁酒、包粽子,用石磨去推出蒸菜米粉。也有三五家組織起來,請來一個勤行師傅,在晚上發蝦饊,炸油條。

家鄉的端午節,女婿們都要給岳父母及嫡系親屬送節禮,俗稱「送端陽」,用來孝敬長輩。在仙桃,末結婚的毛女婿(也稱毛腳女婿),要送上三年,岳父母才肯答應把人。前兩年只是送岳父母一家,三市斤豬肉,瓶裝酒兩瓶,蝦饊十二筢(也就是一打),另外還要給未婚妻扯幾尺做褂子花洋布等。送節禮一般是選擇五月初二或初四這樣的雙日,毛女婿穿得體面,頭髮用水打濕梳平,一個手提包把節禮裝好背在肩上,步行到丈母娘家。如有老人的家庭,打幾個荷包蛋、煮幾個粽子,這送節禮的毛女婿吃完放碗後,為討丈母娘喜歡來到地里,換回丈母娘回家燒火做正餐,蒸魚蒸肉辦十碗。原先的婚姻是父母包辦,三媒六證的,婚前又缺乏了解,更談不上有感情。忙完活,毛女婿同未婚妻回家吃飯,走在路上,也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互不說話,兩人使眼色時,未婚妻緊張得臉紅心跳。

第三年,也就是毛女婿求岳父母把人的當年,這年的端午毛女婿去送節禮是滿送,包括同堂嫡親的叔子伯爺,媒人先生。禮品同前二年的大致一樣,只是每家多了一把毛扇,未婚妻也有一把,老人則是包頭(頭巾)、香煙等。白酒也不是瓶裝的,是散酒,用空酒瓶一灌,報紙卷個酒塞,有個八九上十家的,毛女婿用籮筐要挑上一大擔。丈母娘燒火做飯,毛女婿在丈母娘家吃,送來的豬肉自然要多出一二斤。毛女婿回家時,叔子伯爺有打發,那時,回錢的居多,十元二十元不等,媒人先生是白吃。

三年的節禮,還有年禮、中秋禮送後,媒人先生從中牽線,女方同意把人,雙方選擇好良辰吉日,準備結婚。男方請媒、報期,喂期豬;女方準備嫁妝,並開出幾件幾套的衣單,男方請來裁縫師傅,接未婚妻過來「開剪」(為未婚妻做妝新衣服),等待著田活忙完結婚。

嫁出的女兒在第一個端午節,女婿給岳父母送端陽時,做父母的要給女兒打發竹床,細篾斗笠等。

家鄉的端午節,五月初五的那天,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插上了艾葉,割肉買魚,殺雞宰鴨,做上一頓美味的盛餐。早餐是吃雞蛋伏汁酒,蝦饊粽子;中餐和晚餐喝雄黃酒,吃沔陽三蒸十大碗。

家鄉的粽子有鹹味的肉粽,也有蘸糖吃的素粽。每年端午節前幾天,人們從湖裡打回粽葉、泡糯米,開始包粽子。用一二片粽葉圈成圓錐形,用小匙往裡面注入糯米,按結實後,放些調配好的餡後,再灌入糯米按結實,然後封口,用棉線或薦草捆緊,一隻稜角分明、漂亮的粽子包成了,粽子煮熟後就可以吃了。

除了包粽子,這裡的人們也喜歡做些蝦饊,蝦饊有的地方叫饊子。炸蝦饊先將麵粉加入食鹽、明礬、清水揉和,面揉好後,搓成粗條,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醒面。待油鍋熱時,將麵條在掌背上盤成並列成環狀,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瀝干即可食用,吃起來香脆可口。

「今乃是,五月五,龍船會上;眾兄弟,他約我,玩耍端陽」……

賽龍舟,是家鄉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此後,人們把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作為紀念屈原的一項重大活動,用意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每年的端午節前後,家鄉都舉辦龍競賽。小時候觀看龍舟賽,河兩岸男女老少,小攤小販,人山人海,那熱鬧場景還清晰地留在腦海里。晚間,土台班子上演與端午有關的沔陽花鼓戲《白扇記》、《白蛇傳》等,白娘子和許仙那忠貞不二的愛情傳說,在民間家喻戶曉,廣為流傳。

家鄉的端午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只有粽子文化,龍舟文化,端午節民間還流傳著插艾、飲雄黃酒等習俗。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葉也是故鄉端午節的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艾葉,又名艾蒿,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人們將其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舊時,人們灑雄黃水,飲雄黃酒,也是為了激濁除腐,殺菌防病。因雄黃酒帶有毒性,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民間再也沒有喝雄黃酒的習慣了。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是一段回憶!

端午是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美好的節日。關於端午節,民間有很多習俗,但在近些年,這些傳統民俗已瀕臨流失。回味起家鄉端午節熟悉的風景來,也讓人迷戀迷茫,驚喜不已。家鄉的端午節,是一曲意味深長的歌謠。

家鄉賽龍舟

「今乃是、五月五、龍舟會上;眾兄弟、他約我、玩耍端陽。」

——花鼓戲《鳴鳳辭店》唱詞

農曆的五月五是端陽節,也是世代相傳舉辦龍舟會的傳統節日。龍舟會也叫「龍舟競渡」和「賽龍舟」,家鄉人謂之「劃龍船」。一般說來,賽龍舟以比劃速為主,龍舟競發,劈波斬浪,以佔先者為勝。

傳說這賽龍舟與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有著密切的聯繫。屈原是在五月五投汨羅江而死的,當時,汨羅江畔百姓劃著船隻,在江中尋找過他的屍體,於是就產生了五月五、賽龍舟的習俗。

賽龍舟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然而當時的端陽節賽龍舟,只限於荊楚的洞庭湖一帶毗鄰的「兩湖」區域。由於賽龍舟是一項深受群眾喜愛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後逐漸地流傳到全國各地水鄉,並世代傳承,盛行不衰。

有些記憶,由於歲月的消失而變得模糊,唯獨家鄉的故事,時間愈是長久,卻愈清晰。童年的家鄉,每年端陽節的前後都要舉行龍舟會,濱江介湖的水鄉,到處都可隱隱約約地傳來那酣暢淋漓地擊鼓聲。

我還記得,家鄉賽龍舟那熱鬧的場面。那是我在念高中的時候,時值端陽,觀看了由剅河區舉行的龍舟會。這一天,天氣晴朗,四鄉八村的龍舟用手扶拖拉機運來,雲集在血防站附近的桃花潭水面上,等待賽龍舟表演開始。

看賽龍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岸上擠滿了人,樹上爬滿了人,橋上站滿了人,主席台坐滿了人……到處是歡歌笑語,連空氣也似乎感到熱鬧了。

那些大姑娘、小媳婦們,穿戴的花花綠綠,打著陽傘,象籠中放出的鳥兒,展翅於人群之中。約上昔日的閨密,笑聲和低語,其樂融融。難得的一次放鬆,去忘掉家務事所帶來的不悅和埋在心中的惆悵。

尤其是那些正值芳齡罈子娃,打扮得象仙女一般,三五成群,到龍舟會去物色自己意中人。她們都渴望找到一位龍舟手,與自己相伴終生,白頭到老。她們擠在人群中,恨不得長出幾雙眼來,來掃描一個個龍舟手,來探尋未來人生。同伴們偶爾間一聲淺笑,立即驚恐地收斂起來,羞紅了臉,低下了頭。

想起來也不足為怪,家鄉水網湖區,開門見水,出門撐船,風裡來,浪里去。無論是下湖收種、割蘆砍樵、捕魚捉蝦、摘蓮挖藕,還是趕集市、買油鹽、走親戚、回娘家,「隔山容易隔水難」,都離不開船槳。龍舟手百里挑一,都是些精壯的男丁,身材魁偉,力大聲洪,能參加賽龍舟的小伙,必然是勞動的強手。此情此景,又有哪個女子不懷春、哪個男子不鍾情呢?

識禮知書的初、高中生則把目光投向了身邊的風景,他們活躍在大自然中,感悟著窗外事。

最快樂的是那些頭額上點著雄黃,穿著肚兜的孩童,他們攆著小商販購買回零食,騎在大人的脖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著。

家鄉是傳統鑄成的。看賽龍舟的人,都是本土的鄉親們,大家互相熟悉,也很友愛,其民風之淳樸,民俗之深厚。龍舟會上,黑壓壓的人流中,看不到逮人的警車,沒有一個持槍的警察,也沒有一個操警棍的保安,更沒有一件打架鬥毆、兒童被拐、欺騙詐騙、小偷小摸等亂七八糟的事情發生。

桃花潭,深水成潭,水平如鏡,以沿潭周圍栽種桃樹,故得名;又有剅河血防站設於此,亦叫「血防站潭」。

血吸蟲防治站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設立的專門機構,那時,全縣的每個鄉鎮、農林場都有血吸蟲防治醫院。血吸蟲是一種寄生在人體中的病原體,晚期血吸蟲病人肚子變大,骨瘦如柴,最終導致病人死亡。治療血吸蟲的日子,多是在歇涼的伏天,氣候異常炎熱。剅河血防站選址於桃花潭邊,可為病人帶來些許的清涼。

想起來,當年的剅河血吸蟲防治站建在水潭邊的圍堤上,座北朝南,幾間小小的磚瓦平房而已。

桃花潭水域雖不廣闊,風景卻極幽美。碧綠的潭水,蔥翠的楊柳,與蔚藍的天空,組合成一幅錦繡天成的圖畫,明麗悅目。潭延三五里處,梨園、桃園連綿,春天裡,梨白桃紅,與潭水相映成輝,蔚為壯觀。

家鄉的土地深處,蘊藏著盈盈的水源。桃花潭水神奇,深不可測,抽不幹,放不完,民間傳說它是「龍吐水」。這泓潭水,象一杯乳汁,默默地澆灌著農田,養育著她的子孫們。

如今家鄉的「種桃大王」,所培育出的仙桃「論個賣」,不正是桃花潭擠出的乳汁,所滋潤出的綠色環保精品嗎?

啊!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

過端陽除了吃喝以外,還有龍舟看,也演出花鼓戲。

家鄉的人們,不問男女老少,都是喜歡看戲的。過端陽唱戲為的是消災除難,祈求豐收。看戲也是訪親會友的緣由,娘屋裡開鑼唱戲,女兒也覺得臉上有光。

家鄉的花鼓戲大凡是痛恨「嫌貧愛富」之類,如《花牆會》中的楊玉春,人們為之同情,那個王美蓉之父,更是被人們所奚落的形象。

類似於《花牆會》的戲,莫過於《珍珠塔》了。

我從五、六歲起就開始看戲,記得《白蛇傳》這齣戲,每逢過端陽那是必須要唱的,戲的情節寓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生哲理。有詩云: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迴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家鄉唱戲,熱鬧非凡。演出開始,戲台上鑼鼓喧天,那是在「打鬧台」,一陣緊鑼密鼓後,接著是「陞官加爵」,打出「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中幡來,最後是黑臉殺過來,白臉殺過去……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演出前拜台、迎神、安神吧!好象哪些風神,雨神、水神、土地神、城隍爺都歸唱戲的管,沒有這戲唱,就不會有庄稼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似的。

家鄉的花鼓戲我愛聽,雖然現在可上網下載,但不如身臨在鄉下搭起的草台,去邊看、邊聽過癮。單放機的聲音,讓我感觸不到那份鄉土親情,即使是去聽悲腔(花鼓戲唱腔中為女角色悲痛時專用的悲調),我也哭不出淚來,故也治不愈我的思鄉病!

「看了喲喂喲,害病不吃藥。」有時我會忽然想到:要是家鄉人沒有了花鼓戲看,那該怎麼辦?又該怎樣去度過這傳統的端陽節呢?

也是,《游湖借傘》中那著一身旗袍女子,手中的花油紙傘,如今也「借「不到了。

賽龍舟是一場技術和智慧、毅力和意志、風格道德和思想情操的比賽,對龍舟手的挑選其要求格外嚴格。家鄉賽龍舟,其船上人數為每船十二名龍舟手,其分工明確,同心協力。十人執槳,一人把舵,一人踩艄兼擊鼓,鼓架上樹一面龍旗。十名槳手,分五組並肩而坐,其職責也各不相同。

賽龍舟踩艄是關鍵,船尾踩得越低,船頭翹的越高,船速也就越快。鑼鼓聲一起一落,強勁有力。

龍舟手著一身同色的背心、短褲,頭戴涼帽,衣著整齊,威武英俊。賽龍舟開始了,一條條整裝待發的龍舟,龍旗飄揚,鑼鼓喧天,槳過波涌,水花四濺。博得岸上觀眾的陣陣喝彩,玩得盡心。

賽龍舟除了比速度,還得比鑼鼓聲鏗鏘激昂,比划槳整齊有力,比踩艄姿態優美,比龍頭翹得高,比龍嘴吐出的水量大……「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還有比文明、比風格、比毅力、比意志等。

龍船號子,又叫「龍船調」,是民間風俗歌的一種。它不象其它號子,其時間概念很強,是專門在端午節龍舟賽叫唱的:「嘿喲,嘿喲……」

或許是因為天熱,家鄉賽龍舟多是在下午進行。賽完龍舟後,大人小孩還可順便在龍游的水裡洗個澡。

太陽紅著臉回到了潭裡,賽龍舟結束了,激情蕩漾了一整天的桃花潭,又恢復了以往的平靜。

以上只是自己記憶所及,賽龍舟當然有許多情節,許多故事,拙文掛一漏萬,不知現時的家鄉父老,過端陽還有這一傳統習俗的雅興否?家鄉賽龍舟,何時重相見?!

龍船調

彭麗媛

00:00/00:00

炸饊子的姑娘

每年農曆五月,恰逢端午節。他(她)們都要從偏僻的農村,把用油桶改成的灶、凹鍋、案板等炊具搬到鎮集貿市場的空地,炸饊子。算起來,他們來這裡炸饊子也有四、五年了。

這裡是三縣交界的地方,也是一個人口大鎮。每天來這裡趕集的人很多,買他們炸的饊子的人也很多,饊子也炸得地道。

「路隔十里,各有鄉俗不同。」這裡的人們有五月初五過小端陽的,有五月十五過大端陽的,有五月二十五過末端陽的。他們在這裡炸饊子,每年至少有一個月忙乎。

一綹綹剛出鍋的饊子,伴著香油味,在晨曦的空氣里飄起一縷縷濃郁的脆香,隨著早晨清風擴散很遠。竄進鼻腔,刺激味蕾,誘人食慾。

每天,在星星還沒有隱去的黎明,他們已早早地擺好了攤位。

前些年在家時,每年端午節,我都要買他們炸的饊子,幾年下來,相互都是熟人了。當我早晨上街路過這裡時,他們都會跟我打招呼問好。

攤主是一對年輕的夫妻。妻子身有殘疾。左腿不能直立,上身前傾。當她站立的時候,身體呈現一種獨特的姿勢。頭要努力仰起,身體要靠右腿單獨支撐,所有的重量都落在右腳掌。這是患小兒麻痹症落下的病殘。丈夫是身體康健,但比較消瘦的人,平常話不多。

男的,麻利地揉著面,揉好後,拉成長長的細條,在案板上滾圓,熟練地把滾圓的面坯,由內向外圈在放了食油的陶缽里,然後端到燒沸的油鍋邊。

女的,早已來到了油鍋旁,努力地保持著身體站立平衡,神情專註的守著面前那一鍋歡快的沸油,手裡拿著一雙長筷。

開始炸饊子了。男的用右手把陶缽里的面坯拉得均等,緾在左手掌上。緾上十多圈後,用雙手擴開,遞給妻子。妻子用手中兩根分開的筷頭穿進接住,慢慢地放入浪花翻滾的油鍋里,忽幾下後疊合起來,這時抽出筷子來,翻動著饊子。長筷在油麵上翻飛,如同跳著歡快的舞蹈。油有時也會頑皮地濺在人的身上。

一綹綹被放進沸油里的生面,沉下去,又浮起來。在沸油的滋潤下,須臾變得豐腴飽滿。顏色也從乳白到嫩黃,直到金黃,這時可以夾出炸好的饊子了。

夫妻雙方合作默契,不需要用語言,只要一個眼神,就心領神會。

太陽漸漸升起,陽光照在女人的臉上充滿著笑意。從她眼裡流露出堅毅和專註,美好的嚮往。每天她要持續站立五個小時之多,正常人都難受,何況一個身有殘疾的人。但從沒有在她的臉上看到倦怠。總是笑臉迎送著來買饊子的每一個客人。

有一次,炸饊子的姑娘告訴我;他們家在農村,種地人。上有老、下有小,還住著平房。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和買饊子的人我想:夫妻倆起早貪黑,櫛風沐雨,完全是為了孝順老人,撫育孩子,營造幸福,編織溫馨。

一天的勞累過後,妻子撒嬌的偎依在丈夫的懷裡,丈夫為妻子剪著指甲,溫柔的表情,無不流露出對妻子的憐愛。妻子為丈夫揉背。有時候,她要丈夫駕著電瓶車兩人去兜風,姑娘緊緊地抱著丈夫,長長的秀髮在風裡飄飛,直到很遠、很遠……..

看到這溫馨的場面,讓人心生感動。誰又能想到,姑娘是一個身有殘疾的人呢,她努力縮小著自己的不幸,不自嘆自悲,勤勞堅強,對生活的追夢,誰也阻止不了她的心!

這些年過去了,每逢端午節吃饊子,我就會想起家鄉這位炸饊子的姑娘,為自己當年對她產生憐憫之心,而沒有多買她的饊子感到慚愧和不安。姑娘身體上雖有殘疾,但心靈沒有陰霾,這正是許多身體健全的人,在生活、工作上遇到挫折,而一蹶不振,要去尋思和領悟的方面。

只有像這炸饊子的姑娘一樣,頑強地面對命運的不公。身體的殘缺,去坦然生活,人生才處處是陽光。

端午黃鱔賽人蔘

鱔魚,亦稱黃鱔。形狀類蛇,穴居,夜出覓食,體表有粘液,特別滑溜。

魚米之鄉的仙桃,物產甚豐,盛產野生黃鱔,溝渠湖塘中到處都可看見它們的身影。黃鱔的生命力較一般魚類強,能抗禦化肥農藥的侵害,所以水田裡野生黃鱔數量很多。隨著科學的進步,現在大力推行人工養殖黃鱔,並形成了產業規模,黃鱔魚「拱」進了全國各地,為市場的需求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故黃鱔在當地的農業特產中,也很有「身份」,被譽為「中國黃鱔之都」。

仙桃黃鱔生長在一個波瀾不驚,雨意綿綿的江漢平原水域里,是人們的餐桌上較為敬的一道菜。人們愛吃,不僅僅是在於它的肉嫩可口,滋味鮮美,更因為是它營養價值高,具有滋補功能。

端午前的黃鱔,是一年裡黃鱔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待到端午節後鱔魚開始甩卵,兒多母苦,黃鱔就不再肥美了。黃鱔為大補,因此,民間向來就有「端午黃鱔賽人蔘」的說法。

黃鱔現宰現吃,可炒,可爆,可炸,可燉。在仙桃,黃鱔除了粉蒸,再就是燒盤鱔、排鱔,炒鱔絲,黃瓜燉鱔魚湯……仙桃人精明能幹,特別富有想像力,能用黃鱔做出五花八門的菜肴,讓地方美食文化彰顯無餘。

粉蒸黃鱔是仙桃蒸食中的一絕,別具風味。把宰好洗凈的黃鱔捶成片,切為一段一段,用米粉、食鹽拌好後,放在蒸籠里用柴火灶蒸熟,用碗撿起來,再用一空碗倒扣,澆上勾好的欠,撒些蔥花就可以食用了。米粉粘附在黃鱔上,吃起來又鮮又嫩,也不油膩,色味俱全,美味至極。

泡蒸黃鱔是把鱔魚洗凈除骨,用蔥姜水浸泡,加蛋清,裹上麵粉、生粉、大米粉,入碗上籠蒸幾分鐘,裝盤調味後上籠再蒸,用滾燙的食油或豬油處理其表皮,使表皮形成一些油泡狀。淋油時,油接觸水發出滋滋聲,如同放鞭炮,故「泡蒸」由此而來。淋上食油後,撒上香料即成。泡蒸黃鱔這道蒸食,聞之異香搶鼻,上口滾燙滑軟,落齒奇鮮軟嫩,入喉味道厚美。其味極鮮美同時,也頗具食療滋補價值。

黃鱔排、黃鱔絲、黃鱔湯則是本地傳統做法,家喻戶曉,不盡詳述。

仙桃人愛吃盤鱔,認為小黃鱔補血,以往也有活吞小黃鱔的習慣。盤鱔則以筆桿粗最佳,先將黃鱔養水幾日,讓其排泄體內雜物,撈起以清水洗凈後,用沸水燙死,黃鱔就會盤成蚊香似的一卷,故稱「盤鱔」。然後放進油鍋去烹調。吃盤鱔,用筷子夾住鱔頭,咬住頭背處,輕輕一撕,肉骨便分離,一條小黃鱔,整條的肉就可落入口中。

捕鱔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捉鱔,一種是釣鱔。引誘鱔魚入籠,也是一種很簡便的捕法。

殺鱔魚的程序是這樣的:一塊專用木板釘上一顆釘子,釘子的尖朝向板頭的那端,將鱔魚敲昏,然後把鱔魚的頭側掛在釘子上,理順其身體,用刀(通常用壁紙刀)在鱔魚頸部輕輕橫割一刀,再將刀口一轉,緊貼鱔魚的脊骨一刀拉到尾。然後,回到鱔魚頸部將脊骨切斷,再次貼著脊骨一刀到尾,這樣鱔魚的骨頭與腸肚都已被剔掉了。

黃鱔具有性逆轉性,一生中先雌後雄,既當媽、又當爹。鱔魚的胚胎髮育到第一次性成熟時為雌性,甩卵後到第二次性成熟,它又變成雄性了。

提及黃鱔,也說泥鰍。泥鰍體形比黃鱔小,顏色青黑,渾身黏液,長有鬍鬚。捕捉時滑膩無比,食用土腥味十足。刺泥鰍,其體呈流線型,背鰭上長有硬刺,故稱「刺泥鰍」。在我小的時候,水田裡野生的泥鰍很多,小夥伴們經常「趕泥鰍」。老黃瓜燉泥鰍口味鮮美,泥鰍鑽豆腐,是一道來自民間的傳統風味名菜,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在水鄉,黃鱔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味美食。端午的黃鱔,那誘人的香味,將永遠在我的唇齒間留香。

端午的鹽鴨蛋

我的家鄉是平原水鄉,風景幽美,物產豐富。

家鄉人過端午節,好多風俗都與外地相同,其大致活動有插艾、吃粽子、賽龍舟等。所不同的是,家鄉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十五過端午節的,稱之為過「大端陽」;再就是過端午節有未婚女婿到岳父家「要人」習俗。「要人」可從女婿所送禮品中分辨出,一般說來,除了送肉、送酒、送蝦饊之外,還要給媒人、丈母娘、未婚妻大媽、嬸娘和未婚妻送毛扇。毛扇送過,通過媒人做工作,女方家一般會同意女兒在當年出嫁,但沒有毛扇送過好幾年後才同意女兒出嫁的。

掙工分的年代,女方家不肯把人,其原因在乎的是勞動力。女兒出嫁後,家裡少了勞動力,自然也少了工分。家大口闊的家庭,總希望女兒給自己多做幾年。

家鄉還有一個風俗,是有關吃的方面的,就是家家戶戶都要在過端午節去做糯米酒,作為端午節早飯所必須的食品。糯米酒就是醪糟,一起煮的有荷包蛋或單獨去煮毛殼蛋(茶雞蛋),拌著蝦饊吃,食慾極佳。

家鄉人平時的下飯菜限於咸制菜之類,而在過端午都要煮幾個鹽鴨蛋下飯。這鹽鴨蛋是自家腌制的,當然也不需花錢去買。

水資源豐富,湖河渠溝縱橫的家鄉,水產養殖業是重要的生產方式,以放牧加補料飼養蛋鴨居多,為之專業養鴨。但家庭養鴨更是千家萬戶,三五隻不等,白天放養,晚上雞、鴨則共宿一籠。

農戶養雞多於養鴨,因養雞在每天晚上不需要人去尋回家,主人把葫蘆瓢一敲,一聲呼喚,雞會爭先恐後的到齊,自覺地上籠。而鴨子則不同,它呆在水裡,不去趕它就不上岸來,有時甚至在水裡過夜,把蛋下在水裡。

鴨子是在夜晚下蛋的,偶爾在白天里下蛋,謂之「天花蛋」,而「天花蛋」又以「軟殼蛋」為主,則表明鴨子的營養不良,如缺鈣等。

家鄉人把不會游泳的稱之為「旱鴨子」,其實鴨子不存在「旱鴨子」和「水鴨子」之分,是鴨子都會游水,把鴨子趕到河裡,是淹不死的。人們常說的「旱鴨子」則是一種圈養的鴨子,體型小,下蛋也小,只是品種的不同而已。

家鄉「沔陽麻鴨」是著名的鴨種,以產蛋期長、蛋大久負盛名。我生長在水鄉,鹽鴨蛋沒少吃。沔陽麻鴨蛋經腌制,那質細而油多的紅心蛋,食之,油而不膩,清香可口,餘味無窮,殊不相同也。

沔陽麻鴨,鴨公體型瘦壯,羽毛黑裡間白,光亮濃密,糧食緊缺時,誰家餵養鴨公,一般是待鴨公長大後去宰殺掉。鴨母體型肥胖,屁股圓圓,走路一搖一擺,全身如麻雀羽毛般,故稱之「麻鴨」。

沔陽麻鴨下蛋又大又圓,色澤光潤,有時一蛋雙黃,掂在手裡沉甸甸的。鴨蛋早晨撿蛋,故有「鴨棚老闆睡懶覺——不撿蛋(簡單)」的歇後語。

鴨蛋又分為「麥黃蛋」和「谷黃蛋」,是以作物收穫、鴨捕食所下蛋而來。「麥黃蛋」指的是麥收季節的鴨蛋,「谷黃蛋」指的是谷收季節的鴨蛋,凡在此季節的鴨蛋個大,蛋的空頭小。本人認為,「麥黃蛋」要比「谷黃蛋」更勝一籌。晚春,鴨子採食天然飼料廣泛,如春雷過後,剛出土的螺螄、蚯蚓、魚苗、蛙類等,故鴨蛋營養豐富。「麥黃蛋」端午節前腌制,過端午正是食用的時候。

小孩淘氣,身上在地上滾得像鹽鴨蛋,是家鄉人腌制鴨蛋形象地描述。農戶把攢好的鴨蛋,先和好黃泥後去撒鹽,把鴨蛋放入黃泥中去滾上一層「鹽泥」,再把粘有「鹽泥」的鴨蛋在草木灰里滾過,以「鹽泥」的表面乾爽為宜,最後是裝入土陶壇里,撒些散鹽,蓋上壇口。腌制月余後拿出來洗凈「鹽泥」,煮熟即可食用,常溫置放幾天,煮熟的鹽鴨蛋也不會變壞。

家鄉人很少去腌制雞蛋,因雞蛋腌不出油來,吃起來也沒有鴨蛋的味口好。將使是腌制,多採用的是用鹽水泡製的方法。

家鄉的紅白大事或是招待工匠,早餐的麵茶是有一碗鹽鴨蛋的。家鄉酒席坐位人數為一席八人,每席以八個鹽鴨蛋為一碗,一人一個。但不是端出整個蛋,破殼後去挖著吃;而是把煮熟的鹽鴨蛋從熱鍋里撈出,放在冷水中冷卻後,再拿出來用刀切。每一個鹽鴨蛋切成四塊,一位客人正好可去夾上四筷子。每一塊鴨蛋帶有蛋殼,象一葉小舟兩頭翹起,鴨蛋上面都帶有四分之一的蛋黃,蛋白凝脂,蛋黃流丹,誘人味蕾。

家鄉人喝酒有帶「接意」的習俗,往往也少不了這席間上的鹽鴨蛋。

切鴨蛋的第一刀,即破殼時,將鴨蛋縱向放在菜板上,手裡的刀要下得重一點,這樣蛋殼才不會由橫向去破裂,切出的鴨蛋塊才整齊好看。

想起自己在念書時,每個星期總要帶幾個鹽鴨蛋到學校,在學生食堂打半斤米飯,一個鹽鴨蛋下飯足矣。在桌子上磕破鴨蛋的小頭,剝開一小洞來,用筷子慢慢地挖著吃。雖說有些鴨蛋是腌制不久的,蛋清只有一些鹹味,蛋黃也沒有腌出油來,還是淡黃色,吃光的也可以,但碗里的飯要咽下,也只能是看菜吃飯了。

說到家鄉的鹽鴨蛋,不得不提到沙湖鹹蛋,去百度,有這樣的文字描述:

沙湖鹽蛋,優於其他鹽蛋的主要原因,是因鴨子吃了沙湖生長的麥黃草和喜棲於麥黃草中的小紅蝦,所以鴨子產下的蛋,蛋黃為紅色,經腌制後,即成「紅心蛋」。尤其是雙黃蛋,令人驚奇不已。

菹草,又叫蝦藻、蝦草,菹草也被稱為「麥黃草」,是指當麥子發黃時,水草就死了,故「麥黃草」。麥黃草是蛋鴨不可缺少的加補飼料,鴨子在嘬食麥黃草時,連同躲在裡面的小紅蝦一起吃進去,產下的蛋既大又呈硃砂紅。

家鄉出鹽鴨蛋,走南闖北的我,看到超市裡有商標是「沙湖鹹蛋一點紅」上架,也曾因為自己的籍貫是「沙湖沔陽洲」而感到自豪!自豪的是,在人們眼裡認為「十年九不收」那個窮地方的特產,是如此的有名,深受消費者喜愛。

沙湖鹽蛋價格不貴,平民百姓也買的起,每年的端午節,我總喜歡買上幾盒,或自己吃,或送親友。固然超市裡鹽鴨蛋有許多品牌,但我總喜歡買沙湖鹽蛋,因對我胃口。偶爾吃出雙黃蛋來,雖說其味道也無特別處,可心裡有著不同的滋味,彷彿是用家鄉那濃烈的鄉風鄉情腌制出來的。

昔日端午的鹽鴨蛋,辛苦養鴨,辛苦腌制,辛苦弄得快活吃;現如今誰家還養鴨腌鴨蛋,都是掏錢買,買來臭蛋、壞蛋、摻有蘇丹紅有毒的「紅心蛋」,為心疼錢也捨不得扔掉,最終吃出病來。

可我要告訴你,沙湖鹽蛋它可是絕對的好吃,吃起來也絕對的放心,信不信由你!

仙桃鬼打架

仙桃鬼打架

正月迎春花

漢王陳友諒故里

孔明夫人娘家

讀書台 玄妙觀 沔八景 八字衙

原沔陽 古復州 江漢平原腹地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二月桃杏花

江漢明珠鄂中寶

農漁禽蔬雜

南襄河 北漢江 排湖水 電排閘

湖北省 直轄市 武漢城市圈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三月油菜花

池莉大作家

王玉珍歌唱家

大雙小雙和楊威 廖輝 鄭李輝

名人和志士他(她)們都是仙桃娃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四月牡丹花

百萬人民百強市

崛起待厚發

輕紡城 生態城 休閑城 居住雅

工業園 高新園 大創造畫卷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五月梔子花

仙下河裡賽龍舟

號子震天下

花鼓戲 皮影戲 沔陽剪紙頂呱呱

道情漁鼓 三棒鼓 中國體育節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六月開荷花

張溝黃鱔沙湖蛋

毛嘴滷雞真到家

蒸肉蒸魚 蒸丸子 沔城蓮藕湯

范關酒 來一壺 相逢每醉還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七月菱角花

向著生態宜居行

靈秀美如畫

抓環境 控污染 保資源 強綠化

喜迎賓 邀天下 桃花園裡好創業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八月開桂花

交通便順區位好

物流功能大

鄰武漢 連荊沙 國道三一八

隨岳路 滬漢蓉 高鐵仙桃站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九月開菊花

金融中心商務區

高樓展繁華

步行街 新南城 天怡酒店大

有活力 有潛力 政府也給力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十月芙蓉花

全國科技示範市

統籌協調抓

生產力 靠科技 教育更優化

全省文明先進市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仙桃鬼打架

冬月水仙花

沙湖濕地好風光

平湖不見沙

老沔城 品風情 古橋夕陽西下

蓮池仙境 荷花少女賣魚蝦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

仙桃鬼打架

臘月開梅花

沔陽州年年慶豐收

再把熱情幹勁加

新起點 新跨越 打造實力仙桃

情系民生促和諧

(合)你說仙桃有個啥

鬼打架一一湖北沔陽(仙桃)武漢周邊(漢川,漢陽,蔡甸)襄樊地區以及湖南嶽陽等地的方言辭彙。形容事情做得沒有意義,也指不務正業的人。

夢見鬼打架一一運氣亨通,洋洋得意,一切困難都會過去。但防得意忘形,太松怠傲慢會有煩惱。(2011.06 寫於烏魯木齊)

作者思鄉遠夢,原名張才富,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自由投稿人。曾任教師,企業負責人等職,現任某公司圖書編輯。苦戀文學,自嘆不如,但留下了一個終生難捨的夢!多年來,在報刊雜誌、網路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此個人微信平台發文除註明出處的文章外,均為原創。如需轉載、鏈接、引用,或以任何形式改動,須先獲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鄉遠夢 的精彩文章:

TAG:思鄉遠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