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是個技術活,一官員擺譜慘遭暴打,另一官員這麼做感動百姓
乾隆年間的一個夏季,雲南某縣遭遇洪水侵襲,房倒屋塌,居民流離失所。當地官府高度重視,縣令立即親赴災區視察。按常規,縣令視察災區,應該穿著膠鞋,蹚著洪水,深一腳淺一腳地查看災情、慰問百姓。但這個縣令很會擺譜,出行依然是八抬大轎,鳴鑼開道。反正老百姓也習慣了官員的這種做派,倒也沒說什麼。如果接下來縣令能給老百姓送米送油也還不錯。
誰知,該縣令來到受災最嚴重的村莊,看了看被淹的房屋、道路、農田後說,也不是很嚴重,村民完全可以自救。此時,陪同縣令視察災情的一位郎姓地主說,道路損毀嚴重,房屋倒塌過半,村民無家可歸,甚至還有淹死的。縣令讓大家發揚一下自力更生的精神,積極展開自救。還說他作為本地最大的地主,應該拿出點銀子來賑災。郎地主說這本是應該的,不過還是要縣財政撥付一些賑災銀。縣令不悅,讓他體諒官府的難處,自己解決救災問題。
郎地主頓時急了,大聲訓斥縣令:「你身為本縣縣令,如此輕慢災情,視百姓如螻蟻,良心何在?」郎地主情急之下,將縣令從轎子里拽出,操起一根木棒,就把縣令的轎子直接搗毀。縣令心虛,敢怒不敢言,灰頭土臉地走了。
此事傳到當地知府那裡,知府連忙派更高級別的官員來視察災情。高級官員就是不一樣,離村子很遠就下轎步行進村。郎地主備受感動,召集同村人來迎接,幹群關係和諧如初。
光緒十四年(1888年)夏季,連天大雨,山洪暴發,京畿直隸房山、涿州一帶永定河河堤決口,洪水泛濫。京畿附近河務關乎京城安危,通常由直隸總督直接負責。直隸總督李鴻章高度重視,立即冒雨趕赴災區並做出批示,要求各相關官員必須親赴抗洪前線。
永定河道周馥率領永定河南岸同知、通判、千總、把總以及當地知縣、縣丞、主簿等幾十名官員奉命來到抗洪一線。李鴻章要求,全部官員必須下水,與兵丁一起投入抗洪戰鬥,膽敢違抗命令者就地免職。李鴻章的意思很明白,在此關鍵時刻,守護京城、守護百姓是頭等大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時正是官員捍衛榮譽,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的時候。
此命令一出,眾多官員面露難色—濕身倒不要緊,關鍵是洪水兇猛,弄不好小命就丟了。但在李鴻章的強硬命令下,全部官員只好硬著頭皮綁好繩子下水。李鴻章還專門吩咐下屬在河岸上進行監督,看哪個官員抗洪不賣力。百姓被捨身抗洪、奮勇搶險的官員感動了,紛紛與官員一起投入戰鬥。附近老人、婦女都趕來慰問抗洪官兵。
李鴻章在嚴格要求下屬的同時,也勇於積極承擔管理責任。在這次抗洪的彙報中,李鴻章向刑部、工部坦陳,對抗洪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自己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願意接受處分。
不論古今,遇到天災,幹部當然要一馬當先,積極救災,為民眾做好榜樣,而不是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置百姓的生死於不顧。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陳事美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曾國藩一手提拔的大官,被曾痛罵忘恩負義,一句話讓所有人原諒他
※劉徹發小太囂張:長得帥怪我咯?太后說出八字,他二話不說就自盡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