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搞創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搞創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科技日報記者 李大慶 楊雪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在兩院院士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說明創新之艱難。」聽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科院院士李林深有感觸:我們搞創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多次談到創新,強調了創新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兩院院士聆聽了總書記的講話後,深感振奮。兩院分別召開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座談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在座談會上說,習近平總書記對院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院士們帶領團隊,從宏觀到微觀促進中國夢的實現。「總書記特彆強調了科技競爭就是人才競爭,有了人,才有科技,才能復興。總書記要求我們,充分發揮院士及團隊在科研中的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講:「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許多院士就創新人才問題暢談了自己的學習體會。

中科院院士朱道本說,21世紀,在科研中團隊合作的作用越來越大,並且多學科交叉也是從事科研必不可少的。所以人才的成長是和團隊的合作、發展分不開的。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看來,人才評價要評價人,也要評價團隊。「要說走得快,一個人走就行了,要走得遠一定得靠團隊。」他說,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靠團隊。

中科院院士楊元喜認為,首先,院士群體要有使命感,要有擔當,要以自己的品德和言行影響年輕人。「科研人員要把自己的興趣同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科院院士楊衛從具體的人才政策上,談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一個研究項目做完了,其中的某人由於研究比較出色而被評為人才。「項目評出的人才不能成為一個永久性人才的標籤,更不能成為人才市場的一個砝碼。他只是那一時段的優秀的科研工作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回憶,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提升創新體系的效能,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體制當中解放出來。

5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在京西賓館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圖為大會前幾位院士親密交談。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攝

院士們聽到這裡時,都激動得鼓起掌來。後來,總書記又強調要改革片面地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住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院士們再次熱烈鼓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曉紅也對院士們的幾次掌聲記憶猶新,他對總書記要求改革束縛工程科技人員的不合理政策充滿期待。

中科院院士郭雷認為,現在我們有了精準扶貧,借鑒這一做法,在科研評價問題上可以搞精準評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搞各個部門在評價上一刀切,要通過評價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中科院院士丁仲禮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他認為,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了國家科研體系的整體效能問題。我們國家在科研上有大學,有中科院,有國防科研機構,有部委研究機構,有地方研究機構,還有國企、民營的科研機構。這個體系的各個方面如何定位、如何評價應該是有差別的,應有一套具體的方案協調,使各路大軍在科研體系中各有側重。郭雷院士也認為,作為創新單元的各個部分,要高效地協調起來,搭建一個平台,發揮整體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中科院院士郭華東對此非常認可。他說,自主創新更需要全球的科技資源。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我們要包容,要開放,要融入全球的科技創新網路中,「如果關起門來就很難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看來,作為院士,必須在開放層面與國際接軌,同時敢於走自己的路,緊扣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提供中國智慧、打造中國風格的自主創新體系。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BBC紀錄片陷「造假」風波,擺拍和造假的區別了解一下?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