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蔚縣黑陶:失落的陶鄉,堅守的匠人!
還記得
不久前回歸的《舌尖上的中國3》
開篇以「器具」為主題
有多少人奔著美食去的
結果被鍋碗瓢盆種了草
因此「火了」的就有蔚縣黑陶。
據考證,蔚縣的制陶史可以遠推到仰韶文化時期。我們的「匠心系列」就走訪了《舌尖上的中國3》黑陶取景地,同時也是蔚縣最具代表性的制陶基地—鄭家窯。
鄭家窯,原名正嘉堯,位於蔚縣陽眷鎮,在彎彎曲曲的窄道上行駛,不多會兒我們就到達了目的地,即使沒看到村名牌,單只看村口用黑陶壘起來的「地標」就一目了然。
「鄭家窯,一個以陶為牆的村子!」這句話形容的再貼切不過了,入眼的牆體都是陶器,相當別緻的「裝飾」。
製作黑陶從選料到成品,其中要經過粉碎過篩,悶泥、踩揉、捏制、晾曬、上釉、裝窯、燒窯、出窯等十多道工序。
我們到的這天天氣晴好,制陶師傅們正在院子里為陶器上釉,通過與他們交談我們得知這是事先已經捏制好的瓮,需要用西溝特有的黃土做釉料,里外均勻的上好釉,進行集中晾曬。
這裡的師傅們個個都是祖傳的制陶手藝,所需的原料也都就地取材,一個彎曲適度的結實木條就是搬運陶器的上好工具,智慧盡顯。
上好釉的陶器通體呈黃色,之所以稱之為黑陶,宣傳員解釋說,經過高溫燒制,燃料中的碳元素滲入釉中,最終會形成黝黑光亮的奇特效果。
黑陶的捏制工序需要三個人通力合作,一人轉輪,一人捏制,一人供料。
只見輪軸高速轉動,一灘軟軟的陶土,就在老師傅的巧手下成型了。
GIF
GIF
GIF
老師傅的捏制黑陶手藝也是祖傳的,已經捏制了30多年。
據介紹,陶土是用蔚縣當地的「坩子土」,其化學成分接近於瓷器的原料高嶺土,是燒制陶器不可缺少的優質材料。
黑陶的燒制工序可不簡單,在宣傳員的帶領下,我們進到了庫房,庫房裡整整齊齊的排列著不少捏制好的陶器,就等著上釉後進行燒制了。
據介紹蔚縣黑陶燒制,一般都是成套的燒,從小到大依次羅列,再倒扣最大的陶器,一個窯可以一次性燒制270套。燒制的時候先是小火,後轉大火,溫度達到約1300攝氏度,整個燒制需要持續5~6天時間,燒制完成後還需要進行4~5天的集中晾曬。
並且,辛苦燒制的黑陶並不是各個都完好,其中,不乏有瑕疵,概率還很高,不少陶器最終只能作為廢品存在……
由於費時費力,成本高,鄭家窯的黑陶現在採用的是大批量捏制,集中燒制辦法,所以我們此行沒辦法拍攝到黑陶燒制過程了。
制陶師傅告訴我們,現如今陶器的市場需求少,再加上煤炭價格日益攀升,鄭家窯的制陶業已大不如前,村裡現存的制陶工坊就只有我們看到的這家了,所以現在燒制陶器,大多以實用性為主,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庫房存放的都是大件兒的缸或者瓮。
「學捏泥,苦中會,冷房潮地泥挨背。」老師傅說現在村裡很多窯口早已灰冷煙消,做黑陶太苦了,又不掙錢,所以年輕人都不學了,只剩他們這些老匠人們在堅守祖輩傳下來的手藝,老師傅嘆著氣,語氣里滿是無奈和憂愁……
我們的確在鄭家窯看到不少廢棄的窯址,這些窯大多年久失修,費時費力且消耗燃料多。據宣傳員介紹,村裡不少窯,連最年長的老人都說不出來歷,畢竟鄭家窯的制陶的歷史已有大約1500多年了。
其實,黑陶的用途很廣,儲糧、盛水、腌菜、儲酒的瓮、壇、缸、罐和做飯用的盆,吃飯用的碗、盤、碟,還有現代的工藝品等。
「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鄭家窯隨處可見的黑陶,那些廢棄的窯址,彷彿是向人們訴說曾經的「陶鄉」已然成為歷史,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感謝鄭家窯的黑陶匠人們的堅守,期待鄭家窯的黑陶製作工藝可以重現當年的輝煌。
來源:十八堂旅遊度假區


※東陳家澗泰山聖母廟廟會,5月3-7日開始,會期5天,歡迎大家光臨
※真武聖誕日 蔚州春光美 第二屆蔚州古城三月三?真武廟大廟會
TAG:蔚縣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