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雙下肢血栓的預防
在產科,經常見到一種現象,對於剖腹產術後的媽媽,任憑醫護人員提醒、催促下床,講解活動的好處,這項工作開展起來仍困難重重。
究其原因:由於風俗習慣或者心疼患者術後體虛;有的家屬會讓術後患者減少活動量;有的患者因為術後切口疼痛,也會抗拒下床活動。總之,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結果就是怎麼催促,就是不願意下床活動。
每天會在病房聽到這種聲音:
「護士,我媳婦刀口疼的不能下床,我扶著挪到床邊,剛下地,我媳婦疼的哆嗦,再等等吧!」
「護士,你怎麼能讓我兒媳這麼早下床活動,看著心疼人了,難道醫院不讓我們坐月子嗎?」
尤其在冬季,下床活動這件事情,家屬更是不理解。
「阿姨,您兒媳婦術後可以適當運動,在床上也要多活動雙腿,可以穿厚點的衣服在走廊走幾圈,防止腿部形成血栓。」
「走廊的窗戶開著,我兒媳見風了,容易落一身毛病,全身疼。」
......正因為如此,存在術後形成下肢血栓的可能。剖宮產術後的產婦是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病人。
術後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
下肢深靜脈形成有三大原因:血流滯緩、血液高凝、靜脈血管損傷。
剖宮產術後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很多:
1、妊娠期血液處於高凝狀態,纖維蛋白原顯著增加,一旦有血管損傷出血,易凝固止血。
2、妊娠子宮對下腔靜脈、髂靜脈產生壓迫,靜脈血流不暢。
3、麻醉後周圍血管擴張,血管壁鬆弛,可使血流緩慢,下肢肌肉泵消失。
4、手術後卧床或長時間制動,活動明顯減少,引起下腔及髂靜脈迴流受阻,血流緩慢。
5、手術創傷、臨床靜脈輸注有刺激性的液體及藥物(如高滲葡萄糖注射液、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藥物)以及在同一靜脈處反覆穿刺,可造成靜脈壁或血管內膜損傷。
6、高齡、合併高血壓、大量出汗等,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預防
一、剖宮產術後6小時的被動活動
1、術後2小時,醫護人員示範和指導家屬,用單手掌沿小腿自下而上環形按摩,並輕捏小腿肌肉,持續2-3分鐘。
2、家屬用雙手指腹相對交替輕拍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持續2-3分鐘,兩側交替進行。
3、術後3-6小時,產婦肢體功能逐漸恢復時,家屬用拇指與其他是指分開握足趾,做足趾的屈伸運動,持續10-15分鐘,並鼓勵產婦勾腳背(進行足背屈,下肢肌肉等長收縮)。
4、絕對平卧6小時之後,鼓勵產婦自主翻身,取側卧屈膝位。家屬手掌環形按摩大腿,協助做膝關節屈伸運動,連續5-6次。
二、下床活動
1、術後24-48小時,鼓勵術後早期下床活動,適量運動。
2、給產婦講解清楚早期活動的好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許多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盡量24小時後下床活動,慢慢增加活動量。產婦的顧慮:大多因刀口疼痛、擔心活動影響刀口癒合等。
3、產婦多飲水,稀釋血液。
4、盡量避免下肢輸液。
5、術後穿彈力襪以促進下肢靜脈迴流。


※孩子有這些行為,有可能患了小兒糖尿病,家長要留心!
※近日水痘高發,家長諮詢:孩子接種過水痘疫苗,為啥還患病?
TAG:鴿子醫生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