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寶」稱知多少?
中國古錢幣「寶」稱知多少
每當我們談到古錢幣,往往會把它們稱作什麼通寶,什麼元寶,這樣的稱呼,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又是什麼原因呢?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來揭開這個謎團。
我國鑄行錢幣的歷史,至少達3000多年之久。先秦時,已形成刀幣,布幣,圜錢,蟻鼻錢四大貨幣體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全國範圍通行「半兩」錢,到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鑄行「五銖」錢,流通長達700多年。可是,到這個時候,錢幣還沒有以「寶」字相稱。
圖(1)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鑄行開元通寶(圖1),結束了自先秦以來的銖兩記重貨幣體系,開闢了寶文錢體系,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自此,我們便把錢幣以通寶,重寶,元寶等相稱。
圖(2)
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鑄行乾封泉寶(圖2),以一當十枚開元通寶,屬虛值幣。該錢幣突破一般模式,以「泉寶」命名,可謂新穎,前所未聞。該錢雖導致通貨膨脹,引起百姓抱怨,流通僅僅不到一年,旋即被停,但也在錢幣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頁。
唐朝之後,歷經五代十國、宋、元、明、清等政權,寶文錢幣體系一直被沿用繼承。當然,錢幣中的寶稱,最常見的還是通寶,重寶和元寶,但也有一些特例。
圖(3)
譬如,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年間(公元1208一1224年),鑄行嘉定銅錢和鐵錢,其中鐵錢的寶稱特別多,除了常見的通寶,重寶,元寶這三種之外,還鑄有嘉定之寶(圖3)、嘉定永寶、嘉定安寶、嘉定萬寶、嘉定崇寶、嘉定正寶、嘉定真寶、嘉定新寶、嘉定洪寶、嘉定珍寶、嘉定隆寶、嘉定泉寶、嘉定封寶、嘉定大寶、嘉定興寶、嘉定至寶等至少20多個不同種類,可謂極富特色,讓人嘆為觀止。至於為何有如此多的寶稱,有待進一步探究。
圖(4)
圖(5)
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軍定都天京(今南京),並正式開鑄太平天國錢幣,大小不一,品類繁多。與眾不同的是,大多數太平天國錢幣,不是稱作通寶,重寶或元寶,而是稱作「聖寶」(圖4,圖5)。
這一獨特稱謂,是與領袖洪秀全信奉耶穌思想分不開的,他稱國庫為聖庫,稱糧食為聖糧,而錢幣當然也就稱為聖寶了。其中「聖」指代上帝,「聖寶」表示歸上帝所有,天下都可流通使用。各種聖寶類錢幣,可謂是當時那個特殊政權下的產物。
圖(6)
此外,公元1857年,天地會之廣東首領李文茂自稱平靖王,並鑄平靖勝寶(圖6),其以「勝寶」為錢稱,「勝」字系天地會各派系山堂命名專用字,也可謂奇特。
其他歷朝歷代各種錢幣中的寶稱,可謂不勝枚舉,在此就不逐一例舉了。
直到民國初年,通行我國長達1300多年的寶文錢體系,才被銅元和銀元所取代,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如今,那些多如繁星的寶文類古錢幣,有不少幸運地留存了下來,它們成為歷史長河中的實物見證,也是我們對過往每個時代的寶貴記憶。
作者簡介
吳宗鍵,筆名十泉十美,生於1978年,杭州人,浙江省錢幣學會會員、浙江省收藏協會泉友會會員。自幼酷愛古泉,舉辦過「以泉會友」個人錢幣藏品展覽,並陸續在《中國錢幣》,《浙江錢幣》,《中國錢幣界》等刊物發表錢幣學術文章數十篇。家中祖孫三代傳承祖國錢幣文化,孜孜不倦。
說明:本文為錢幣圈徵稿的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錢幣圈錢幣愛好者自己的訂閱號


TAG:錢幣圈 |